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選/加密貨幣缺點一次看、拯救「.org」大作戰、女性數位落差與 AI 厭女行為、網路性騷擾猖獗連 8 歲小孩都難倖免

編按:Right Plus 每月從全球極具規模或長久深耕公益、發展、社會創新的國際媒體如 Alliance magazine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Devex InternationalCharity Digital News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等,精選幾篇推薦閱讀,主題包括行銷募款、公益創新、社群經營、發展工作、重要報告、重大國際時事、科技與數位時代等。

我們精選出對絕大部分公民團體都有用、有趣的新知或討論,以「推薦」為目的,僅摘錄或點出其中的可看性而不做全文翻譯。不僅可以讓關心公益的讀者了解國際趨勢、自行選擇偏好閱讀,還可以拿來看公益練英文!(覺得痛苦的讀者,可以下載網頁直接翻譯小幫手喔!)

1. 加密貨幣缺點大整理:環境衝擊、安全與犯罪疑慮、保管難題、價格波動

精選原文:The downsides of cryptocurrencies

隨著加密貨幣的討論與投資漸廣,最近有不少大型國際組織(比如 UNICEFSalvation Army)開始接受加密貨幣捐款,全球社群捐款盛會 #GivingTuesday 也有一個加密貨幣捐款的專用網站,也因此,關於加密貨幣(捐款)的運作機制(區塊鏈)、優缺點跟疑慮獲得更多重視。

上個月介紹一篇很簡單的加密貨幣捐款利弊說明,這個月我們火力集中介紹加密貨幣的疑慮:

(1)環境衝擊:先前也提到,加密貨幣的取得仰賴「挖礦」,必須耗費大量設備與電力,尤其現在挖礦的難度不斷增加,需要的電力也節節高升,挖掘比特幣耗費的電力更可能比荷蘭或阿根廷全國耗電量還高!

(2)安全疑慮:加密貨幣因為高價值和匿名性,往往也成為有心人士的盜取目標。網路上已經出現專門盜取加密貨幣的惡意程式,一旦電腦被植入這類的程式(或病毒),電腦中所儲存的加密貨幣就會被自動移轉給程式的作者。特別是 NGOs 網路安全層級通常不高,是更容易下手的目標,有考慮接受加密貨幣捐款的 NGOs 需要認真評估自家的網路是否能安全妥善儲存

(3)保管難題:接續上述的儲存討論,加密貨幣的保管不像一般貨幣可以放在銀行、保險箱、自己的錢包或豬公(?)裡面,加密貨幣僅存在於加密世界中,一般是存放在電腦、硬碟、或者硬體錢包(hardware wallet)中,風險就在這裡。如果某天,電腦掛掉資料全失,你的加密貨幣也沒了;如果某次大掃除把硬碟回收格式化,你的加密貨幣也跟著格式化了;如果硬體錢包軟體出包,你的加密貨幣可能從此消失在虛擬之中。以上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而且加密貨幣一旦被消滅,就真的是被消滅再也找不回來了。

(4)價值波動性高:加密貨幣背後並沒有中央機構保證它的價值,加密貨幣的價值完全取決於使用它的人們跟人們對這項貨幣的信任度,所以常常可以看見加密貨幣價值大起大落的消息。這樣不穩定的價值對於接受加密貨幣捐款的 NGOs 來說有其風險,因為無法保證現有的貨幣可以持續擁有同樣的兌現價值,為組織的財務規畫帶來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

(5) 髒錢疑慮:加密貨幣的高度匿名性固然可以保證使用者的隱私,但相對的,它也成為有心人士安心(犯罪)交易而不需擔心被追蹤的好工具。NGOs 要如何確定今天收到的這筆加密貨幣捐款來源無虞,不是來自犯罪行為的款項,也成為一項難題。

延伸閱讀:Blockchain for charity fundraising: behind the buzzword

2. 後疫情時代,不可不知的公益界科技 7 大趨勢

精選原文:Post-COVID-19 tech trends for charities

本文整理的是後疫情時代公益界的科技使用趨勢,主要建立在國外因為疫情封鎖,而必須在家工作的前提,然而,文中提到的各點都是現今全球普遍的科技趨勢,無論國內是否曾經或正因為疫情實施封鎖,還是一定要知道。

以下簡單介紹各項科技趨勢發展:

(1)無接觸捐款:包含線上捐款與各種數位捐款(行動支付或愛心碼也算喔),雖然疫情封鎖導致實體募款活動必須取消,但現代消費與付款習慣的改變,也加速捐款方式的數位化發展。

(2)社群媒體:過去一年的封鎖期間,NGOs 直播、玩抖音已不再稀奇,許多 NGOs 也開始對這些社群活動得心應手,未來社群的互動勢必也會成為 NGOs 一大重點工作,但還是要提醒各組織:量力而為!千萬不要為了跟上流行而什麼都做,這樣不僅可能累死員工,還達不到效果,不如找一個最適合組織的方式用心經營

(3)區塊鏈技術:區塊鏈雖然常見於加密貨幣的討論,但其實這項技術應用廣泛,目前最熱門的領域,就是這項技術「可追縱」與「不可篡改」的性質,若是運用得當,可望成為 NGOs 提高捐款來源與使用透明度的好幫手。(區塊鏈技術簡單版影片介紹,稍微進階版影片介紹)

(4)AI 技術應用:上個月介紹的 AI 迷思中有提到,AI 技術其實已經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而 AI 強大的運算能力也能增加工作的效率,讓人員與時間可以投入到需要深入經營與接觸溝通的工作當中。

(5)VR 應用:很多人可能直覺會想到,VR 可以用來倡議、當募款活動的噱頭,但 VR 也可以應用在員工的訓練上。第一線救助人員訓練時,可以透過 VR 進行模擬訓練,除了比安妮假人更有臨場感,模擬訓練中的正向回饋也能協助人員建立專業信心,增強在實際進入第一線工作之後的掌握度。

(6)雲端儲存:雲端儲存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儘管這項技術普及也好用,但也提醒大家切勿忘了雲端儲存依然存在資料消失和被竊的風險,對有心人士來說,安全防護薄弱的 NGOs 永遠都是好下手的肥羊,特別是那麼多的捐款者資料。所以,雲端資料也一定要定期備份、清理和加上密碼保護,不要以為雲端就是百分百安全的資料庫喔。

(7)遊戲募款:這項活動在臺灣仍不盛行,但國際上已有不少成功透過(線上)遊戲募款的案例,而這些成功案例也鼓勵越來越多人投入。臺灣玩線上遊戲的人口一直都名列世界前茅,活躍的直播主也不少,或許 NGOs 也可嘗試這項國際新興的募款活動。

延伸閱讀 1We need to talk openly about cyber security (鼓勵公益界公開談論數位威脅,切忌避而不談或假裝沒有發生)
延伸閱讀 2The latest cyber security threats to charities(各種數位威脅類型介紹)

3. 開放資料計畫結果:11 項不可忽略的 NGO 網站實況

精選原文:[DATA] 11 Must-Know Stats About Nonprofit Websites

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發起的 Open Data Project(以下稱為 ODP)旨在透過即時分享 NGOs 的調查結果,讓 NGOs 不用等待漫長的資料分析時間,馬上就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 NGOs 的工作情況、使用工具、創新計畫以及遇到的困難等。

ODP 邀請所有 NGOs 參與這項調查計畫,只要完成調查問卷,就可以免費瀏覽最即時的調查結果,資料內容也會隨著參與者的增加而同步更新,可以說時時有發現,隨時有驚喜。

值得關注的是,調查的問題很詳盡細緻,比如只有在組織負責網站維護的人才看得到跟網站相關的問題,只有負責募款的人看得到關於募款的問題,保證問卷的問題都是由實際執行該項工作的人回答,讓資料可以切實反映相關領域的真實情況,也因此讓資料實用性大增。

目前看來這個調查不會結束,之後也會陸續推出根據調查結果的整理出來的數據,本篇是根據到 2021 年 4 月為止的資料,整理出你不可以不知、與 NGOs 網站息息相關的事實,以下簡單介紹其中 5 項,剩下的就留給各位慢慢探索囉:

(1)將近 6 成的 NGOs 使用 WordPress 作為主要的網站管理工具。
(2)22% 的 NGO 網站有身障者友善設計,比 2019 年的 18% 有所提升。、
(3)75% 的 NGO 使用「.org」這個網域名作為網站名稱與電子郵件的地址。
(4)相比 2019 年,目前有超過 9 成(94%)的網站有行動裝置瀏覽模式
(5)超過 1/4 的 NGO 網站曾遭遇過不同等級的網路攻擊

調查顯示,WordPress 是目前最主要的網站管理平臺。圖/截自 Open Data Project

4. 拯救「.org」大作戰:2019 年到 2020 年的行動全紀錄

精選原文:How We Saved .ORG: 2020 in Review

接續上篇 ODP 的統計結果,儘管現在「.org」已經開放自由使用,不再是 NGO 或 NPO 專屬,目前仍有 75% 的組織使用「.org」這個網域名,幾乎是人們第一時間辨識網站是否屬於 NGO 或 NPO 的直覺標準,「.org」也因為其特性所以擁有相對便宜的註冊費用。

2019 年,負責管理「.org」的網際網路協會(Internet Society,ISOC)釋出消息,該組織打算出售「.org」這個網域名給私人公司,這項消息在國際公益界引起軒然大波,擔心由商業利益主導的私人公司會對許多使用「.org」的組織造成負面影響

許多大型 NGOs 先後對這項交易表達關切,甚至有組織起身抗議,最後成功讓 ISOC 取消售出「.org」。這篇文章是最先發現這件事,並在後續持續關切、串連國際 NGOs 抗議的主要組織之一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EEF)整理的事件始末。文中也特別向讀者解釋這件事的重要性,跟 NGOs 的忽視可能會造成的後果。

這件事在臺灣公益界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反而是網路科技界有不少報導,但這件事其實並不如一般人想的「沒什麼大不了,反正我還可以繼續用就好。」

本文提到:「NGOs 的忽略就是整個『販賣 .org 給營利機構』計畫的一環。」這背後反映出的是,很多事情就是在利用他人「忽略」或覺得「這不重要,不會影響到我」的心態在進行,等到事態發展嚴重不可收拾的時候,大家才發現為時已晚。

從 2019 年開始,香港、泰國和緬甸的抗爭其實也在某種程度上提醒大家:不要認為某些事情遠在天邊、離自己很遠,或覺得不會影響到自己就漠不關心,很多事情的發生和轉變真的就在身邊,只要一個不注意、不在乎,等到猛然驚覺的那天,可能一切就來不及了。

5. 性別數位落差,社群軟體與 AI 出現性別歧視與厭女行為

精選原文:Opinion: System failure — online misogyny and democracy

從 2020 年開始,關於女性的數位落差(包含開發參與度跟性別資料)在國際上漸漸引起關注,尤其是女性數位落差背後,還隱藏了社會性別資源不平等問題,也有許多從事性別平等的組織投入關注,近 2 年國際上逐步發展並討論這個重要議題。(參考:現在就開始!收集有效完整的「性別數據」,邁向性別平權/「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本文主要聚焦系統資料的性別偏差,如何使得社群軟體跟人工智慧(AI)出現女性數位資料貧乏,再加上網路蔓延的厭女行為與言論,使得以數位資料演算法發展出來的 AI 系統,以很快的速度學會(以男性行為為準則的)性別歧視甚至厭女行為。

本文作者表示,這樣的系統學習過程與結果,其實是現階段數位科技的系統性失敗,許多組織和企業單位也發現這個錯誤,正試圖以加強女性的開發參與性別資料搜集改正這個錯誤。

根據文中資料,網路上的厭女行為並不僅止於於成年或成名的女性,許多未成年女性也曾在生活中遭遇過類似的性別攻擊,而其中有約 20% 的人停止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想法,長此以往,將會對整體民主社會跟女性的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本文也在最後提出 3 點改善此狀況的建議,這邊特別想要提到其中的第 2 點。建議的第 2 點指出,很多行動者和倡議者認為,加強女性對於網路騷擾與攻擊的抵抗力,可以遏止這類的性別攻擊行為,但這其實是將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女性身上,使得女性身為網路性別霸凌的受害者,反而要自行承擔阻止霸凌發生的工作與責任。

最終的情形就是,若女性想要積極參與網路公眾的世界,她就必須要花費很大的力氣,甚至聘請一整個團隊監視和對所有的性別攻擊行為採取行動,才能自由使用網路。

我們該反思的是,為什麼網路性別霸凌行為發生時,只是單方面告訴女性如何防衛,而不是同時教育男性尊重異性,不論在任何情況下,任何形式的霸凌行為都是錯誤,也不被允許的?不分性別,每個人都應該要成為反霸凌的大使,共同承擔阻止霸凌行為發生的工作與責任。

6. 為什麼「好」演算法會教出性別歧視的 AI 系統?

精選原文:When Good Algorithms Go Sexist: Why and How to Advance AI Gender Equity

接續上一篇提及的 AI 為何會出現性別歧視的行為,本文對於以演算法進行學習(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簡稱 ML)開發的 AI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行為有很詳細的說明,最難得的是內容很好懂!

理應「中立」的演算法和 AI 為什麼會出現性別歧視?用最簡單好懂的一句話來解釋就是:因為這些系統都是「人」造的。「人」決定用哪些方式打造系統,「人」決定將哪些資料輸入系統的學習體系中,「人」決定要為系統設計怎麼樣的決策路徑等。

經過以上許多加入人類選擇的程序,最後才成為我們熟悉的 AI。看到這裡,想必你也發現「人」在演算法與 AI 的製作過程中有多麽的重要,開發團隊裡的人員組成基本上決定了開發出來的演算法與 AI 會有什麼樣的面貌,團隊人員的組成越多元,就越能為演算法帶來更多元的資料,AI 可以學習的範圍就更廣,未來在判讀資料的時候,才可以納入更多領域的數據進行分析,進一步呈現更接近社會真實情況的結果。

如果把 AI 比喻成小孩,開發團隊就是 AI 的家人與老師,演算法則是家人與老師教導 AI 認識世界的方法與資料。現在我們都知道,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多元的教育與刺激,比如帶他去看展覽、參加各種各樣的營隊和兒童活動、學習不同的才藝、閱讀多元多樣的書籍、去不同的地方旅遊接觸文化,才能夠讓孩子擁有寬廣的眼界和心胸,接納社會多元的面貌。

AI 也是一樣的!只有給予 AI 多元的資料,AI 才有機會學習和認識世界的多元面貌,也才有可能真的做出更接近中立的分析與結果呈現。

現今 AI 的開發團隊將近 8 成是男性,女性成員僅有 2 成多一點,而且大多是進行非主要的開發工作,這就使得演算法仰賴的資料庫內容會以「男性的觀點」為主進行搜集,女性的觀點與相關資料則成為少數,使資料內容呈現性別失衡的狀態。

以這樣的資料演算學習開發的 AI,自然不意外的會導出性別歧視的結果,因為 AI 在學習的過程接觸到的女性資料太少,對女性群體的認識淺薄,無法支持 AI 做出符合現實狀況的判斷。

對女性及非二元性別者來說,根據性別偏差資料發展出來的 AI 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以文章開頭提到的信用卡額度為例,收入與支出狀況相同的夫妻(妻子的信用分數也比丈夫稍高),最後系統核定的信用卡額度丈夫卻高了妻子 20 倍。試想一下,這樣的判斷系統如果應用到醫療救治的方法、貸款的核定、社會安全網的資格審核,甚至目前最緊急的疫苗注射優先順序上,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

隨著 AI 的發展與應用日漸成熟廣泛,國際上越來越多團體注意到 AI 開發過程所反映的女性數位落差問題,並開始以行動倡議 AI 開發團隊成員的多元化,除了增加女性參與的比例與人數,也應該要納入社會各個族群的觀點與資料。

針對有意參與倡議活動的行動者與 AI 開發團隊,文章最後也提供了建議,期待有一天可以開發出更接近中立與公平的 AI 系統。

Photo by Andy Kelly on Unsplash

7. 網路任我遊?超過半數女性曾碰過網路性騷擾,8 歲小女孩也不放過!

精選原文:FREE TO BE ONLINE? A report on girls’ and young women’s experiences of online harassment

本文即是上面第 5 篇文中提到的資料:《網路任我遊?女孩與年輕女性的網路騷擾經驗報告》。這篇由 Plan International 發表的報稿,訪問全球 1.4 萬名 15-25 歲女性的網路經驗,同時使用質性跟量性 2 種研究方法,以數據與深度訪談完整呈現全球女性在網路上面對的騷擾與攻擊問題。報告有英文、法文跟西班牙文 3 種版本。

以下摘要幾點報告的發現:

(1)根據統計,超過半數的受訪者曾經遭遇網路性騷擾,而第一次遭到網路性騷擾的年紀集中在 12-21 歲,更有不少受訪者表示自己在 8 歲就碰過網路性騷擾

其中一位受訪者表示,自己小時候(9-14 歲)常常會在網路上收到一些男性寄來的訊息,比如對方要求自己傳送裸照,有的男性更重製自己發出的照片,甚至以照片為勒索工具。這種經驗對當時尚年幼的自己來說相當恐怖,是一段很糟糕的社群使用回憶。

(2)最常見的性騷擾類型,是傳送含有辱罵或侮辱性質的言語(58%),其次則是有目的性的羞辱行為(41%)。在遭受性騷擾的受訪者當中,47% 表示她們曾收過危害人身安全或性別暴力的威脅

受訪者表示,有時即便自己什麼都沒有做,依然會收到來自男性的不舒服言論。男性似乎認為,自己與生俱來就擁有這樣(騷擾女性)的權力,甚至還會在未經女性同意的情況下,擅自發送自己特定身體部位甚至裸體的圖片,這不只令人不舒服還相當嚇人,更是一種非常不尊重的行為。

(3)有 41% 的受訪者表示,她們的個人資訊在未經本人同意的情況下被擅自公開。一位受訪者表示,身邊曾有人(女性)被網路上的不明人士人肉搜索(肉搜),一群人在社群軟體 Instagram 上隨意尋找目標,然後集中火力肉搜這個目標,找出目標所有現實世界的資訊,並公開在網路上,導致許多女性因此收到不明的騷擾與威脅,她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變成目標,每天提心吊膽的過日子。

一如一位來自智利的年輕受訪女性說的:

「社群媒體可以是一個很棒的地方,比如你可以在上面發表看法和分享訊息,但同時,它也可以是個很可怕的地方,該怎麼說,瘋狂的人可以在上面匿名的散播各種黑暗與仇恨⋯⋯」

調查結果顯示,女性第一次遭到網路性騷擾的年紀集中在 12-21 歲這個區間。圖/截自《網路任我遊?》報告

延伸閱讀:Right Plus 專題【看見孩子:網路影像背後,那些真實遭性虐的孩子

8. 2021 年會怎樣?歐洲贊助人大膽預測未來公益局勢

精選原文:2021 Ariadne Forecast for European Social Change and Human Rights Funders

這是由 Ariande 會員共同完成的《2021 年歐洲公益局勢預測》。Ariande 是由歐洲公益贊助者發起的贊助者網絡,主要用來連結跟支援這些贊助者,集眾人之力促進社會轉變與人權發展。

Ariande 網絡的會員以歐洲為主,並特別列出 5 個會員主要分布國家的個別預測(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與英國),其中也包含一個全球性的概括預測,內容雖然整體偏向歐洲,依然與國際大環境息息相關。

報告並不只是簡單條列式幾點重要預測,而是根據報告詢問的問題分類,並一一介紹分析局勢預測的結果,內容除了預期的挑戰,還包含可能獲得的機會身為贊助人可預期的角色變化對自己身為贊助人的期許可能需要贊助人關注的領域可能帶來影響的政治事件未來展望等。內容及涵蓋的面相多元,非常值得對未來國際公益趨勢研究的人(特別是贊助者們)閱覽

以下簡單摘要幾點報告中全球預測的內容:

(1)協助社會重新回歸民主社會的日常。疫情期間,各國政府為了防疫,紛紛祭出各種碰觸到個人隱私與自由底線的追蹤軟體和政策,即便全球疫情一時半刻還無法平息,但各公民組織及贊助人已開始關注政府(將)會如何讓這些監控政策退場,而不是持續以防疫為由,無限延長這些限制人民自由的政策。

或許在臺灣,很多人會覺得政府怎麼敢在非疫情期間延續同樣的監管政策,但轉頭看向香港、俄羅斯、泰國跟緬甸等地,這些擔憂也並非空穴來風,即便在公民社會發展程度極高的西歐地區,人們也有同樣的擔憂。

(2)贊助人預期,在 2021 年,他們會需要以更開放的方式── 不管是「參與式資助」(participatory grantmaking),或重新檢視贊助的標準── 去接觸更多元的團體和族群,並將他們納入贊助計畫中

(3)贊助人需要走出自己「進步的」同溫層,資助更多的團體和人群,並認知到,即便某個地區的情況從「外界的角度看起來」糟糕透頂(可能是威權主義盛行、政治混亂、環境破壞嚴重),依然有許多人在其中為自己的家園與願景努力,而這些行動會帶來希望與改變,也值得關注與幫助。

9. 英國宣布啟動 3 年計畫,加強國際援助組織「性騷擾通報機制」與「受害者支援系統

精選原文:In Brief: FCDO launches new measures to support sexual abuse survivors

這是一則時事新聞。英國外交部近期宣布將啟動一個為時 3 年的計畫,旨在協助遭受國際援助組織員工性剝削的受害者

先前曾介紹過獲得資金支援的英國奇葩 DNA 尋父計畫,以及英國在 2020 年提出國際援助組織的性剝削問題調查報告,不斷有組織呼籲各界正視這項問題,以及提供受害者相關的援助服務。

英國主要的援外金援單位外交部這次主動提出的受害者援助計畫,受援助的受害者不只有英國援外組織,而是包含聯合國與在地合作組織在內、所有曾遭遇性剝削的受害者,同時外交部也表示,計畫將會加強性騷擾的線上通報平臺以及後續處理調查的機制

近年,國際援助組織成員利用自己的職權,要求當地婦女提供性服務,或以援助物資要脅進行性剝削的事件不斷被揭發,如何遏止這樣的行為,也成為國際援助組織間不斷討論和頭痛的問題。

長期關注此項議題的組織對英國外交部的這項計畫表示肯定,期望能藉此鼓勵更多組織投入,並關注這項議題、開展受害者支援服務;但同時,組織們也提到,這項計畫是否真的能如預期,提供受害者迫切需要的援助,以及遏止性剝削的行為,仍有待後續觀察。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吳培瑜
吳培瑜

喜歡文字卻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開始寫字,果然人生就是要盡情嘗試,成功最好,失敗了也別氣餒。

文章: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