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賀/當好萊塢漫威電影加入身障英雄,能否翻轉歧視?

編按:「漫威電影」(Marvel Films),是以漫威漫畫(Marvel Comics)中的角色為基礎,獨立製作的系列電影,而由漫畫和電影構成的世界,又被稱為漫威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

本文作者周景賀為伊甸基金會專業發展研究室政策中心研究員,他以漫威宇宙、多部好萊塢電影做舉例,討論主流電影文化長期以來將身心障礙者形象「邊緣化」的現象。他也提到,近年來,這些電影有逐漸轉變的趨勢── 包括用影集來補充電影敘事的不足,並嘗試納入更多元的身心障礙角色。

「脫下鋼鐵裝甲後,你還剩下什麼?」
「天才、億萬富翁、花花公子、慈善家。」

這段出自電影《復仇者聯盟》的經典對白,可說是漫威電影宇宙第一階段中相當重要的隱喻及預言。如今影迷早就知道「鋼鐵人」東尼史塔克(Anthony Edward Stark)褪下他的鋼鐵裝後,依然是個擁有發明專長的超級英雄,但鮮少有人提到他的另一個身分── 身心障礙者。

他胸前的「弧形反應爐」,是他自行開發用來維持生命的虛擬裝置,為了不讓身體內的鐵片隨著血液流進心臟。因為他患有隨時可能命危的心臟問題,伴隨他好幾年的時間,一直到《鋼鐵人 3》時,才解決這個隱憂。

事實上,擁有身心障礙身分的不只有鋼鐵人。可能有將近半數的復仇者,或多或少都有身心「損傷」── 例如,雷神索爾缺少一隻眼睛、戰爭機器下半身癱瘓、酷寒戰士只有一隻手臂、浩克有解離性身分疾患(DID,俗稱多重人格障礙);而多數的復仇者都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這些特徵在漫威宇宙的第一個篇章「無限傳奇」,共計 23 部電影裡面都能窺知一二。但「障礙議題」卻始終不是導演們想要側寫的面向。

電影反派角色:形象被簡化的身心障礙者

為什麼在漫畫裡被重視的特質,在電影裡面卻被邊緣化?其實身心障礙者長久以來就受到主流文化排斥。這種排斥透過大眾傳媒、文化產業、資本主義的多方夾攻,變得更為嚴重,使得在影視作品中,各種障別的身心障礙者呈現的不是多元性形象,而是一種醜化、扭曲、注定失敗的丑角或反派。

例如,《007》系列電影的反派角色,通常有先天或後天造成的臉部傷疤;迪士尼動畫《小飛俠》的虎克船長、《星銀島》的西爾弗,都是裝有義肢的恐怖海盜;還有近來在網路上被做成「迷因」的《哈利波特》反派佛地魔,只因為他沒有鼻子。

主流娛樂媒介也熱愛把反派角色貼上「精神疾病」的標籤,幾乎在各類型的作品裡都能發現,如「瘋狂科學家」、「瘋狂殺人魔」這類的萬用角色設定,此外像是電影《超人特攻隊》的反派巴迪,將自己稱為辛拉登(Syndrome),直譯成中文就是「症候群」,劇組透過這個名字明示他患有精神隱疾。

瘋狂與犯罪的連結,或許在蝙蝠俠系列電影的「小丑」身上得到最強的增幅── 《黑暗騎士》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Edward Nolan),以及飾演小丑的演員希斯萊傑(Heathcliff Andrew Ledger),讓小丑成了瘋狂和犯罪的角色。

「身心健全才正常」?忽略障礙者真實處境的劇情

回到漫威,在「無限傳奇」篇章的早期階段,也能看到這種過時且偏頗的角色形塑。好萊塢的科幻片、超級英雄片總是運用典型的敘事手法,鋪陳反派的誕生── 反派通常為了獲取某種不可掌控的禁忌之力而引火自焚,最後不僅「醜化」了形體、也「汙染」了神智。

例如,電影《無敵浩克》的浩克與惡煞是被原子衰變後釋放的伽瑪射線照射後,變異而成的凶暴怪物;《美國隊長》的紅骷髏注射了尚未成功的「超級士兵血清」,而失去了鼻子和人類外觀。這些角色的危險形象,簡單的透過「醜陋」、「畸形」的外表得到強化。

反之,美國隊長原本又矮又瘦、身體有諸多疾病,注射超級士兵血清後搖身一變、成為 183 公分的肌肉帥哥。其背後蘊含了「健全主義」(ableism)的思維,假定了身心健全才是正常、才是楷模,而「缺損」不僅是遺憾,也是能力不足的證明。

在現實世界,身心障礙者的勞動參與率遠低於平均、薪資水平遠低於平均,而失業率遠高於平均;在電影世界中,身心障礙者則很少出現在電影裡,如果出現也不太可能是主角,更多時候是一個「邪不勝正」的存在,既醜陋又可悲。

好萊塢電影產業下的身心障礙者形象,似乎就只是推動劇情的道具罷了。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約有 15% 的身心障礙者。然而影視作品中的身心障礙角色、乃至於演員,卻不成比例的低。障礙議題不論在影劇劇本呈現、演員的組成上,多元性和代表性都不足,也未能反映障礙者在社會上的真實處境。

例如,未能呈現出障礙並不來自於個人(而來自於環境),也未能呈現出障礙的社會性成因。(參考:沒有障礙的人,只有取決於人的障礙環境

身障演員加入,漫威宣示將促進多元融合

所幸,這些錯誤的、歧視性的意象有機會得到平反。漫威總裁凱文費吉(Kevin Feige)在 2019 年公開表示,第 4 階段的漫威宇宙將會帶來更為融合(inclusive)、更加多元(diverse)的作品。他也公開呼籲漫威的多元性政策不應該只是新聞頭條,而應該成為好萊塢的共同規範。

他的宣誓並不純粹是商業考量下的「政治正確」。有些政治正確的設定,例如主打 LGBTQ+、黑人、亞裔等群體的作品,確實能賺到錢,但漫威在此還加入了身心障礙族群── 

電影《永恆族》中的角色瑪卡瑞便是漫威宇宙的首位聽障英雄,飾演這個角色的演員蘿倫瑞德洛夫(Lauren Ridloff)本人也是一位聽障者,因此在電影裡,我們會看到永恆族其他成員和瑪卡瑞以手語互相溝通的畫面;

除了電影,在漫威「影集」《鷹眼》中,由阿拉奎考克斯(Alaqua Cox)扮演的一名要角瑪雅,劇裡劇外都是天生失聰又裝有義肢的身障者。劇中也首次揭露主角「鷹眼」因為在多次任務中造成職業損傷,導致他變成需要仰賴助聽器的重度聽損障礙者。

電影《永恆族》主要演員一起出席影展活動,左 3 為飾演漫威宇宙首位聽障英雄的蘿倫瑞德洛夫(Lauren Ridloff)。圖/@ Wikimedia Commons

影集深入敘事,補足電影的不足

老觀眾對「鷹眼」這名復仇者元老並不陌生,但為什麼到了現在,才知道他有聽損?這或許是因為漫威在「電影」和「影集」的規畫上有明顯的功能性劃分── 電影側重在大敘事、大事件,影集則重點側寫小人物,並觸碰特定的議題。

以障礙議題來說,其實關於解離性身分疾患,早在電影《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中就有簡要的說明。主角布魯斯班納(Bruce Banner)說:「多年來我一直把『浩克』當成一種疾病,想要把他根除,但後來我發現他其實是一種解方。」

他把「大腦(布魯斯班納)與力量(浩克)的結合」象徵著與另一個內在人格的和解,兩者都是布魯斯班納,也只有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布魯斯班納。

無奈的是電影篇幅有限,不足以好好交代這個過程,因此觀眾要不是沒能理解、就是感受不深。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漫畫原著《戰爭機器》中的角色羅迪身上。他在電影《美國隊長:內戰》中,因意外從高空墜落導致下半身癱瘓,還好最後靠著鋼鐵人史塔克的超高科技輔具,再加上辛苦的復健,觀眾才能在後來的《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中,再次看到他活躍戰場。

半身癱瘓有多痛苦,也許較容易「理解」,但具體來說是怎樣的痛苦、會造成什麼樣的不便、傷者在心態上又面臨那些折磨?這些我們統統無法從電影中「同情共感」,因為羅迪從受傷後導致障礙,再到復健回歸社會,中間只花了短短 130 秒!

圖/@ PxHere, CC0 Public Domain

考量到電影的限制,確實很難苛求什麼,於是聰明的漫威決定把影集定位成電影的注解,讓龐大的宇宙觀更加有血有肉。

未來漫威將推出的影集裡,漫威也將著手處理精神障礙者相關的議題。如《月光騎士》、《女浩克》,都會講述患有解離性身分疾患的人們如何學習與自我和解、調適內在與外在的衝突。

擁有形塑文化的影響力,是否也有意願翻轉歧視?

電影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強大的文化輸出工具,有些概念會像電影《全面啟動》那樣偷偷植入你的腦海中,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價值體系。

這也是為什麼長久以來都有人批評,好萊塢電影對本土文化的侵蝕和文化殖民。即使是在美國境內,也有人會針對好萊塢工作團隊的性別比例、族裔比例等問題表示意見。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漫威系列電影真的非常有影響力。如果他們願意花心力打造更多元、族群包容的職場環境,也讓觀眾看到更多元的生命樣態,確實能讓人看見好萊塢有一道微微的,或許能夠扭轉歧視的曙光。


延伸閱讀:
1. 「去他的內在美!」突破影視典型、利用刻板印象,別再用身障者說勵志故事/《金魚俱樂部》影評
2. 邱大昕/再現與介入──關於電影《無聲》的幾個提問
3. 亂入公約課後隨筆 04:沒有障礙的人,只有取決於人的障礙環境
4. 後隨筆 01:小區裡看不到的權利,放大到世界裡也看不到!
5. 「我們從未如此純粹。」帕運精神,當超級英雄不再特別


首圖/by Dev on Unsplash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周景賀
周景賀

伊甸基金會專業發展研究室政策中心研究員

徘徊於木柵逾十年、政治科學系裡的異端。

喜好探索常人所謂虛無縹緲的東西,在觀念、思想與哲學的迷霧中尋找反抗社
會現實的利器。

最近的旨趣是障礙研究,邀請大家與我一同「談權說礙」。

文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