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選/「不指定用途」的捐款對組織更有幫助、公益部門跨領域合作的 4 種模型、數位能力為組織帶來 1.5 倍收入、7 個方法讓單筆捐款轉定額

編按:Right Plus 每月從全球極具規模或長久深耕公益、發展、社會創新的國際媒體如 Alliance magazine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Devex InternationalCharity Digital News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等,精選幾篇推薦閱讀,主題包括行銷募款、公益創新、社群經營、發展工作、重要報告、重大國際時事、科技與數位時代等。

我們精選出對絕大部分公民團體都有用、有趣的新知或討論,以「推薦」為目的,僅摘錄或點出其中的可看性而不做全文翻譯。不僅可以讓關心公益的讀者了解國際趨勢、自行選擇偏好閱讀,還可以拿來看公益練英文!

1. 7 個方法讓「單筆捐款人」轉為「定期定額支持者」

精選原文:Seven steps to turn one-time donors into repeat givers

根據英國的統計,有 70% 的捐款者屬於「單筆捐款」,但對 NGOs 來說,「定期定額」的長期支持捐款更有助於組織的財務規劃和長程計畫的進行。所以,要如何讓單筆捐款者轉換為長期支持的定期定額的捐款者呢?

本文提到的 7 個方法,看起來瑣碎細緻,但細看就會發現,這不就是現在話題正熱的「捐款者關係」嗎?!而且還適用於所有的捐款者,不要猶豫了,趕快學起來吧!簡單介紹一下這 7 招:

(1) 向捐款者表達感謝
(2) 維持捐款者對組織或計畫的關注。
(3) 隨時更新計畫的進度,尤其是計畫對目標對象帶來的改變。
(4) 在支持者心中種下「想要長期支持這個組織/計畫」的種子
(5) 在「對的時間點」詢問。
(6) 而且要用「對的方式」詢問。
(7) 簡化捐款的方式,才能讓捐款長久。

Photo by Austin Distel on Unsplash

2. NGO 說書人:把故事說「好」說「滿」

精選原文:Why Storytelling Matters for Nonprofits

在現代資訊社會,一個好故事能夠快速獲得大眾的關注,特別是對 NGOs,把自己的故事說好,才能獲得更多支持和資金的挹注,去完成組織希望達成的目標,但偏偏「說(好)故事」是個很專業的技術活,很多中小型組織可能沒有足夠的資源去請專業的團隊協助自家組織把故事說好。

本文提供 5 個說好故事的建議,搭配各種範例圖示說明,告訴 NGOs 要怎麼呈現自己、把組織倡議的內容跟工作告訴潛在的捐款者,吸引注意並帶來支持,就算資源不夠,只要靈活運用這幾點建議,你的故事一定也可以被看見:

(1) 不要謙虛,大方呈現你的成果和影響力。
(2) 創造需要支持的「急迫感」。
(3) 活用社群媒體,鼓勵大眾分享自己的故事
(4) 提供「幕後消息」,透過影片等小訪問,分享參與計畫的人員心聲。
(5) 分享現實案例,觸發同理心,除了有助於大眾了解組織的計畫,也更容易收穫支持。

Photo by Nong Vang on Unsplash

3. 不只是 EXCEL:善用更細緻的資料管理策略,事半功倍

精選原文:Why your charity needs a data strategy and how to get started

很多 NGOs 習慣用 EXCEL 整理大筆資料,但說真的,EXCEL 能做的只是初步的數字整理(人家本來就只是「試算表」,不是資料管理工具啊!),無法讓你更細緻、靈活運用資料,或者深入探討資料的意義、讓各資料彼此連結呈現更廣大的社會現狀。

本文很簡單地說明組織「資料管理策略」的重要性,跟一般想的「把資料放到 EXCEL 就好」完全不同,而是依照資料的屬性、內容跟目的,進行組織和分類,除了讓資料呈現更簡單明瞭,也有利於未來的使用。作者提供很簡單的資料策略,從搜集、管理到後續利用都有簡單的入門建議,做起來不難,一步步做到的話,你的資料也可以發揮很大的效用。

Photo by William Iven on Unsplash

4. 2019 英國慈善組織數位報告:數位能力為組織帶來 1.5 倍收入、每週省下一天工作量

精選原文:UK Charity Digital Index 2019 report

這是英國 Lloyds Bank 進行的 2019 年英國 NGOs 的數位能力報告,本篇文章內容是摘要報告的重要發現,包含 3 點 NGOs 需要開始行動或考慮的方向,報告全文下載另有連結。

簡單摘錄重點發現:
(1) 只有 51% 的組織網頁是「無障礙化網頁」(指網站設計跟操作都親和簡單,不論使用者處於什麼樣的身心狀態,都可以輕易從網頁上取得資訊)。
(2) 越年輕的組織(成立 10 年以下)數位能力表現越好;而成立超過 10 年以上的組織,其管理階層有 43% 認為數位化不重要
(3) NGOs 對數位人才的需求從 2014 年的 10% 大幅上升到 42%,但有 37% 的 NGOs 不知道什麼樣的數位策略適合自己
(4) 30% 左右的 NGOs 表示數位化讓組織每週省下一天的工作時間
(5) 擁有完善數位能力的組織,其收入是一般組織的 1.5 倍,並且有更多資源提供給潛在支持者與使用者。

5.「不指定用途」的捐款對組織更有幫助:如果你不信任一個組織,為什麼會相信他們執行的計畫?

精選原文:Why more foundations should give unrestricted funding

本文以英國一家慈善機構開始提供「不指定用途捐款」(unrestricted funds)為引,闡述「不指定用途捐款」可以帶來的益處,除了給予被資助的 NGOs 更多規畫資金用途的自由針對現實狀況彈性調整組織計畫和方向,也迫使 NGOs 必須更嚴格檢視組織的長程發展與資金運用

很多捐款者擔心如果不限制資金的用途,組織會把錢拿去亂用(當然,如果只是對某個計畫內容情有獨鍾,可能另當別論),但倡議不指定用途捐款的 Peter Cundill Foundation 2019 年新上任的總監 John Rendel 說了:

「如果你不信任你捐款的組織,你為什麼會相信他們執行的計畫?如果你真的相信他們,就不要指定捐款的用途。」

不管是組織還是捐款者,起始點都是希望「社會更好」,捐款者可以試著去信任你支持的組織、給予組織安排資金用途的自由,組織也該隨時謹記初衷、不要背棄捐款者的信任,雙方一定可以攜手打造更溫暖的社會。

Photo by Pixabay from Pexels

6. 女性主義不只為了女性,是為了所有弱勢族群

精選原文:Philanthropy is a feminist issue

「女性主義公益活動比其他的公益活動更加著重的是,不要去複製剝削的權力關係。」

一般人或許認為女性主義運動的目標只是「提升女性社會地位跟權力」,但「觸發女性起身抵抗並爭取自身權利的,是不公平的政策制度、帶有歧視的文化期待,是忽略並壓迫少數聲音的社會。女性主義運動從來就不單是為了女性,而是為了所有被政策遺忘、被社會忽略、被大眾鄙棄的弱勢族群。」

這是 Alliance 月刊 12 月號《Feminist philanthropy》的引言文,用廣角的方式去看女性主義觸及的各種面向(如 LGBTQI、弱勢族群權益、權力架構的不平等、社會文化的偏見等),擴大描寫「女性主義運動」的範圍。內容除了女性運動的軌跡,還有女性運動的深層內容、原則和未來應該關注改善的方向,發人省思。

7. 聯合國新指南:改善人道行動中的身心障礙者友善環境

精選原文:UN launches guidelines on disability inclusion in humanitarian action

聯合國在 11 月發表一份新的指南,旨在人道行動中納入更多身心障礙者友善措施。這份新的指南由聯合國人道行動夥伴 Inter-Agency Standing Committee 共同發展,用以補足聯合國在 2016 年提出的《身心障礙者納入人道行動憲章(Charter on Inclusion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n Humanitarian Action)》,期望未來在各種人道行動中,不管是後勤還是前線工作者,可以聘請更多身心障礙者共同協助、改善危機中身心障礙人士的困難與情況。

本文除了簡單介紹新指南的目標,同時也報導目前國際人道活動中身心障礙者的情況、正在進行中的訓練及改變。

Photo by ELEVATE from Pexels

8. 公益群募的市場潛力,沒有想像中大

精選原文:Is philanthropic crowdfunding a growing industry?

自從群眾募資崛起之後,群募就成為創新商品、社群運動跟新概念的熱門籌資方式,公益界當然也不意外。許多組織透過群募平臺,在募集計畫所需資金的同時,也為組織打出知名度,進而收穫一些長期的支持者,一切感覺都美好,前程似錦。但,公益群募真的有這麼大的市場潛力嗎?

這篇分析歐洲(英國、德國、法國、荷蘭)、美國和亞洲(文中主要提到中國)的公益群募現況,有學者的研究資料,也有群募平臺自己的分析資料,內容很簡單呈現,結論也很簡單:雖然公益群募獲得很大的(網路)聲量,但就現階段而言,公益群募的市場潛力沒有一般預期的大。

9. 社區系統解方架構:公益部門跨領域合作的 4 種模型

精選原文:Community System Solutions Framework Offers an Alternative to Collective Impact Model

近年來,許多跨領域的公益合作會使用「集合影響力」(collective impact)來形容合作計畫的內容和(預期)成果,這個詞和其背後的模式提供 NGOs 一個方便引用的詞彙,可以用來包裝解釋合作計畫,進而獲得贊助者的支持。

在「集合影響力」盛行幾年後,有學者研究發現,許多 NGOs 的計畫其實並無法完全套用「集合影響力」的概念。本文作者提出新的、可以更好解釋跨領域合作的替代方案:社區系統解方架構(Community System Solution Framework)。這套架構以「參與的成員」和「執行方式」為軸,分成 4 種跨領域合作的模型,文中每個模式都有搭配 2 則案例進行解釋。

文章長到讓人想哭,但內容真的很實用,正在進行或計畫要進行跨領域合作的 NGOs 請務必閱讀,在組織內開個讀書會都行。因為好的、適合的概念架構,除了可以更好解釋計畫的內容,也有助於組織釐清計畫目標、擬定執行方式

簡單介紹 4 種合作模式:
(1) 社區主導合作(Community-Led Coalition)
(2) 由上而下的低開銷合作(Low-Overhead Coalition)
(3) 複數關係者合作(Multistakeholder Coalition,屬於很大範圍的跨領域合作,但並沒有特定或強力的領導組織)
(4) 全面性合作(Holistic Coalition,相對於複數關係者合作模式,同樣是大範圍跨領域合作的全面性合作,且有明確、甚至由上而下的領導組織)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吳培瑜
吳培瑜

喜歡文字卻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開始寫字,果然人生就是要盡情嘗試,成功最好,失敗了也別氣餒。

文章: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