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玩 2】國境之南的暖陽與歡笑:微薄補貼父母,不如投資孩子的玩伴
編按:本專題由屏東縣政府社會處與關注社會工作發展的蘆葦女力部分支持,Right Plus 多多益善獨立完成報導。
屏東縣幅員遼闊、地形狹長,南北橫跨了 110 多公里,使得屏東的福利服務輸送曠時費力、相當困難,資訊的傳遞也因距離產生障礙。
為了觸及每一個社區,屏東社會處如同許多縣市,規畫了 7 處家庭福利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家庭中心」),北至鹽埔、南至恆春,散落整個屏東,提供弱勢保護(如家暴、性侵、兒少、老人等)、經濟扶助、連結資源等服務,平時也會以辦活動等方式,嘗試與社區、民眾建立連結,了解社區的需求與困境。
12 月 19 日,當北臺灣還在喟嘆下了整整半個月的冷雨,彷彿整座城市都「泡在水裡」時,位於南端的屏東正沐浴在暖陽之中,正午時分日頭高掛,甚至有點熱。
屏東縣政府 7 區家庭中心、40 多名社工合辦的「大手牽小手,作伙來𨑨迌/兒童遊戲權親子共融活動」就在溫暖日光的照拂下開場,現任鹽埔區家庭中心督導的簡占鈞手持麥克風作為火車頭,吆喝現場的孩子們在他身後搭肩排隊,成為一節節火車車廂,「噗──噗──」簡占鈞以人聲鳴笛後,領著列車環繞屏東圖書館巡迴,一站站仔細的介紹 14 個由社工們打造的「自由遊戲」區域。
「這是我們的泡泡區,你可以運用扇子骨架、電扇網、棉繩、水管甜甜圈做出你自己的泡泡。好,我先來示範一次!」語畢,一名孩子王社工用電扇網拉出了綿密豐盛的泡泡,泡泡在陽光下折射出彩虹,也映照著孩子們的笑顏。
要為孩子蓋公園?先去問孩子意見
「縣長潘孟安推動從兒少、弱勢到長者的『全人照顧』政策,在 0-3 歲這一端,許多縣市祭出『生育津貼』政策,每個月補助幾千元,很多縣市都在比誰發得錢多。但屏東是 21 個縣市中,唯一沒有發生育津貼的地方。」屏東社會處長劉美淑仔細盤算著:「一胎一年發一萬多,每年少說花掉 5 千萬,5 千萬我可以做好多事情啊!」
「於是,我阻止縣長發放生育津貼。」社工出身的劉美淑並非不明白,生育津貼能快速讓民眾「有感」,更能成為政治人物的催票手段。然而,這一發下去,遠遠不只 1、2 年的事,有些縣市甚至得賣土地、炒作地產來維持津貼發放。
但即使如此,政策面還是要做,才能說服人。劉美淑想起 2015 年便開始留意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的倡議:「現在的孩子遊戲空間被馬路占據、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被 3C 剝奪,而且缺乏手足與玩伴,於是特公盟開始在臺北蓋好玩的遊戲場。」她心想:「對!小孩從小就需要遊戲,而且這是父母托育重要的一環。」
回想起曾走過的育兒路,劉美淑說:「我平時上班將孩子托給保母,一到假日疲倦襲捲而來,在家裡也不知道陪孩子玩什麼,出門就只會去動物園給動物看,或是去百貨公司吹冷氣。」她深深體會到遊戲的重要性:「於是我向縣長提案把經費拿來蓋公園,小孩有安全的遊戲空間、也可以跟父母培養感情,更可以在公園找到許多玩伴!」
劉美淑最後決定從位於屏東市的社福館出發,踏上爭取共融公園之路:「一開始我們也不太清楚什麼是『兒童表意權』,但是我們學社工的,自然而然就會知道,如果要蓋符合孩子需求的公園,就要去問孩子的意見。」
於是,時任屏東社福館館長的簡占鈞在劉美淑的支持下,以「兒童遊戲權」的概念出發,2018 年 2 月在屏東區社福館舉辦首次的兒童遊戲參與式工作坊,邀請了 40 位小學生透過繪本了解「遊戲權」、「共融」等概念,並帶孩子們走訪社福館旁、當時還是一片綠草如茵、只有 2 座鞦韆的和平公園(現為和平共融公園),試圖傾聽孩子們對遊戲場的想像與盼望。
時隔 4 個多月,屏東縣社會處已爭取到經費,確定要將和平公園改建為全齡都可參與、不同需求的孩子也能被看見的共融公園,「這是屏東繼台糖縣民公園、永大公園後的第 3 座共融公園。不過,這可是社會處主責的第一座!」簡占鈞說,他們於是號召了第 2 次參與式工作坊,這次除了兒童,還邀請了家長與設計、工程等專家團隊參與。
這一場次中,每個家庭為一個組別,和自己的家庭內部成員對話,最後合力以毛根、雪糕棒、保麗龍球、黏土、種子等素材完成公園小模型,並透過模型發表對這個「未來公園」的想法,「這一次的雛形就比上一次立體且明顯了!」簡占鈞說。
「很幸運的,第 2 場有設計師家長,也有帶著身障孩子來的爸媽,我們納入了更多元的意見。」簡占鈞說,在工作坊的過程中,他們不僅收斂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法,也廣納各種不同家庭的需求,並在第 3 場工作坊中,將這些內容呈現給專家委員,最後耗時 8 個月,催生了占地 2500 坪、耗資約 3000 萬元的和平共融公園。
和平共融公園乘載了孩子們對遊戲空間的想望,巨型花灑、多元溜滑梯、有遮蔽又有水的沙坑、具有挑戰性的繽紛遊具、雙人共乘的鞦韆、輪椅鞦韆、轉盤等,無一不從紙上躍入生活,從 2019 年 6 月啟用至今吸引每月 2.6 萬人次造訪,其中更不乏從臺南、高雄等地「舉家」來玩樂的家庭。
「和平共融公園很棒!環境乾淨、設施很多樣化,我們還會揪團下來玩!」住在高雄的小紅帽媽媽說,自己成長過程也很喜歡具有挑戰性的遊戲,因此希望 2 歲女兒與 6 個月大的小兒子,都能享受這樣的遊戲環境,「如果她遇到不會的,我就陪著她。」
「像那個花灑,最初的雛形其實是我兒子說想要一座水道,慢慢討論而形成的結果,他現在長大了,喜歡更刺激的遊具,但也常常充滿自信的向其他小朋友介紹他的『作品』。」簡占鈞描繪的畫面,似乎有著「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意味,對他的孩子來說,更代表大人們兌現了「說到做到」的承諾。
窮縣的變通:微薄補貼父母,不如投資孩子的玩伴
然而,集中在屏東市的 2、3 座遊戲場,不僅粥少僧多,對偏鄉與交通不便的孩子而言,往往看得到、玩不到,更不用說屏東作為一個農業大縣,根本沒有那麼多經費到處蓋一座動輒千萬的遊戲場。
為了克服地形、經濟的限制,也為了突破「遊戲場」的地域侷限,讓遊戲不只長在「某個地方」,而能遍佈於街道巷弄,2019 年 12 月,簡占鈞與另外 2 名社工夥伴,代表屏東社會處北上向特公盟取經,將「街道遊戲」帶回屏東實驗。
然而,他們只帶回了遊戲的方式,人與精神卻難以到位。到了 2020 年,屏東社會處決定將資源投注於「人」的培力,由社工科從 10-11 月主辦了 4 場「孩子王培力工作坊」,邀請特公盟召集人兼理事長林亞玫、眼底城市發起人陳懿欣,以及為為設計負責人龔紋莎擔任講師,為各區家庭中心的社工與志工們上了扎實的一堂課。
各地參與的社工們總計有 320 多位,在為期一天的工作坊中,早上從講師們的經驗認識兒童遊戲權的概念、兒童身心發展與遊戲的關係、街道遊戲的方法等,下午則分組領取素材,實地設計遊戲,並邀請社區孩子們來玩。
在與孩子們一起玩的過程中,社工們必須練習觀察、理解孩子們的需求與情緒,並適當的引導孩子參與,最終再與組員、講師們一起回顧遊戲過程中的重要時刻,發表所感所想,並檢討改進。
首場工作坊中,屏東區家庭中心的社工督導周祝滿與夥伴們利用紙箱搭建了一條隧道,他們設想幼齡孩子們會直直的爬過隧道,然而,原本被放在隧道裡當作障礙的彩色塑膠球,出乎意料的抓住了孩子們的目光,使得小孩進去便不想出來了。
他們於是馬上變通,將球丟進紙板上的洞口,孩子也笑盈盈的從洞口回擲球,一來一往製造了許多笑料。問起他們當下怎麼知道如何應變呢?尤其年輕的社工夥伴也不一定有孩子,如何知道孩子的需求?
周祝滿微笑回應:「是啊,不一定每個人都有孩子,但是每個人都有童年。」她繼續說:「像我就想起小時候跳格子的回憶,在遊戲中就能與孩子分享,甚至成為遊戲創作的靈感。」
「用身體玩的遊戲,會同時喚起大人小孩的童心。那種全然放給孩子動手的遊戲,家長反而會下意識退到一旁、無法參與。」林亞玫說,遊戲不僅為孩子製造童年,也為大人們喚醒童年,更創造了世代間的連結。
7 區家庭中心的社工們,就在一場場的孩子王培力後,漸漸長出兒童遊戲權的意識,也身體力行練習創造遊戲,12 月 19 日的聯合活動,有如所有孩子王的年末成果發表大會。
「我們是有策略性的在落實兒童遊戲權,今年著重人的培力,期待這些點子能成為基礎,持續激發出新的火花,轉化為往後可繼續運作的遊戲,讓活動不只發揮一次性的作用。」屏東社會處社工科科長戴如玎說,明年屏東 7 區家庭中心將在各地籌辦至少 28 場自由遊戲,讓整座城市成為孩子們的遊樂場。
善盡天良【後臺人生 EP5】整個城市都是我的遊戲場!
延伸看更多【好好玩】:
【好好玩 3】當「玩」成為關係的媒介:從服務社會的工作,到進入社區的遊戲
【好好玩 1】一萬個小孩搶一座鞦韆?發動遍地開花的遊戲革命,讓孩子及早被社會溫柔承接
首圖/Right Plus 攝影;林俐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