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送暖後,我們還可以再做什麼?

編按:本篇為讀者投書,希望指出 2 個重點:(1)街頭故事常讓我們誤以為子女親友狠心拋棄老弱家人,但親友的心聲不容易被聽見;(2)除了維護基本生存權,我們也必須協助無家者回頭處理生命中未解的親情課題。


文/陳宗仁 鹿野耕食宿工作室

每到年底,約莫 11-12 月,通常是臺灣迎接入冬後第一道寒流的月份,當首波寒流抵達北部近海,我們可以發現,不只是街頭穿上厚重外套的人們增加了,寒冬送暖的行動更如遍地開花,整個社會氛圍展現不約而同的默契,幾乎每天都有一批又一批的熱湯與熱食,被端送到街頭露宿者面前。

Photo by Fares Hamouche on Unsplash

而露宿者為了領取一碗熱湯或餐食,通常也顧不及自己是否正被手機鏡頭直視記錄著。送暖團體快速發放物資完畢後,總不免俗的將整個送暖愛心行動上傳社群網路,說是為了徵信給廣大物資提供者也好,為了拋磚引玉號召更多社會有心志士關懷街頭弱勢、共襄盛舉也好,都再合理不過。

然而,我想問的是,在寒冬送暖之後,我們更應該做的是什麼?

拋棄老弱親友的家人,或許也有苦難言

在寒冬低溫時節,政府單位、社會等當然必須集體關注、維護街頭長期露宿者的基本生存權。然而,當我們習慣透過簡短而快速的報導呼籲民眾關懷他們的生存處境時,我們也會於報導中輕易得到一段短篇故事,藉由故事的描述,理解露宿街頭者的流浪原因與脈絡。

這些故事情節不乏:因為工作突然被裁員,情緒低落,開始藉酒消愁,長期意志消沉、無法振作,導致與家人衝突,又因為不想造成家人負擔,而選擇離家露宿街頭至今⋯⋯或是,年少輕狂誤交損友,一時糊塗犯罪入監,出獄後無法獲得家人諒解,內心受創選擇自我放逐,甘願露宿街頭,對於是否有機會再與家人重聚,已經不敢奢望⋯⋯

這些不斷出現在報導中的故事情節,你我是否都非常熟悉?可是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幾乎無法看到,露宿街頭者的背後,那批藏在最陰暗之處的所謂家人或子女,沒有人積極報導他們的聲音或心情,他們往往被迫背上一個若有似無的罪名。

縱使我們都理解這些家人、子女最終是在萬般無奈的心情下,選擇決定關上家的大門,但要是他們沒有關上門呢?這些露宿街頭者真的就可以重返原先的家庭,重新開始生活嗎?

維護基本生存權,然後修復破裂關係

多年來,也許我們的社會氛圍是不計前嫌的接納、包容街頭弱勢者,畢竟他們連三餐都不濟了,不需要再苛求他們了,他們的生活現況需要最基本的人權救濟啊,給他們一個生存的機會吧!

Photo credit: Toomore on VisualHunt / CC BY

然而,我除了非常同意基本生存權的觀點,更希望再往前多做一點的是,在他們的基本生存權獲得維護後,應該繼續與他們一起回顧過往與家人關係的決裂處、生命關鍵的轉折處,他們到底出了什麼樣的狀況,或是做了什麼樣的錯誤決定?家人真的背叛了他,還是其實他也傷害了家人?讓事件該道歉的一方,有機會道歉、彌補,也重新修補雙方的關係。

無論是任何一方,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我們都應該檢視事件的完整脈絡。雖然讓一個人徹底認知到自己的諉過,並願意接受,再努力改變自身,是一個多麼困難的歷程。然而,也就是必須經歷這樣的困難,一個人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的質變,他也才能從中擺脫那內心最深的歉意,讓自己接下來的生命更加光明坦蕩。

我多麼希望我們可以看到愈來越多的報導故事是:一個長年露宿街頭的朋友,在生活獲得救濟與穩定後,終於在社工的鼓勵與陪同下,選擇鼓起勇氣,回家面對離異的家人,他們面對面互相與對方和解,雙方都希望努力挽回過去流逝的人生,並且同聲共許,一起面對接下來生活的每一步挑戰。

如此,我們的社會將不再輕易放棄或輕放每一個露宿街頭的朋友。


延伸閱讀:
1. 貧窮人的臺北 1:有選擇的時候,誰不想當個體面的好人
2. 就算不夠可憐可愛懂禮貌,每個人也都有權享有社會保障與尊嚴/《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
3. 余孟勳隨筆/人生百味「重修舊好」有得吃喝、盥洗與休息,是城市對人的溫柔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