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盈/考試不會考但我們想知道!攸關性命的防災教育,請學校真正落實、因地制宜、創新分享

編按:攸關年輕人的事,能否容納年輕人的聲音?近 5 年來各級政府依法逐步將兒童/少年(12 歲至 18 歲)參與公共事務納入政策討論過程,有計畫的培力臺灣下一代參與、理解自己的土地與社會。整個過程不只兒少在學習如何表達、提案,連成人也在學著如何傾聽、採納意見。

2021 年我們開啟本專欄「12+ 的聲音」,作者黃靜盈年僅 20,從國中開始參與地方事務,至高中、大學後成為中央少年代表,搜羅各屆、各縣市代表想法,持續為整個兒少參與制度提出回饋與建議,也針對攸關兒少的議題提出想法。關於她的部分經驗,也可參考我們去年底的 Podcast 訪談,以及她在本站的其他專欄文章

前陣子的深夜(2 月 7 號),連續十幾通國家地震警報引起民眾熱烈討論,所幸最後大家平安無事,然而不難發現網路上許多鄉民,對於本次警報的發布抱怨連連,認為這次的通知非常「擾民」、「大驚小怪」、「沒有必要」,在以往地震發生時,若是觀察相關新聞下方的留言區,也常可以看到「大地震跑不掉、小地震不用跑」、「跑了也不知道要幹嘛」等留言。

10 天過後,日本福島外海規模 7.3 的強震再度佔據新聞版面,媒體們大量傳遞著地震發生後的相關事實,告訴大家震央、傷亡人數、需要的物資等,卻鮮少見到關於防災的正確知識與宣導。

921 大地震後,政府要求每所學校都必須舉辦防震演習,網路上的留言也是演習時同學們容易出現的話語。相比起日本,臺灣民眾對防災的態度極為消極,相關知識不只在大眾媒體上傳播率較差,就連在正規的教育系統中,亦有被邊緣化的傾向。

圖/取自 Direct_Relief @ CC BY-NC-ND 2.0

本文整合了十來位兒少對於防災教育的經驗,這些兒少分別來自不同的國、高中/職,在成長歷程中分別接受過不盡相同的防災教育,對於臺灣校園災害防治措施也有不同角度的觀察。我們期望能夠透過本篇文章,揭露目前防災教育仍有所匱乏之處,同時對於相關教育政策的擬定提出具體建議。

防災演習變成教官糾察躲避遊戲

雖然災害種類有許多種,但是因應政府要求,每年 9 月 21 日所有高中職以下的學校都須進行防震演習,這場演習是全國防災教育中唯一的共通點,也是兒少們最容易接觸到、觀察也最深入的環節。

防震演習的整體流程,各校大同小異,多年來未有任何重大缺失引發社會討論,教育部亦會發布演示良好的模範學校影片。然而在整體訪談過程中,我們卻發覺此項演練已偏離原本立意,教育的意義不知不覺中所剩無幾。

首先,「快速」原是逃生的必要因素,但在現行的演練體制下,「求快」變成唯一評量標準,兒少們不約而同地指出,每年演習時,師長或教官只關注大家從教室集合至操場所花費的時間,在某些學校中,若走得太慢,教官或生輔組長還會命令學生回到各班教室,再重新集合一次。

「學校很奇怪,每次演練時生輔組長都不斷地催促我們快一點,但是我們正要再加快腳步時,他又叫我們慢慢走不要奔跑。我覺得他應該只是詞窮,不知道要跟我們宣導什麼概念吧!」其中一位受訪兒少如此說道。

東引國中小地震避難演練。示意圖/內政部消防署消防防災館官網

其次,防震演練是單次性的行為,大家都抱持著「有做過就好」的心態進行,對於動線的規劃是否流暢、防震知識是否有需要更新、演習頻率是否足夠等,除非學校負責防震演練的教師特別提起,否則沒有被討論的機會。

有兒少曾對此提出疑惑:「這樣的逃生演練,除了多拿起書包掩護頭部,究竟與普通升旗時的集合有什麼不一樣?」另一位兒少則認為:「防震知識是會隨著時間更新的,但從小到大我們都只著重如何最快到達集合地點、如何不要被教官罵,其餘知識完全沒有增加,也難怪同學們對於防震演習的想法,只剩下『不用上課真好』。」

再者,理想上的演習,必須遵守不推、不跑、不語等準則,但普遍同學對於防震演習均抱持著應付、敷衍的態度,若沒有教官在一旁監督,演習時邊走邊聊天、未確實拿取遮蔽物等情況常出現。甚至在我的經驗中,還出現過同學在第一階段避難時,躲在桌子下開始吃早餐的荒謬行為,逃生演練無意間變成一場躲避教官糾察的遊戲。

連老師也跟不上的防災教育

若回頭追溯兒少對於演練的態度為何不彰,一方面,他們並不認為演練的動作真的會有實踐的機會,「反正地震來臨時,學校從沒真的叫我們避難過,既然用不上,那麼認真演練要幹嘛?」

另一方面,根據過往研究即指出,近年來因為教學改革,許多議題均被要求融入教學中,造成宣導活動與統整課程龐大繁雜,在沒有完善的輔導或引導機制下,教師們對於防災教育恐怕只能以應付的心態進行。

塘岐國小震避難演練。示意圖/內政部消防署消防防災館 官網

這類問題在訪談中被多次提起,並接連引出 2 種現象:首先,教師們因為缺少防災相關知能,以至於在許多知識的傳播環節中,只能依靠自己很久以前的經驗為主,難免出現差錯。若再加上學校行政人員頻繁更替,常在業務交接未完成時就面臨例行演練,行政人員只能夠匆忙草率辦理,整個防災教育便流於一次性的活動規畫。

再者,以往的逃生演練主要針對兒少,學校導師往往只站在「監督」的位置,負責控管秩序、清點人員等制度性動作。若是科任教師,因為上班時間較為彈性,常在全校性的逃生演練時還未到校。

其中有位受訪兒少便回憶,某次地震發生時,雖然學校有發出警示鈴聲,提示大家應盡速採取避難措施,但該堂課的授課老師從未親身參與相關演練,因此完全不知道平時演練的流程,只能手足無措地站在一旁,任由班上亂成一團。

分享創新教育經驗,讓防災成為素養

綜合以上經驗,若我們只單看傳統防震演習的項目,確實仍有許多缺漏之處。不過另一方面,若將關注焦點放寬至防災教育的不同面向,每個學校或多或少都有用心之處,在詢問兒少的相關經驗中,我也蒐集到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方法。

有些學校會針對地震,製作教學手冊發放給各班級導師,作為相關知識的教學指引;有的學校會發放災害應變小卡給學生,卡上明確記載學校附近的各種資源(例如災害發生後物資補給站設立的地點、海嘯來臨時建議的逃生路線);有些學校會發放學習單,提供學生與家長討論災害相關應變措施(例如事前約定家庭集合點,以防逃難時與家人走散後不知所措)。

有些學校還會結合童軍課、生活科技課,讓學生畫出家中的平面圖,並研究地震時可供躲避的安全之處;有些學校則會在學生童軍露營後,教導學生將仍堪用的物品留下,補充不足的物品後直接製作成防災背包,省時省力又富有教育功能;也有的學校會盡力爭取教育部的經費補助,邀請相關人士入校演講。

圖/取自 Mr Wabu @ CC BY-NC-ND 2.0

在訪談中也發覺,校方的態度對於兒少影響極大。普遍來說,較重視災防的學校,兒少們對於相關演練投入的心力越大、演練也越確實,還能藉由學習單、應變小卡等設計,讓防災知識得以走出校園、進入家庭,不只實用性大為提升,教育對象也能同步觸及家長,比起單向式的宣導影片更有助益。

只可惜,目前各校對於防災的態度落差極大,許多學校若沒有督學在場、不需要拍影片提交教育局檢查,根本不會如此嚴肅的面對演習。且教育部雖有製作相關教案與影片提供教師使用,但學校端由於升學課業繁重,若非正式納入課程綱要的一環,就算校方有意推行,礙於現狀也實在很難抽出時間配合課程進行指導。

再者,防災教育的涵蓋範圍不只地震,還包含火災、海嘯、土石流等,然而現階段的教育體系,千篇一律只注重地震防範。在訪談過程中,兒少們對於其餘災害的應變知識明顯低落,教育者若能因地制宜的規畫教育藍圖(例如位在山邊的學校更應特別教導土石流防範、在海邊的學校應注重海嘯預防),是我們很希望能夠看到的結果。

任何災害的預防都不能只依靠權威來運行,而是該研究如何真正落實在生活中,成為素養。雖然防災教育升學不會考,卻攸關性命存亡,兒少們應有權利學習到正確的災害應對知識。且由上述例子中可發現,不少學校均有值得參考的教育做法,如何將防災教育的各項資源整合,並完整納入課程綱要,是教育者們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延伸閱讀:
1. 【921 災變學習 5】災害風險名列全球第 3 的臺灣,沒有本錢當健忘的民族
2. 【921 災變學習 1】醫護助人者的自我覺察,與大規模的群體創傷輔導
3. 【921 專題】突發的巨變或許是天意,後續的復原卻事在人為
4. 從日本 311 震災,看重大災難後 NGO 的整合與支援
5. Right Plus 專欄:【12+ 的聲音】


首圖/塘岐國小震避難演練;取自內政部消防署消防防災館官網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黃靜盈
黃靜盈

本為社工系,輔修法律,對於倡議工作有莫名的熱情,雖然周遭的人從不覺得自己「很社工」,奇妙的是自己對於社工卻具有無比強烈的認同。

相信社工不是只有又累又幹的樣貌,肯定還有一些富有創意的、好笑好玩的、令人興奮與期待的事可做,因此創辦「社工蝦米」團隊,記錄這些美好的時刻。

文章: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