【雙週報|9/15-10/5】個人助理 10 月起加薪、民團批評政府用移工買票、教育部將增聘 1600 名特教助理員
1. 身心障礙|個人助理加薪了:每小時補助費加 50 元、申請門檻也放寬
「個人助理」是身心障礙者邁向「自立生活」的重要輔助資源,能協助障礙者生活起居、外出活動等事項。臺灣政府雖然有補助個人助理服務,但使用率極低。
根據衛福部提供給立委洪申翰的資料,以去年為例,111 年度共有 908 名身心障礙者使用個人助理服務,政府的核定時數是 33.7 萬小時,但這 908 人實際使用的時數只有 19.9 萬 小時,平均使用率只有 59%。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社家署)調查,使用率低的原因包括媒合困難、身心障礙者經濟難以負擔、家人不同意使用、因疫情減少外出而需求降低等。
今年 9/23,社家署修訂「身心障礙者個人助理服務獎助項目及基準」,10/1 已正式生效,執行期間到今年底為止。過去,個人助理服務費最高每小時補助 200 元,並設有分級排富機制: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由政府全額補助;收入為「最低生活費 1.5 倍以上未達 2.5 倍」者,政府補助 90%;一般戶政府則補助 70%。
新的獎助基準將補助金從每小時 200 元提升到 250 元,並新增夜間加成每小時 50 元,也新增原住民及離島地區服務每小時 40 元。此外,障礙者使用資格也放寬,外籍看護工轉換的空窗期也可以申請個人助理,即使有日間照顧資源,只要時數不重複,也能使用個人助理。
不過,在討論方案時,有身心障礙團體表示,個人助理是按月核定時數,如果當月個時數沒有用完,希望能將時數留用、移到下個月再使用,對此,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這個提案仍在討論,尚未通過。討論期間持續召開協調會的立委洪申翰也強調,很多縣市都出現個人助理短缺、培訓沒多久就離開的狀況,顯示需要努力改善的事項還有很多。
- 新聞來源 1:障礙者想「活得像人」 衛福部 10 月起調升個人助理待遇
- 新聞來源 2:立委洪申翰提供「身障者個助加薪」新聞稿與媒體資料
2. 特教|教育部將增加 1600 名「特教助理」:月薪 3 萬,時薪制最高加薪 20 %
「特教學生助理員」能夠協助身心障礙學生生活自理、上下學等服務,減輕教師的壓力,是特殊教育中重要的角色。「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全教總)特教委員會主委鍾正信解釋,目前特教助理分為 2 種,第 1 種是「月薪制」,多協助中重度障礙學生;第 2 種是「時薪制」,進行融合教育、在普通班上課的特教生大多分配到時薪制助理,有的助理甚至一天只能協助 2 小時,無法有效減輕老師的壓力。
9/27,教育部長潘文忠在廣播節目中表示,為了減輕老師的負擔,將提出「專任特教助理員計畫」,從 2024 年到 2027 年、未來 4 年將逐步增加 1600 位專任特教助理員。
國教署原民特教組組長孫旻儀補充說明這 1600 名助理員的薪資待遇:如果是「月薪制」,預計薪水不低於 3 萬元;若是時薪制,將以法定基本時薪計薪,且有經驗者將調高時薪,服務滿 1400 小時,基本時薪增加 5%,服務滿 2800 小時者,增加 10 %,最高可以增加 20%。
另外,許多特教教師在教學工作之餘,還需要負擔「心理評量人員」(心評)工作,鑑定學生是否有特教需求。潘文忠也提到,將增加資源,減少個別老師所接受的案量,精簡心評報告,提高撰寫心評報告待遇等。不過,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表示,心評工作對特教老師形成嚴重負擔,全教總一直以來訴求的「專職心評人員」仍然是必要的方向。
3. 移工|要選舉了就大幅放寬移工門檻?民團:別再用「奴工制」買票
衛福部 9/12 表示,將放寬移工看護(外籍看護工)的聘用門檻,門檻放寬後,預估將有 60 萬人可申請。但 9/18,婦女新知基金會、桃園市家庭看護工工會、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等多個團體聯合舉辦記者會,指出這次放寬門檻有長照黑箱、血汗奴工、圖利仲介等缺失,要求政府及總統候選人別為了選舉用「血汗奴工」來買票。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表示,如今政府以「長照缺工」為理由,急著放寬移工聘雇標準,卻沒有仔細交代評估缺工是用什麼標準。覃玉蓉指出,以一天 8 小時工時、一週 40 小時工時的「合理勞動條件」來評估,和以一對一、家庭聘僱 24 小時的「奴工制」去評估,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缺工量」。她呼籲政府誠實說明長照缺工的評估標準,並說清楚政策走向為什麼會突然變成大幅開放家庭聘僱看護工?
桃園市家庭看護工工會祕書長黃姿華則說,她並不否認 24 小時的照顧需求,也不反對重障、失能者、長者應該在家享有居家服務。她反對的是,由一個家庭看護工「獨立」去滿足這個需求,當照顧者只有孤身一人,不論是家人還是移工,都無法長久承擔跟被照顧者綁在一起的身心耗竭。
民團的新聞稿也提到,每個人的長照需求、自理能力與復原可能性隨時在變化,理想上,應該由「公共長照體系」盡可能掌握這些變化,隨時調整調度各種專業資源協作,透過「多對多」的照顧服務,讓每個人得到最適切的照顧,才能讓有限的長照資源得到最大的運用。
最後,民團提出 3 項訴求:
- 提供實際評估資料,依此規畫整體長照人力政策:政府應該提羹長照供需的詳細、實際評估資料,以此為基礎,構思長照人力培育、留任的整體規畫。
- 改善移工勞權:政府應該逐步廢除家庭聘僱、一對一、24 小時無休的外籍看護制度,承諾移工的薪資與勞動條件不再與臺灣勞工脫鉤,並規畫移工全數轉由長照單位聘僱,以「多對多」的協作方式提供長照服務。
- 別再把照顧責任丟給民眾或移工,以「公共照顧制度」提供長照服務:政府不應該再倚賴市場、圖利仲介、將照顧責任丟給孤立無援的民眾與家庭。政府必須主動提出未來長照服務發展藍圖,不論民眾的經濟狀況、家庭組成、照顧需求為何,都應該要被公共照顧制度好好承接。
4. 身心障礙|別再用補助便宜行事!庇護工場月薪不到 9000,每年不到 45 人轉銜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身權法》)明文規定,勞工主管機關應該設立庇護工場,提供身心障礙者「庇護性就業服務」。此外,臺灣進行《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審查時,國際審查委員也建議,庇護工場屬於「庇護性」服務,最重要的還是轉銜到一般職場,應該逐步使庇護工場「退場」。
雖然有《身權法》的明文規範,以及國際審查的明確意見。但 9/20 監察院委員發布一份報告指出,臺灣庇護工場無論員工薪資、獲利營收、轉銜成效都不理想,勞動部卻沒有積極面對。
薪資方面,庇護員工薪資篇低,有 6 成員工月薪在 9000 元以下。近 5 年來,員工的薪資成長幅度只有 5.6%,相較於此,2018 年到 2021 年 4 年間,臺灣基本工資就從 2.2 萬元調高到 2.4 萬元,調幅達 9%,庇護工場的薪資成長遠低於一般職場的基本工資調幅。此外,就業服務員流動率也很高,超過 5 成的就業服務員年資不到 3 年。
營收方面,庇護工場因為需要對庇護員工提供技能培訓、社會適應等生活照顧,以致營收獲利有限,而多依賴政府補助。
轉銜方面,庇護工場的目標應是將庇護員工「轉銜」到一般職場,然而,庇護工場背負自負盈虧的壓力,如果將能力較佳的員工轉出,勢必影響產能,而家長也會擔心,轉出後如果無法適應一般職場,將難以再轉回庇護工場。監察委員指出,庇護工場的「轉銜政策目標」與「實際運作」有衝突,以致近 5 年來總共只有 224 人轉銜,平均每年只有 45 人轉銜。
監察委員表示,庇護工場的政策與狀況充滿問題,但勞動部身為主管機關,長期以來都不能對症下藥,總以「補助」的方式消極回應,勞動部難辭其咎。監察委員要求,勞動部加強與民間團體溝通,積極確立庇護工場轉型退場的願景、目標,制訂系統性策略、行動計畫及具體時程,並修改相關法律,以維護身心障礙者的就業權。
5. 勞權|工廠爆炸死了 4 名消防員,為什麼消防、環保、勞動、經濟部門都管不到明揚?
9/22,位於屏東科技園區內的「明揚國際公司」廠房,發生化學物外洩事件,導致火災、爆炸,造成 4 名消防員、5 名員工死亡。《關鍵評論網》指出,火災警報響起到爆炸中間歷時 30 分鐘,工廠不但沒有在第一時間疏散員工,也無法幫助消防員充分掌握廠內化學物質。
其實,2018 年桃園敬鵬工廠大火後,2019 年《消防法》修法,就規定工廠應提供廠區化學品種類、數量、位置平面配置圖及搶救必要資訊,也要指派專人到現場協助救災,方便消防員擬定救災策略。但「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消促會)表示,消防署雖有要求廠商資訊,卻始終缺乏強制力。
此外,消防、環保、勞動、經濟 4 個政府部門管理方式如多頭馬車,讓明揚國際這樣的中小型工廠落入 3 不管地帶。消防局方面,消防局雖然會列管「易燃、易爆」的公共危險物品和可燃性高壓氣體,但只有製造、儲存、處理達管制量 30 倍以上的工廠,才會被列管。明揚國際公司就不再列管名單內。
而環保局管轄 300 多種「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但也要達到一定管制量以上的工廠,環保局才會要求提出緊急應變計畫和相關人員訓練。明揚國際公司也不再關注名單內。
此外,勞動部依法將工作場所的危險程度分為 4 個等級,確保製程安全、稽核管理及緊急應變計畫。不過,明揚國際位於於屏東科技園區內,勞動部授權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自己做勞檢,勞動部門無法插手。但經濟部的思維和績效都不在職業安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是否有人具備職安專業、能確實檢查,令人存疑。
長期關注消防員權益的消促會也在 9/23 召開記者會,提出 3 點訴求:
- 開放消防人員組工會:消防人員因為屬於公務員,而無法依法組織工會。但是消防員殉職案例居高不下,消促會要求政府開放消防員組織工會,基層消防團體才能和政府對等協商。
- 開放消防員適用《職安法》:相較於勞工適用《職業安全衛生法》(《職安法》),公務人員的職安規範只有殘缺的《防護辦法》,希望消防員全面適用《職安法》。
- 補足防災量能:臺灣消防人力長期不足,消促會呼籲中央政府提出具體計畫,補助地方防災量能與消防人力。
6. 貧窮|貧窮政策民意調查:17% 民眾自認貧窮,政府願意認定的卻只有 3%
由多家社福團體共同組成的「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社救盟)9/25 舉辦記者會,發布「臺灣貧窮政策民意調查」。在臺灣,政府正式承認的「貧窮」與「接近貧窮」人口只有 2.6%。但社救盟的調查發現,全臺約有 9% 的民眾認為自己處於貧窮狀態,且 5 年內無法脫貧。另外有 7.8% 的民眾認為自己接近貧窮,只要一遇到突發危機就會落入貧窮。民調共計有 16.8% 的貧窮與近貧率,與政府認定的貧窮、近貧比例有著巨大落差。
調查也顯示,76% 的人擔心自己的收入難以負擔愈來愈高的物價與生活成本,其中 40.9% 的受訪者表達了「強烈的擔憂」。擔憂的原因包括:
- 收入增加的速度趕不上生活成本增加(42%)
- 收入和生活成本增加的速度差不多,但沒有多餘的錢備用(37.9%)
- 收入減少,生活更加困難(18%)
社救盟認為,臺灣的「虛擬收入制度」、「戶籍限制」和「過度嚴苛的事前審查」是政府貧窮率與人民感受落差這麼大的主要原因,社救盟也提出以下 3 點呼籲:
- 廢除「虛擬收入」規定:「虛擬收入制度」預設沒有收入的人「應該要有基本工資或行業平均經常性薪資」,這個制度設立至今 60 年來,使無數貧困人民無法獲得低收入戶補助。
- 放寬申請低收入戶的「戶籍限制」:現行法規規定,戶籍地必須跟居住地一致才能申請社會救助。這樣的規定排除了大多數無家者、無法入籍的租屋族,與 28 萬已在臺建立家庭但尚未取得國籍的新住民,讓他們無法申請低收入戶。
- 低收入戶審查應優先採「信任原則」: 政府應採「信任原則」審查低收入戶申請案件,搭配事後檢舉與調查等防弊方式,取代現行過度嚴苛的事前審查。
7. 兒少|行政院將修法:沒有養父母也 OK,社福機構可為「無國籍孩子」申請國籍
臺灣有許多由移工生下的小孩無法取得國籍,也無法享有基本的權益。根據《報導者》2016 年的報導,2004 年到 2016 年,約有 7929 名非本國籍的新生兒在臺灣出生,其中有約 1/4 沒辦法取得合法居留權。這些無國籍新生兒,如果被通報到各縣市社會局,社會局會依《兒童及少年福利及權益保障法》介入、協助安置。2015 年全臺就有 50 名無國籍的移工孩子需要被安置。
最理想的情況是,小孩沒有出生證明且父母資料不詳,那麼小孩可當棄嬰處理,由臺灣人領養後,依照《國籍法》規定,養父、養母可以代為申請歸化,讓孩子擁有臺灣國籍。但是《報導者》指出,實際情況通常是母親在醫院生產後離開,留下資料只有國籍可考,其餘姓名、電話、地址都是假資料,那麼小孩就會被視為「非法停留的外國人」,需等待專勤隊尋獲生母後一同遣返。
如果十幾年來一直沒有找到生母,那麼孩子就只能以直維持「無國籍」的狀況。而這些無國籍小孩,還沒成年前,因為《兒少法》,還能有社福單位的照顧、安置,但成年後,政府庇護消失,將被迫面臨殘酷的生存問題。
近日,內政部打算修改《國籍法》,這次修法除了讓優秀的外國人士歸化更方便,在「無國籍兒少」方面,也將修法,原本只有養父、養母代為申請歸化,如果修法順利,未來社會福利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只要是小孩的監護人,就能代為申請歸化、取得臺灣國籍,讓他們享有醫療照顧、就學等權益。
行政院院會 9/21 通過內政部擬訂的《國籍法》修法草案,不過法條還需經過立法院討論、三讀才能正式通過。
- 新聞來源 1:行政院通過國籍法修正案 放寬申請歸化居留年限為2年
- 新聞來源 2:無國籍的移工小孩──「沒有名字」的孩子們
8. 弱勢|弱勢青少年中,「家長工作不穩定者」創 14 年新高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以下簡稱「台少盟」)從 2010 年起開辦「教育助學計畫」,幫助經濟困難的在學青少年完成學業。但從今年的計畫中,台少盟發現,申請的青少年裡有高達 74% 的家庭背景為「雙親非穩定就業」,跟去年相比上升 5%,也創下教育助學計畫開辦以來、14 年來的新高。台少盟認為,這顯見疫情後,弱勢境遇家庭經濟還未復甦。
台少盟也說,今年各地的逆風據點也反映,更常遇到為了打工而休學的青少年。過去,尋求職涯規畫協助的大多是 15 歲至 18 歲,但近年來越來越多 13 歲到 15 歲的青少年開始尋求職涯協助,顯示更年輕的青少年,也開始需要負擔經濟重擔。
台少盟說,據衛福部去年資料,針對 12 歲以上、未滿 18 歲少年的預算從 2017 年起減少,甚至在地方政府兒少預算中佔比不到 1%。台少盟呼籲,政府若要打造兒少健全發展的環境,應加強投注資源,從現在就開始重視、推展青少年權利,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支持,幫助這些提前步入社會,背負家計的青少年。
- 新聞來源 1:疫後更慘!七成弱勢學生家庭就業不穩定 籲政府投資源
9. 身心障礙|父親離家多年沒養小孩,被安置卻要小孩付錢?衛福部提出新措施
新北市一名周姓民眾的父親長年離家,2015 年這名父親燒炭、意圖自殺,地方政府社福機關介入後,依據《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法》的規定,以「身心障礙陷於緊急危難」的理由,進行「職權安置」,將這名父親安置在私立社福機構。2017 年,社福機關找到周姓民眾,依法要求他支付安置費用。
但周姓民眾認為,父親離家多年,並沒有扶養他們,成長過程都靠母親獨力扶養,現在大學也是自己半工半讀,要他為父親支付高額的安置費,並不合理。過去,周姓民眾早就與姐姐一起向法院聲請減輕扶養責任,但他們那時因為還沒成年,聲請被駁回。成年後,周姓民眾再次提出聲請,卻因為審理時間長達 1 年多,法院審理期間產生的安置費,還是得由周姓民眾負擔。
之後,監察院著手調查這起案件。今年 9/20,監察院提出報告指出,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老人照顧方面,當老人有緊急危難或生命危險,地方社福機關必須依《老人福利法》安置老人,並找扶養義務人出面處理。但《老人福利法》在 2020 年就修法,老人如果沒有盡扶養義務,扶養義務人只要在「社福機關認定後」,就可以不用負擔安置費用,也不用再跑法院,花大量的時間、精力聲請免除扶養義務。
在監察委員的督促下,衛福部擬定了一份新的原則,原則中規定,身心障礙者被安置在社福機構後,若被安置者曾對扶養義務人施暴,或未盡扶養義務等,扶養義務人可不用支付安置費用。
- 新聞來源 1:被安置身心障礙者若曾施暴 扶養義務人免負擔費用
- 新聞來源 2:小案件,大溫暖,監察院通過王美玉、王幼玲委員所提結案報告
10. 共融|臺北市製作風災、火災、地震共融防災指引
為了提供身心障礙者更全面的防災支援,臺北市政府與「臺北市多愛公益協會」合作,設計一系列「共融防災指引」。9/23 舉辦成果發表會。共融防災指引涵蓋風災、地震、火災三種指引,並依據心智障礙、指體障礙、聽覺障礙和視覺障礙等不同障別,提供不同的資訊傳遞方式,例如針對視障者錄製語音指引檔案、聽障者則製作手語影片。
社會局表示,臺北市透過多愛公益協會製作共融防災指引,也感謝各方合作,包括各障別代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及北市消防局,為指引編製貢獻智慧。
- 新聞來源:為聽障者錄手語影片 北市推共融防災指引
如果你也喜歡公益雙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