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顏特效濾鏡過濾你的人生(下):當數位自我成為真實,當科技巨頭開始販售你的臉

編按:隨著社群媒體盛行、自拍文化的發展,能夠修飾臉型、身材的美顏濾鏡,甚至是可以改變外貌形象的特效濾鏡相當流行。然而,廣泛使用濾鏡的背後也隱含危機,包括過度依賴套用濾鏡後的「理想身體」、自我認同的混淆等,這樣的現象在正值青春年華的年輕用戶身上更容易看見。

本篇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的資訊影音記者泰特・萊恩-莫絲莉(Tate Ryan-Mosley)所寫,萊恩-莫絲莉關注新技術為社會帶來的影響,她於文中訪談了愛用社群媒體及濾鏡的青少年少女,以及心理健康專家等,指出身處數位時代,不可忽視的濾鏡影響與風險。

承上篇:美顏特效濾鏡過濾你的人生(上):上億用戶陷入新型態社群焦慮,當我們離真實愈來愈遠

撰文/泰特・萊恩-莫絲莉(Tate Ryan-Mosley)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記者
翻譯/賴慧玲

訪談 19 歲的社群濾鏡愛用者薇若妮卡(Veronica)時,我請她定義「Instagram 臉」的意思,她迅速且有自信的答道:「小鼻子、大眼睛、無瑕的皮膚和豐滿的嘴唇。」

要打造出這樣的審美範本,有賴 AR 特效中的「變形」(deformation)和「臉部失真」(face distortion)技術。濾鏡創作者洛查(Caroline Rocha)表示,失真效果能讓濾鏡創作者輕易改變臉部特徵的形狀和尺寸,創造出「豐唇」、「翹眉毛」或「尖下巴」的效果。

由於對於軀體變形(body dysmorphia)的公共意識正在上升,2019 年 10 月,臉書以「因帶有潛在負面風險的公共爭議」為由,禁止用戶在平臺上使用失真特效。

當時,一款名為 「FixMe」的失真特效濾鏡引來廣大批判,這款濾鏡能讓用戶模擬整容醫生的手法標記外貌,批評者擔憂這款濾鏡可能變相鼓勵大眾進行整容手術。

Instagram 的 Fix Me 特效濾鏡。圖/取自 Instagram 用戶「danielmooney

然而,2020 年 8 月,這些失真特效又重新推出。隨之而來的是一條臉書的新政策── 禁止任何鼓勵用戶進行整容手術的濾鏡,但改變臉部特徵尺寸的特效則不在此限。

眼看整容特效重出江湖,彩妝師兼攝影師卡洛琳・洛查(Caroline Rocha)決定挺身而出,公開譴責網路上的「身體羞辱」(body shaming,亦即攻擊他人的身材或外貌)風潮。除了明顯用來製造幽默或戲劇性效果的特效,洛查一律停止使用任何用來美化外貌的變形特效。

洛查表示,某些濾鏡特效可能對女性造成傷害,她發現,有些女性已經開始考慮動整容手術,好讓外貌看起來像套用濾鏡後的自己。她不想因為使用了這些濾鏡、傳播成效,而必須對此「負責」。

數位與真實自我的認同焦慮:「我希望我現在就像套用濾鏡的樣子」

臨床教學專家克莉絲塔・克洛提(Krista Crotty)任職於飲食障礙與心理疾病中心「the Emily Program」(飲食障礙如爆食、厭食等)。過去 5 年來,她主要教導患者以較健康的方式吸收媒體資訊。

克洛提表示,當患者在網路上展示的樣貌,包括身體尺寸、身型、體重等,與在現實生活中不一致時,焦慮感就會增加。「對這些人而言,『真實自我』與『數位自我』之間的落差,存在著龐大的焦慮感,因為網路上的你並不是你真正的模樣。你看起來和濾鏡修飾過後的照片一點也不像。」

而對於仍在探索自我的年輕人來說,不斷遊走於真實與數位自我的情況特別棘手,甚至可能產生未知的長遠影響。

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員佩斯考特(Claire Pescott)表示:「網路身分幾乎像是一個工藝品,可以說是一種自我的投射影像。」

Photo by June Aye on Unsplash

佩斯考特透過觀察兒童的網路行為,發現濾鏡可能為兒童帶來正向影響:「他們可以嘗試發展不同的角色。他們擁有許多可以恣意改變的『當下的』身分。」

但她懷疑,不是所有青少年都能夠了解濾鏡對自我認知帶來的影響。社群媒體平臺提供「按讚」和「留言」等即時反饋機制,也讓她感到不安。她表示,尤其是年輕女孩特別難以分辨原始照片與套用濾鏡後的照片之間的差異。

佩斯考特的研究也顯示,儘管現在孩童常接受「適當網路行為」的教導,但濾鏡相關的教育卻「非常稀少」。他們常常接受的網路安全訓練「只在乎社群媒體造成的顯著生理危害,但未提及社群媒體如何左右用戶情緒,以及一些更微妙的影響。」

史丹佛大學「虛擬人類互動實驗室」主任拜廉森(Jeremy Bailenson)預期,我們也許能從虛擬實境的已知相關研究來了解這些未知的情緒影響。在虛擬環境中,人們的行為會隨著自己化身(avatar)的生理特徵而改變,這種現象叫做「普羅透斯效應」(the Proteus effect)。

例如擁有高大化身的人,行為舉止通常會比擁有矮小化身的人更有自信。「當自我表徵有意義的被運用在社會互動中,確實會改變我們的態度和行為。」

Photo by Mathieu Stern on Unsplash

但有時候,這些行為可能挪用了刻板印象。1988 年的一項知名研究便發現,在運動場上,身穿黑衣的運動員比身穿白衣的運動員表現得更加具有侵略性和攻擊性。類似的強化現象在網路世界也適用,最近一份研究便指出,使用異性化身的電腦遊戲玩家,行為舉止會更符合性別刻板印象。

拜廉森說,類似的行模式應該也會發生在社群媒體上,人們透過濾鏡,戴上經過修改、調整後的自我面具,而非扮演全新的角色。他指出,趣味性的使用濾鏡,與即時、持續的用濾鏡增強自我,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對孩子而言,辨識這 2 種情境的差異非常重要。

不健康的審美文化滲透社群與生活

即便濾鏡的功能強大,滲透力無遠弗屆,但目前研究濾鏡帶來的影響的成果仍寥寥可數,對濾鏡的使用規範更是稀缺。

現存少數的濾鏡使用規範與限制,多半仰賴社群媒體公司的自我審查機制。例如,臉書結合人類與自動化系統發展出審查機制,用來審查用戶上傳的影像是否含有仇恨言論或裸露內容對,此外,臉書也會以人工審查用戶舉報的濾鏡,。

Instagram 官方也曾聲明:「人們為了在社群媒體上展現某種樣貌備感壓力,而特效濾鏡正是推手。因此我們禁止明顯鼓吹爆食、厭食等飲食失調,或高風險整形手術的特效。我們也著手開發更多能有助於降低平臺用戶心理壓力的產品,例如隱藏按讚人數的功能。」

針對套用濾鏡的照片,臉書和 Snapchat 也開始將它們標示出來,讓觀眾知道照片經過改造── 但是,只要在這些平臺外預先編輯好照片,或是編輯後下載,再上傳套用濾鏡的照片,就能輕易避開標籤功能。

Photo by Gian Cescon on Unsplash

標示出濾鏡修改過的照片可能很重要,但能不能改善網路上不健康的審美文化,佩斯考特並不看好。

「我不知道這會改變多少現狀,因為問題在於:我們即使知道這些照片是假的,也還是看得津津有味。我們依然渴望自己看起來像濾鏡中的樣子。」她相信,與其仰賴標籤,更有效的作法應該是讓孩子接觸到更多元、更真實、和更多未經改造的照片

為了優游在複雜的虛擬世界,蘇菲亞和薇若妮卡付出了各種努力,對此,她們只希望自己能獲得更多關於美顏濾鏡的教育。除了她們的父母,沒有人曾經協助她們學習如何看待這項科技。

一如薇若妮卡所言:「不一定非得要擁有特定的大學文憑,才能知道某些事物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流行背後的隱憂:社群媒體有權收集用戶資料,加以運用

濾鏡風潮還存有另一個隱憂,社群媒體如抖音、Snapchat、臉書等可以透過濾鏡,收集到用戶們海量的生物特徵資料(biometric data)。

臉書和 Snapchat 曾經表示,不會利用濾鏡科技來收集可辨識身分的個人生物資料,但一項關於平臺隱私政策的評估報告顯示,這些公司確實有權儲存發布在平臺上的照片與影片

Snapchat 的政策宣稱,一旦訊息被點開或過期,快照和對話內容就會從伺服器上移除,但限時動態(stories)會被儲存得更久。Instagram 則會保存用戶的照片和影音資料至公司自訂的時限為止,或者直到帳戶被刪除。Instagram 甚至也能收集用戶鏡頭所看到的資訊。

Photo by Souvik Banerjee on Unsplash

臉書和 Snapchat 也都宣稱,濾鏡背後的臉部偵測系統不會連結到用戶的真實身分,Snapchat 發言人聲稱:「我們的鏡頭(Lens)功能不會收集攸關用戶身分的資訊,我們也無法用這些資訊聯繫或辨識用戶的個人身分。」

但別忘了,臉書的照片「智慧標記」功能從你的照片能辨認出被攝者的身分,這就是市面上最早的大規模商業人臉辨識系統。最近,抖音也因為遭控告濫用臉部辨識技術來精準投放廣告,付出了 9200 萬美金(約新臺幣 25.8 億元)的和解費。 

於此同時,這些公司仍集中火力開發 AR 產品。Snapchat 的共同創辦人伊萬・斯皮格(Evan Spiegel)在 2021 年 2 月一場針對投資人的演講上表示:「我們的相機已經能夠做到很多了不起的事情,但擴充實境技術才能驅動我們的未來。」2021 年,Snapchat 宣稱 AR 是一項「公共程式」(a utility),並投入加倍的資金擴充這一項技術。

和其他平臺相比,臉書特別將臉部辨識技術視為 AR 策略的一環。今年 1 月,臉書實境研究室(Facebook Reality Labs)主任安德魯・博斯沃斯(Andrew Bosworth)在一篇名為「永不回頭」的部落格文章中寫道:「雖然為時甚早,但我們打算給予創作者在 AR 上有更多的揮灑空間和能力。」臉書已經釋出備受矚目的 AR 智慧眼鏡藍圖,並開始試探在這項產品加入臉部辨識功能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1.  美顏特效濾鏡過濾你的人生(上):上億用戶陷入新型態社群焦慮,當我們離真實愈來愈遠
2. 【看見孩子】專題:網路影像背後,那些真實遭性虐的孩子
3. 認識網路兒童性誘騙(上):利用信任與數位工具的犯罪行為
4. 認識網路兒童性誘騙(下):哪些數位科技的風險較高?如何陪伴孩子使用網路?
5. 你知道你的孩子在網路上做什麼嗎?給家長們的務實指引,防止性剝削
6. 線上孩童性影像市場化、產業化,持有未成年性影像即屬犯罪
7. 【性別觀察】「小臉、大眼、紅唇」Instagram 濾鏡:千篇一律 ,你膩不膩?


原文:Beauty filters are changing the way young girls see themselves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