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網路會真的活不下去?上網不再是選擇,「數位排除」危及基本生活 

編整撰文/Ting Shih

自從新冠肺炎(COVID-19)在全球大爆發,打開電腦、平板或手機、連上網、然後使用 Zoom 等會議軟體開會或聽課,似乎已經成為新常態。

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布魯姆(Nicholas Bloom)6 月受訪時稱,美國有 42% 的勞動人口已完全居家辦公。《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8 月調查 3000 多所大學,也發現接近半數的學校在本年秋季,將至少有部分課程以線上方式進行。

在許多服務迅速開始網路化的當代社會,上網不再只是一種「個人選擇」,更多時候是維繫生活的必要條件。英國卡內基信託(Carnegie UK Trust)報告便強調,數位參與對個人福祉至為重要,影響層面遍及生活型態、教育、工作、服務取得、社交生活與文化活動等面向。

然而,有很大一群人卻沒辦法和其他人一樣,享有網路帶來的便利與權利,進而在社會中遭到邊緣化,這種現象被稱為「數位排除」(digital exclusion)。

疫情突顯數位不平等,數位排除危及基本生活

卡內基信託報告發現,伴侶均有工作、高學歷、高收入且年輕、生活中交通便利(有車、近期曾搭飛機)、有休閒娛樂(會參加文化、體育或志工活動)、有餘裕定期到戶外休閒的人,通常是較有可能使用網路的人。

社經條件較弱勢者,特別容易受到數位排除,讓他們更難尋求協助、改善處境,並且面臨更窘困的情勢。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指出,這群特別容易受排除的弱勢者包括年長者、低收入族群、失業人士、社會住宅居民、身心障礙者、教育程度較低、偏鄉、無家者及英文非母語人士。

《數位慈善》(Charity Digital)也提醒,英國在這波疫情中,其實有約 190 萬人家中沒有網路,同時有更多仰賴預付卡網路服務的人無法儲值,或因為網路需求上升,花費占據家用過多,帶來沉重的家庭經濟負擔。

紐西蘭通訊公司 Vodafone 和非政府組織 InternetNZ 則在 2018 年展開了數位融入訪查報告,其受訪者普遍認為被數位排除的人難以融入社會,而原本在社會上就已經屬於弱勢的人,如果受到社會排除,則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Vodafone 的報告舉例,受到數位排除的學童,無法即時收到學校發送的通知,難以在家中做功課,課業表現因此受影響。一名學生坦承,沒有網路的學校生活有點難過,在取得網路服務前,他沒辦法做那些需要上網的作業。

另外一名住在威靈頓的難民表示,如果家裡有網路,他就不需要冒著風雨到圖書館念書,也更能和分隔兩地的家人在合適的時間聯繫。另有家暴受害者表示,自己在逃離施暴伴侶後,沒有辦法與被留在家裡的兒女聯繫,也無從申請救濟。

這些受暴者因為受到數位排除,除了離開熟悉的環境、原先的人際網路被切斷,物質上也陷入孤立無援。

在臺灣,即使網路已相當普及,但年長者、偏鄉居民、身心障礙者和新住民在網路資源上仍相對弱勢。根據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調查,2019 年有 10.8% 的民眾沒有使用網路,其中以 60 歲以上的長者為多數。

促進數位融入的 4 個必要條件

紐西蘭政府在 2017 年委託數位研究機構(digital inclusion research group)撰擬報告,其中指出,一個人要能達到「數位融入」(Digital Inclusion),需要符合下列 4 項條件:

  1. 有使用網路的動機(Motivation to use the internet),指的是能夠瞭解使用網路有哪些益處。
  1. 取得網路服務(Access to the internet),包括取得手機等可以連上網的設備、有品質良好和可負擔的網路服務。
  1. 具備 7 項核心數位技能(Core digital skills):能連上網、使用網路處理資訊、溝通、交易、創作、解決問題、保持安全。
  1. 信任線上服務(Trust in online services),意即在使用網路服務時,能分辨有害訊息並保護個資。

反過來說,誰會是受到數位排除的群體?這包括不知道為什麼要上網(不懂的利用網路受益)、無法取得網路服務或設備、沒有使用網路的技能,以及上網後無法分辨資訊真偽、容易被騙或洩露個資者。

數位鴻溝委員會舉例,在發展中國家「以當地語言製作網路內容」,是觸發網路使用動機、縮減數位鴻溝的關鍵。在這些地方,許多人無法透過習慣的語言來吸收網路內容、使用服務或應用程式,因此沒有動機上網,也無法享受網路帶來的便利。

各方協力促進數位融入

如果數位排除造成脆弱的族群無法求援或取得必要服務,我們該做些什麼改善這種情況呢?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專欄作家休維爾(Katrina vanden Heuvel)指出,過去幾年,美國的寬頻基礎建設在許多地區都有成長,但寬頻的使用者卻沒有相應成長,甚至還下降,主因是資費過高,且申請條件不友善,申請者甚至需要通過信用分數考察,尤其造成少數族裔和年長族群難以取得必要服務。

《數位慈善》建議無償提供必要的軟硬體,或許能改善數位排除。例如提供數位設備和無線網路熱點,或使用網路以外的科技、讓使用科技變得簡單,甚至乾脆以科技之外的方式提供服務。

例如,專注教育的公益組織 Teach First 試圖遊說網路公司提供家戶免費的 Wi-Fi 熱點、英國 The Silver Line 生命線服務則使用傳統電話提供服務、AgeUK 則直接幫忙沒辦法上網的長輩們叫外送。

英國 The Silver Line 生命線服務使用傳統電話提供服務。圖/The Silver Line

《數位慈善》也提到,英國政府與公益團體及學術界合作發布了數位技能工具箱(The Skills Toolkit),協助人們學習那些在家工作或居家上課時所需數位技能,也協助他們瞭解如何使用線上金融或健康醫療等服務。

The Skills Toolkit 則集結公益組織製作的免費線上課程,將課程分為入門、中階和進階 3 個層級,包括從使用社群媒體跟親朋好友聯繫、用簡報軟體進行工作報告,到編程分析數據,幫助需要的人在因疫情被迫留在家中的期間,提升數位技能,以改善生活品質、增加就業機會。

此外,新加坡政府也在 2020 年 8 月底前,於全國設置近 50 個數位轉型社區協助站,配合招募的 1000 名數位大使進駐,以幫助年長者和小攤販等群體學習數位技能並使用電子支付,一般大眾若有數位相關問題,也能前往求助。

在臺灣,行政院為了「創造數位機會」的相關政策,近年來也多著重在弱勢族群,包括 2016 至 2019 年的「普及偏鄉數位應用計畫」(參考 108 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即針對偏鄉地區的中高齡、原住民、新住民、身心障礙者、婦女及中低收入民眾。2017 至 2025 年的「DIGI+方案」也提出弱勢寬頻近用與普及偏鄉與離島數位建設等。

DIGI+ 方案的含義。圖/行政院

網路誕生不到一個世紀,已經完全顛覆人類的生活方式,2020 年世界遭逢全球疫情,更加速了各種服務「網路化」,這種趨勢在未來很可能持續下去。

正因為使用網路不再是種「選擇」,我們應儘量幫助所有人在數位層面融入,包括取得必要的軟硬體資源、提升數位技能、瞭解使用網路的便利,以及如何在網路世界保護自己。


延伸閱讀:
1. 「我阿嬤都看得懂的資訊才有用!」無國界譯者突破全球防疫藩籬/「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2. 現在就開始!收集有效完整的「性別數據」,邁向性別平權/「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3. 「數位倫理」是公益團體建立信任的基礎:即使取得同意使用個資,未必就合乎倫理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