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邊女孩/「長那麼漂亮可惜坐輪椅」、「有補助可拿真好」,10 個可能讓你陷入微歧視的意外 points

編按:Right Plus 多多益善身為關注公益的非營利媒體,我們期許自己的存在具有 3 種意義:堅守媒體價值、累積產業知識、擴大經驗者的聲音。

其中,「經驗者」不限於特定身分或群體,卻常被認定為需要照顧的「弱勢」。我們希望透過第一人稱的書寫,讓讀者了解許多獨特的經歷與感受,也讓他們不再只能由人詮釋。

本專欄作者「左邊女孩」是一名中度腦性麻痺者,右半身肢體不協調,以左眼觀察世界、左腳徐緩前行,並以左手寫字,寫下那些實實在在的經歷。

前陣子,臺灣知名 Youtuber 曾博恩對於美國演員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在奧斯卡典禮上打人的事件,在臉書發表了評論,文中嘲諷被史密斯打巴掌的美國喜劇演員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以後應該會謹言慎行,並且「只開沒有雙臂的人的玩笑」。

這段話引起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立刻分享曾博恩的貼文,並在貼文中強調:「真正的幽默是開自己的玩笑,而不是拿他人的障礙當作笑點。」

這篇貼文下面,我很意外看到有許多網友惡意留言,仍把對他人的貶低當有趣,例如:「雖然討厭這篇文(身心障礙聯盟的貼文),但仍然蹭到一點熱度了,非常好」、「誰在乎你對幽默價值單一且廉價的判斷,商業市場已讓他(曾博恩)成功,你們只能在這悲憫」、「大驚小怪」。

左側為曾博恩的臉書貼文,右側是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的轉發評論,以及網友在下方的留言。圖/擷取自臉書公開貼文

這些完全沒有同理心的發言,無視障礙者的聲音,顯示出社會只許障礙者呈現「溫柔、勵志」的一面,卻不許障礙者表達自己的聲音。是非常「令人意外的 points」,需要被改善。

隱藏在玩笑話友善背後的歧視

事實上,我們透過玩笑或惡意攻擊,對不同身分或類屬,例如,不同國籍、種族、宗教、性別、性向、階級、職業、年齡、教育程度,或健康狀況(身心障礙)等的人投以偏見、負面眼光、差別待遇,甚至歧視的狀況無所不在。

其中「身心障礙者」常常遭遇多重歧視,也很容易將他人帶著偏見觀念的錯誤對待,變成自己陰影,認為自己這一輩子就是「比別人爛」;也會有「健全人」容易將某些玩笑當作無傷大雅、順理成章的事。這種被合理化的「歧視」,除了「當事人」,其他人可能難以察覺──

不論是透過對話、肢體,或其他表達方式,表現出對他人有刻板印象、盲目的差別對待等行為,卻不自知,就可能構成「微歧視」(Microaggression)。(參考:我又沒有惡意,怎麼會是歧視?

舉例來說,我的公司有位前輩會提醒其他人要對身障者友善,自己卻經常在背後嫌棄身障清潔人員,說他們沒有清潔乾淨。他刻意忽視了是同事習慣不好,會隨時亂丟垃圾,甚至還說:「他們(指清潔人員)只是身障者,我們不能對他們要求多少,他們最多只能做到 59 分的事情。」

示意圖/by Gil Ribeiro on Unsplash

事實上,我們公司的清潔人員往往是最早到,最晚走的一群人。他們不僅每日 3 次將負責的區域清潔得一塵不染,且動作迅速、態度也低調親切,不在工作場合拖延聊天。

這位前輩自認為「友善、公平對待」身心障礙者的表現,正是常見的、大眾對身心障礙者「微歧視」的態度。

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周遭人會說出「微歧視」的話語。我整理了自己和身邊的身障朋友們曾經面臨的微歧視經驗,精選出「10 大關於身心障礙者可能讓你很意外的 point」。

生活篇

(1)加油 !

一句「加油!」到底該何時說出口?比如說,在考試、比賽或表演前,都是很好的時機。「加油」可以是對某人做某件事前的鼓勵,而不是無故對「沒有要做什麼的人」說。

對無時無刻不聽到別人對自己說「加油」的身障者而言,這個詞彙實在是很尷尬、沉重的負擔,彷彿我們活著就是該努力、該加油。

下次你想對障礙者說「加油」時,我真心建議改成「嗨!帥哥!」或「嗨!美女!」絕對比加油好聽,我們絕對很歡迎。

(2)哎呀!好可惜 !

如果你曾經將身心障礙當成對方生命中的遺憾,而說:「妳長得那麼漂亮,可惜是坐輪椅的,不會走路。」或者「這麼有才華,要是眼睛看得到就好了。」

那麼你正陷入「歧視」的危機中。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身體或心理受傷的時候,一定要記得,障礙只是一種狀態,而不是缺陷

(3)你是不是有補助可以拿?真羨慕!

過去,不論是否(自認為)只是輕鬆開玩笑,或真心羨慕有補助可以拿,我經常聽到親戚長輩說:「(身心障礙)有補助可以拿欸!多少錢?真好!我也應該出車禍一下!」或者「誰家的先生中風,拿了好多補助!現在日子過得很爽!」

這樣的對話,也可能出現在談論「低收入戶」、「原住民身分」等話題。首先我想澄清,不是每個障礙者都能領取補助(我就沒有),補助類型和金額,也必須由醫生、社會局等單位認定。而且如果可以,我想障礙者一定更希望靠自己,過著沒有障礙的生活。

也有更多弱勢者,僅靠著這份微薄的補助養家活口。這是合法合理領取的補助,任何人都不應該預設立場、以偏概全的嘲笑。

示意圖/By Siu Chi Nigel Wong on flickr @ CC BY-NC-ND 2.0

(4)你好辛苦哦!

我上班途中經常向一位坐輪椅的阿姨買玉蘭花,也曾聽見許多人對她說「妳好辛苦哦!」或「妳要加油哦!」。但我並不會這樣對她說,我只輕聲的對她說一句:「妳的玉蘭花品質很好」。

因為我並不是同情阿姨才購買,而是玉蘭花的品質真的很好。我也希望對方專注於自己的專業、喜歡的事情、做得好的事情,而不是他們的外型和疾病。

要避免「微歧視」最好的方法,可以調整心態,不要想著自己是在「幫助一位身障者」,而是在「幫助一個人」。

校園篇

(5)很危險!你不用參加!

回想我求學時期,最常聽見老師和同學對我說:「下雨天不用上體育課啦!危險!」、「太陽這麼大,你到旁邊休息比較好」等。因為「身體不好」,體育課時,我總是被強制在一旁休息。也許他人是出於善意和體貼,但無形中也邊緣化了障礙者在團體中的角色。

最好的情況是,如果有團體活動,老師和同學可以詢問障礙者意願,並安排他適任的角色。例如在運動比賽中,障礙者也可以當記分員、啦啦隊,或是球隊小經理等。

每個人擅長的角色本來就不同,障礙者從來都不想要有「特殊待遇」,「共同參與」才是消除歧視的第一步

(6)老師幫你分組吧!

我曾聽學校老師說,有時進行課堂分組,特殊生會被留到最後,沒被分到組別。老師說:「但沒關係,老師會主動幫助身心障礙同學分配到比較友善、有能力的組別。」

我聽了很難過,因為這代表大家認為身心障礙同學是需要「被分配的」。而且老師特別說「分配到其他有能力的組別」,是不是表示障礙者比較沒有能力?

還有許多問題在我心中徘徊,比如說,如果大家對身心障礙者沒有歧視,又怎麼會發生這種狀況?老師主動分配,是因為有同情心,還是為了有效率?

示意圖/By Ray Yu on flickr @ CC BY-NC-ND 2.0

我認為:「不是只有我融入你們的世界,是所有人都要融入這個世界。」若大家總是自由選擇和好朋友一組,剩下社交能力較弱的同學們(不代表能力差),須由老師幫忙分配組別,是一種惡性循環,也可能造成被分配者心理創傷。

老師應該思考分組的實質意義、能達成什麼目標?也許重新設計分組的規定和方法,讓學生能透過多元的合作充分發揮學習成果。我認為真正的「友善」,是能顧及全體的人,並給予平等的對待。

(7)沒關係,功課不用勉強

在我的經驗中,我很感謝老師不給身心障礙學生課業壓力,但我認為「只」減輕身心障礙學生的壓力,背後隱含的刻板印象是:「預設身心障礙學生的學業表現,本來就不如其他人。」

在此我要強調,我們需要的不是差別待遇,或是特別的稱讚和鼓勵。我們需要的是在和大家一樣的標準中,仍有完善自我的機會。如此一來,身心障礙者能表現得和其他人一樣好,甚至更好。

要實踐真正的平等,需要由內而外的改革。例如,由教育部、教育評鑑者、民間團體等合力推廣,設計適合不同需求學生的課程與教材,推動融合教育。(參考:【人權公約關我什麼事?】什麼是「融合教育」

舉一個例子,我曾看到關於推動「月經教育」的活動,已經有許多學校教師、政治人物、關心議題的名人、企業、非營利組織凝聚在一起,透過舉辦研習營、座談會,慢慢的翻轉傳統觀念、推動校園月經教育。

那麼,我認為該反思的是,明明也有不少身心障礙的名人、立委,或關心相關議題的人,何時能團結一心推動「校園融合教育」呢?

圖為上文提到的活動,透過企業、民間團體的合作,共同推動校園「月經教育」。圖/取自小紅帽臉書公開貼文

長輩篇

(8)待在家裡就好,不要到處亂跑!

根據許多研究和障礙者的經驗,障礙者外出向來會遇到困難,或者遭受歧視。例如輪椅使用者一旦出門,可能會碰到沒有無障礙設施的交通工具、店家未設置無障礙措施而無法進入等狀況。

還有,路邊充斥違停的汽機車、堆積雜物的騎樓、不平整的路面,都是出門會遇到的環境障礙。我也因此經常摔得鼻青臉腫、腳扭傷,甚至連肋骨都裂開過。

所以,當我說想獨自出門,或者和友人出門時,父母總是非常緊張,深怕我會帶給其他人麻煩,聽他們這麼說,連我自己也開始擔心帶給別人不便。於是青少年時期的我,根本不敢坐公車,也不會搭捷運,幾乎只有待在家中和醫院的記憶。

這樣的想法,忽視了真正存有障礙的是「環境」,而非「人」,甚至以為身心障礙者只會帶給其他人麻煩。長大後我才明白,這些成長經驗對我影響很大,因為家人沒有信心和耐心帶身心障礙的孩子外出、接觸外界事物,其實也阻斷了孩子探索和生存的勇氣。

(9)不用想這麼多,活著就好了!

有陣子我很熱衷於參加科展,老師也稱讚我有天份。當時我提出要做「磁浮列車」,因為花了很多時間,加上有時身體狀況需要請假到醫院,成績也受到影響。

爸爸斬釘截鐵的對我說:「你身體這麼差!還能做些什麼?不用想這麼多,活著就好了!」 甚至打電話要求老師讓我退出比賽。

有些家長的觀念和做法,對孩子來說就像「潑冷水」,我明白「愛之深,責之切」,但全盤否定孩子的努力,會比較好嗎?

示意圖/by Bi-Yu Wu on flickr @ CC BY 2.0

如果是身心障礙的孩子,更可能面對一雙雙擔心或不耐煩的眼神、一張張阻止孩子行動的嘴。那身心障礙孩子是不是只能永遠當個低調、不添麻煩的人呢?我想,如果花時間去了解、鼓勵,是不是會更好?

(10)要積極樂觀

自從我癲癇發作後,就更加頻繁進出醫院。在那個白色世界裡,我的名字變成一個號碼,遵照著醫生護士的叮嚀,被儀器來宣告我健康與否,來決定我全部的人生。沒有春夏秋冬、沒有朋友,也沒有值得樂觀面對的事。

但是我的父母總假裝無所謂的安慰我「很快就可以出院了」,並對我表示「妳已經很幸福了,根本不需要難過。」面對愛哭的我,會用巴掌來阻止我的眼淚,逼我閱讀宗教類或「心靈雞湯」類的書。

然而這些舉動,都無法讓有身心障礙、身心狀況不能復原的孩子們感到開心。其實所有受傷的人都需要大哭一場 ,家人只需要陪在身旁


延伸閱讀:
1. 厭世少女/我們沒什麼不同?「不一樣」是你我的多元特質,不是刺眼的標籤
2. 左邊女孩/沒有隱私的身心障礙者,與強迫曝光的赤裸人生
3. 亂入公約課後隨筆 04:沒有障礙的人,只有取決於人的障礙環境
4. 周景賀/當好萊塢漫威電影加入身障英雄,能否翻轉歧視?
5. 「去他的內在美!」突破影視典型、利用刻板印象,別再用身障者說勵志故事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左邊女孩
左邊女孩

一個只用左手寫字左腳走路的平凡女孩,正在用左眼,又孤獨又害怕,卻又熱情又好奇的觀察;正在用左耳,既冷漠既逃避,卻既感動既驚喜的聆聽,每天都發現一點點不太平凡的世界。

文章: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