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選/簡單 7 招遠離數位過勞、5 款好用的心理照護 app、NGOs 電子郵件行銷現況報你知、辦公室拔刀相助的海外經驗傳承

編按:Right Plus 每月從全球極具規模或長久深耕公益、發展、社會創新的國際媒體如 Alliance magazine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Devex InternationalCharity Digital News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等,精選幾篇推薦閱讀,主題包括行銷募款、公益創新、社群經營、發展工作、重要報告、重大國際時事、科技與數位時代等。

我們精選出對絕大部分公民團體都有用、有趣的新知或討論,以「推薦」為目的,僅摘錄或點出其中的可看性而不做全文翻譯。不僅可以讓關心公益的讀者了解國際趨勢、自行選擇偏好閱讀,還可以拿來看公益練英文!(覺得痛苦的讀者,可以下載網頁直接翻譯小幫手喔!)

1. 這張太暗、這張糊掉了、那張沒代表性!募款照片挑選 16 點指南,讓你的照片精美又吸睛

精選原文:16 Practical Photography Tips For Ethical Fundraising

根據過去的研究顯示,人腦處理影像(圖片)的速度比文字還要快速,現代人的閱讀與社群媒體使用習慣,也讓每個人停留在單一訊息的時間變短,調查也指出結合圖片與文字的訊息更具吸引力(比單純只有文字的吸引力高出 93%),能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抓住眾人的目光。

有鑑於此,各個組織在倡議或募款的時候,都會盡量使用大圖搭配醒目的標語,期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注意,但要挑選怎麼樣的照片才能有效幫助傳達你的訊息呢?本文整理出募款照片挑選和使用的 16 項小指南,未來組織在挑選與使用照片的時候,可以用來提醒和檢視自己選出的照片是否合適!

友情提醒各組織,在使用照片時,千萬要記得取得照片中人物的同意,不管是個人獨照還是社區服務計畫的活動照,妥善告知被攝影者照片的使用方式與目標,並取得同意是對服務對象與社群的尊重

文中介紹的每點內容都很簡單易懂也不多,以下簡單介紹其中 5 點,剩下的就留待各位仔細閱讀:

(1) 盡量呈現正面的形象,讚美與強調照片主角的堅強與人性,這不僅是對照片主角的一種尊重(畢竟很少有人願意讓自己的負面照片四處流傳),也更容易與潛在的支持者產生連結。在挑選或拍攝人物照片時,永遠要自問「我願意被拍下這樣的照片嗎?」「如果照片的主角是我珍視的人,我會樂意見到這張照片被公開嗎?」

(2) 讓影像說話。最棒的照片是不需要任何文字註解的照片,只要看著照片,就能馬上明白或聯想到計畫的內容、服務的對象與地區,給人最直接強烈的印象和訊息。

(3) 使用多張照片去呈現計畫的不同樣貌,除了可以讓人對你的計畫有更完整的認識,也可以增加募款網頁的豐富性,特別是在群募平臺上,多元圖文的搭配(有影片更加分)更有吸引力。

(4) 如果某張照片讓你感覺有點猶豫(不管是影像內容或品質),相信你的直覺,不要使用這張照片

(5) 取得照片的使用同意權,如果知道攝影者的名字,也一定要記得提及攝影者的名字。先前也曾出現縣府原民活動的海報在未經本人同意下擅自使用照片的情況,所以即便在網路搜尋到合適的照片,也一定要取得被攝影者與攝影者的同意才能使用喔!

2. 震撼的一瞬:「FOCUS: Philanthropy」圖文展冊 & 線上展覽廳開放大眾參觀瀏覽

精選原文:Enjoy the FOCUS: Philanthropy publication and a virtual exhibition tour

FOCUS:Philanthropy」是由匯聚了歐洲捐助者與基金會的 Dafne 發起的活動,Dafne 邀請各地的 NGOs 參加,由各 NGOs 提出一張最能代表組織、訴說計畫故事或工作的照片參加競賽,最終會選出 5 張最佳照片及數張入選照片。這份活動期望透過一張人物快照,訴說 NGOs 在各地工作的付出與收穫,用影像的衝擊力傳達世界各地需要關心的領域,以及在那裡認真耕耘、帶來改變的人們

最新的成果(2020 年)已經發表,同時圖文展冊線上展覽廳也已上線,總共收錄 30 張照片,每張照片同時配有簡短的說明介紹組織的故事與工作內容,只要在線上展覽室點擊照片,就可以看到說明。

收錄的照片內容涵蓋環境保育、難民議題、公民行動、女性權益、兒少關懷、長照議題、身障者議題等,這些或黑白或彩色的影像傳達出豐富的訊息和情感,一如現實生活中各種讓人或喜或憂的大小事務,即便是在最困難的情況,只要有人仍在努力,總是會有希望的光芒和令人慰藉的瞬間,讓人可以相視而笑,扶持前行

小提醒,因為照片畫質很高,所以載入速度有點慢,請務必耐心等候!

同場加映:Interview: Sara Tescione and Silea Pio di Savoia (這是其中一張得獎照片的組織訪問,裡面有提到他們參加的緣起、影像拍攝與選擇的想法,還有他們對於視覺敘事使用在慈善公益工作上的看法)

延伸閱讀:
【影輯】萬華現場 ①|網絡裡的人:沒有英雄的抗戰
【影輯】萬華現場 ②|艋舺川流:同島糧倉與生存渠道
【影輯】萬華現場 ③|新常態:昨日之傷與今日之盼

線上展間一覽。圖/截自 FOCUS:Philanthropy 線上展覽間

3. 簡單 7 招,讓你輕鬆遠離數位產品,數位過勞不來敲門!

精選原文:Seven ways to avoid digital burnout

在充斥 3C 產品的現代,要如何避免「數位過勞」(digital burnout)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特別是因應這波三級警戒,許多人改成在家工作,少了面對面溝通交流的機會,通訊軟體就變成工作溝通極度仰賴的工具,各種通訊軟體焦慮很容易一口氣爆發。

許多人反映,在家工作反而找不到停止工作的時間點,因為數位產品一直開著,也有看到訊息就必須馬上反應的壓力,本來清楚的工作與私人時間界線瞬間消失,在家工作反而比在辦公室還累,不只身體累,心理也很累。

這樣的情況國外在 2020 年已經經歷過一輪,也整理出各種如何避免數位過勞的方法,本文介紹的 7 個方法內容雖然簡單,但真的對現代人來說是很實用也很必要知道的東西,即便解封之後回到辦公室上班,只要不清楚劃出一條數位產品使用的界線,隨時都有過勞的可能

這篇文章介紹簡單 7 招,讓你遠離數位過勞:

(1) 對自己好一點,不要讓數位產品主導你的生活

(2) 整理自己的電子報訂閱和 App,把那些根本不需要、沒在用、沒在看的電子報取消訂閱,App 也一併刪除,讓自己的數位使用內容更簡單清爽。

(3) 關掉訊息通知。相信許多人都曾經被不斷跳出的訊息提示打斷工作,把通知關掉,或至少關掉一段時間,讓你可以擁有片刻的清淨和專注。

(4) 設定查看郵件和社交軟體的使用時間,清楚劃分出一個使用時段除了避免你無時無刻盯著螢幕,也可以減少焦慮,提升專注力,讓自己的生活更有規律,不會時刻被數位訊息綁架。

(5) 有策略的使用社群媒體,確認自己使用社群的目標跟目的,不要一直漫無目的的瀏覽,這樣容易迷失在永無止境的訊息之中,也很浪費時間。

(6) 設定(徹底)斷線的時間,給自己定一個時間徹底遠離數位產品,出去走走、運動。

(7) 使用非數位的產品,不管是行事曆(schedule book)、筆記本或實體帳簿,讓自己擁有不用透過數位產品工作跟生活的選項

4. CEO 們動起來,打造健康的職場心理環境就從現在開始!

精選原文:Mental Health Starts at the Top

上一篇介紹個人如何對抗居家辦公的 3C 焦慮和過勞,這一篇就來介紹組織高層的 CEOs 要如何動起來,重視員工的心理健康,並推動組織內部機制與文化的建立。文章裡面整理出 3 個方向,給有心想要關懷員工心理健康的 CEOs 參考:

(1) 營造安全的(談論)環境。高層主管對於心理健康的態度與應對方式能左右組織內部的趨勢,如果主管們可以用不歧視、不帶偏見、開放且鼓勵的態度談論並以實際作為關心員工的心理健康,會對員工有正面的鼓勵,讓他們知道自己可以放心讓組織知道自己的身心狀況,而不為被惡意解職或刻意刁難調職,甚至可能獲得組織的協助和支援。

(2) 將心理健康的支援系統化。CEOs 如果有心想要將心理健康支援引入組織中,建議要逐步將支援的方式系統化,發展一套完整的機制,可以隨時應對和接住需要支援的員工,也可以將管理階層及員工的心理健康培訓納入機制之中。支援系統化除了讓組織所有成員都可以更方便取得需要的支援,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管理階層換人之後,支援系統也隨之煙消雲散。

(3) 最終最終,組織是否擁有可以安心談論、互相關心彼此身心健康的文化是最關鍵的部分。如果組織員工之間彼此互不關心,再安心的環境、再完美的機制都只是空談。組織高層願意重視員工身心健康是一件值得鼓勵和稱讚的事,但也請記得要將你的關懷和想法積極擴散出去,讓更多員工知道這件事,共同打造一個彼此支援扶持的友善職場文化

衛福部國健署的職場健康資訊網提供許多打造健康職場環境需要的資源,除了培訓課程,也有各式量表、輔導機制和認證系統,有興趣的高層主管們可以研究一下。為組織工作的員工不是免洗筷,用完就丟,重視員工身心健康的公司才可以長長久久賺大錢,成為下一個護國神山!

Photo by Finn on Unsplash

5. 疫情期間,5 款免費 App 持續陪伴支援個人心理健康照護

精選原文:How charity apps are supporting our mental health

從 2020 年延續至今的疫情導致需要心理協助的人增加,不管兒童還是成人,都在這波疫情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衝擊,加上為了配合防疫政策,傳統面對面諮詢的方式更加困難。國外 NGOs 紛紛推出各種心理 App,希望在疫情封鎖之下,還能照顧到個人的心理健康。

本文介紹 5 種廣受好評且免費的心理健康 App,分別是:

(1) 各年齡層適用的 Smiling Mind
(2) 青少年專屬的心理支援 Calm Harm
(3) 協助孩子們度過喪親之痛的 Apart of Me
(4) 提供個人心理支援,以度過危急時刻的 Samaritans
(5) 透過 AI 與語音互動,一步步協助舒緩激烈情緒的 Mindscape

上述幾款 App 使用的方法,包括協助使用者定期追蹤並紀錄自己的心理狀況,透過 AI 分析資料提供適當的提問,一步步緩解使用者情緒,或是利用遊戲帶領使用者走出傷痛,App 提供的方式多元,希望有需要的人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運用這些資源走出心理的困境。

目前 5 款 App 都是英文介面,但其中由澳洲開發的 Smiling Mind 有本地原住民語文版,希望可以服務國內不同的族群;Apart of Me 則正由全球志工協助翻譯成不同語言。臺灣相關領域的 NGOs 若有興趣,或許可以試著接洽 App 的開發機構,分享開發經驗或翻譯現有的 App 引入臺灣

Photo by Dan Meyers on Unsplash

6. 全球 NGOs 電子郵件行銷的現況:NGOs 大多得心應手,但仍須努力別讓自家郵件變成垃圾信件

精選原文:[DATA] 11 Must-Know Stats About How Nonprofits Use Email for Digital Marketing and Fundraising

先前曾經介紹過由 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發起的 Open Data Project(以下稱為 ODP),上回介紹 NGOs 的網站實況,這次整理的數據與 Email 數位行銷與募款相關,比起上次的資料整理,這次在某些項目之下還多了資料詮釋跟小技巧傳授喔!

ODP 這項計畫旨在即時分享 NGOs 的調查結果,讓 NGOs 不用等待漫長的資料分析時間,馬上就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 NGOs 的工作情況、使用工具、創新計畫以及遇到的困難等。計畫調查問題的方式很詳盡細緻,只有負責相關工作的人能看到自己工作領域的問題,可以保證問卷的問題都是由實際執行該項工作的人回答,讓資料更切實反映相關領域的真實情況,也因此讓資料實用性大增。

ODP 仍是一個進行中的計畫,還沒有參加的組織千萬別錯過(參加傳送門,已經參加過的,也別忘了上去看有沒有新的資料更新喔。

本篇是根據到 2021 年 5 月為止的資料,整理出你不可以不知、與 NGOs 電子郵件公關行銷有關的事實,以下簡單介紹其中 4 項(總共有 11 項):

(1) 有 69% 的 NGOs 會定期寄信跟支持者博感情,其中有 93% 會使用專用的電子郵件行銷軟體,剩下的 7% 則使用密件副本(BCC)的方式寄送。但文中建議表示,用 BCC 寄信還附加檔案真的是母湯喔!這樣你的信很容易被系統辨別成垃圾郵件喔!

(2) 37% 的 NGOs 會定期清理寄送清單,把那些很久沒開信或沒有點擊信件內連結的 Email 刪掉,這樣除了把寄信的名額挪出來給新的訂閱者,也可以提升郵件的開信率。

(3) NGOs 寄信的頻率以一個月一次最多(41%),但現在各電子郵件提供商(比如 Gmail)都有一套機制自動辨別信件是促銷還是垃圾,如果你寄信的頻率太低,這套機制就不會認識你的寄件地址與內容,這樣系統自動將你的信件丟到垃圾信件的機率就會大幅提升,所以試著提高寄信的頻率,實驗看看怎樣的頻率開信率最高、又不會被系統認為是垃圾信件。

(4) 74% 的 NGOs 表示會定期寄送募款的郵件(內容只有募款訊息,不包含其他資訊)。NGOs 不要害怕定期寄送募款信件會引起反感,根據《2020 年全球捐款趨勢報告》,許多支持者是看到電子郵件才決定捐款(26%),比社群媒體的訊息(25%)還要有用呢!

NGOs 寄送電子報的頻率以每月一次(40.9%)為最大宗,其次則是一季(3 個月)一次(27.5%)。備註:因為數據會隨著新資料的加入而有所變動,本文整理的數據至 2021 年 5 月為止,截圖的時間則為 2021 年 7 月,所以數據會有些微的不同。圖/截自 Open Data Project

7. 贊助者注意!贊助退場機制 3 指引讓你和平退場、互相祝福、珍重再會

精選原文:How to responsibly end funding relationships with charities

大型贊助者一旦退場,可能會給受捐助組織帶來衝擊,但對於大型贊助者來說,他們選擇離開也有自己的考量與規劃,所以要怎麼好好的分手、不撕破臉,就變成一個很難的問題。本文即是給大型贊助者的退場指南。

文章提到,很多贊助者跟組織都曾面臨過這樣的分手擂臺,大家都知道這種事情很常發生、而且過程就跟一般分手一樣有笑有淚,市面上有不少給 NGOs 的分手後生存指南,但卻幾乎沒有告訴贊助者要怎麼樣和平分手的指引。

本文整理出 3 點建議,告訴贊助者要如何讓自己與資金好好退場,而不會對自己一直以來幫助的組織造成負面影響,並告訴告訴贊助者,請放慢腳步多花點時間思考與組織溝通,雙方一定可以找到彼此含笑祝福的離場方式。

簡單介紹 3 點提醒:

(1) 了解你贊助的組織的現況和需求,特別是你的贊助離開之後組織可能面對的困難、組織現階段的挑戰以及未來的風險等面向。

(2) 確認現在是否是你離場的最好時機,及是否需要提供一筆金費,協助組織安然跨過這段過渡期

(3) 溝通!溝通!再溝通!不管是評估離場時機、告知組織你的決定以及後續的處理,都要與你贊助的組織好好溝通,在對的時機點提出討論,同時要留意組織與贊助者之間的關係可能帶來的權力與資訊不對等。

Photo by Thomas Le on Unsplash

8. 辦公室見不平,你也很想要拔刀相助嗎?「辦公室社會行動」打造友善職場,人人都可做

精選原文:Social Change in the Office

辦公室社會行動在國外雖然不是人人都願意做,但也是有不少熱心的人自發從公司內部開始進行倡議,期望打造更友善、更多元的職場環境,比如 Google 的員工就曾多次串連連署甚至集體出走(Walkout)來表達對公司方針的擔憂或為職場環境帶來改變。

類似的辦公室行動在臺灣相對比較難進行,除了因為文化,臺灣的公司結構也缺乏完善的回報跟調查機制,還有被吃案、被辭職、被刁難的危險,但總是會有人對職場中的問題感到忿忿不平,想要做點什麼,期望獲得大眾的注意,甚至帶來正面的改變。

這篇即透過美國的經驗,整理介紹 4 種在辦公室進行社會行動的方法,同時搭配訪談與對象研究,讓各個方式的內容更貼近現實情況,說明簡單易懂,除了各項方法的優缺點,還搭配實際案例的操作說明。期望這篇可以為各位潛在的辦公室行動家帶來一點參考價值。

簡單介紹 4 種方法:

(1) 倡議(Advocat):這是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也最常使用的方式。採用倡議方法的人從不諱言談論自己的想法,也不掩飾的提出公司內部各種弊病,透過揭露令人不滿的地方,倡議自己希望公司進行的轉變與改善。他們可能是個人行動,也可能結合成團隊共同進行倡議,但由於倡議的行動常常會一針見血提出比較尖銳的意見,所以很容易被視為是公司內部的破壞者。

(2) 顛覆(Subvert):雖然名字很激烈,但採用這種行動的人通常都很低調沉潛,有些人會在倡議者提出意見之後,默默的私下運作,潛移默化的改變組織的方針與策略。與倡議者不同的是,顛覆家通常不會正面對決,他們會運用體制內的方法(比如原有的舉報機制、或「(相對)溫和」的提出問題)進行改變。這種方式對行動者的風險比較小,但因為相對低調,也不保證會帶來實質的效果

(3) 推動(Facilitate):推動者會透過創造緩衝地帶,為持不同觀點的各方帶來對話的空間,進而找到各方都可以接受的平衡點或消彌衝突。這個行動方式相對風險比較小,但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在不同的權力結構之下讓各方願意(且覺得安全)對話,而不是大打出手。

(4) 治癒(Heal):採取這項行動的人通常會在組織面對風暴之後,自願站出來擔任治療者(Healer)的角色,收拾所有在風暴中受傷害的情緒,協助組織及人員走過傷痛。這邊要特別提醒的是,治療者本身需要具備一定的心理韌性,要隨時掌握自己的心理狀態,同時擁有調理自己身心的方法,否則很有可能會因為過程中接觸到的負面情緒而自己崩潰。

9. 南美直送!在地主導的發展經驗談:不再「為」在地社群工作,而是「陪」他們成長

精選原文:From Peru To Colombia, South American Nonprofits Let Communities Lead

把主導權交回在地社群,是這幾年國際發展的主流討論和作法,本文恰到好處的整理這項作法的執行經驗,並歸納出 5 點重要建議,搭配實際計畫執行人員的例子和說法,讓文章親切好懂又不淪於教條式訓話,有意想要了解相關作法的初學者絕對可以輕鬆閱讀。

細看文中整理的建議與實際的執行案例,會發現內容其實是老生常談,可是要真的貫徹執行到現實中也有難度。畢竟,「在地主導」需要外地團體與在地社群雙方「互信、互重、互敬」,過程中無可以避免會有衝突,相比外地主導感覺比較不「和諧」跟「方便」。

若只是為外地團體的方便與和諧而否決掉在地社群的參與,就很容易讓計畫變成只有外人自我感覺良好,本地人無感只想外人趕快走讓他們自己過日子。一如本文作者所說的,成功的發展計畫案例不是外地團體「為」在地社群工作,而是「陪」在地社群一起工作、成長。

簡單介紹文中的建議:

(1) 將主要的在地社群與人士納入計畫中

(2) 時時詢問回饋,且確實依照回饋的內容進行討論與調整

(3) 交由在地社群發想計畫並付諸實行,外地團體則從旁提供協助或調節衝突。

(4) 找到問題的源頭,並對症下藥,不要只是治標但不治本。

(5) 將手上的權力交到在地社群手中。這聽起來很複雜,但簡單來說就是將選擇與決定權交回在地社群的手上,這包含但不限於(外地團體帶來的)資金運用和計畫執行的方式,讓在地社群可以在計畫過程中選擇和決定社區的發展方向。

10. 國際消息:針對 WASH 設施的攻擊日益增加,嚴重衝擊地區衛生與生存條件

精選原文:The war being waged against WASH facilities

你聽過 WASH 嗎?這是國際上推行的一項服務,指提供社區乾淨水源(water)、供水設施(sanitation)和衛生教育 (hygine)這 3 項設備的所有計畫的總稱,所以只要看到 WASH 後面接著某個地方比如 WASH 巴勒斯坦(WASH Palestine),就代表是提供給巴勒斯坦乾淨水源設施與衛生教育的計畫。

全球各地有許多的 WASH 計畫,由不同的團體根據當地不同的需求設計執行,也已成功在許多地區提供乾淨水源,提升當地的衛生環境,並搭配衛生教育的宣導,改善地區的整體健康情形,甚至可以促進婦女自主以及孩童教育。

但根據最新的一份報告有越來越多的武裝團體針對性地攻擊衝突地區內的 WASH 設施,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針對 WAHS 設施的攻擊原因尚不明朗,可以確定的是,這樣的攻擊已經對當地社群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可能進一步威脅在地社群的生存條件。

許多 WASH 設施都是在經過仔細評估與測量之後建設的,要修復也並非一時半刻可以完成的,在失去穩定的水源供給之後,地區的環境衛生,乃至個人疾病管理與食物生產等各方面都受到衝擊,而由水源延伸出去的社會問題,更可能因此再度浮現,讓一切努力煙消雲散。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吳培瑜
吳培瑜

喜歡文字卻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開始寫字,果然人生就是要盡情嘗試,成功最好,失敗了也別氣餒。

文章: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