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自組萬華社區培力網,從文化出發拓展多元連結

台北仁濟院出資主辦,多個社福團體組成的萬華社區協力聯盟社區頭路小協力合辦,社造團體萬華社區小學規畫進行的「萬華文創門市人員培訓課程」,8 月 23 日在臺北市婦女館舉辦結業式,參與課程的 15 名學員都是臺北仁濟院食物銀行的服務對象,或萬華區社福組織陪伴的經濟弱勢或長輩們。他們代表上臺發表學習成果,以自身語言重新詮釋萬華獨特的在地魅力。

「近年,我們發現萬華文化底蘊非常深,非常多富含文化和創意的事情在發生。」臺北仁濟院社會服務室主任陳穎叡提到,學員們在過去 10 天的課程中,走訪老街、市場商圈、社區營造、文創店家,由當地文化場館人員擔任講師,帶領學員重新認識萬華大街小巷的風貌,事後透過分享討論,培養在地以文創做行銷的能力。

萬華文創門市人員培訓課程結業式萬華社區小學

特別的是,這項嘗試首度促成眾多古蹟場館、文創店家共同串聯出萬華文創聯繫網絡,除了提供學員們 9 月起的帶薪實習場域,同時也促成社會服務、社福照顧、社區營造與文創產業能彼此交流、溝通資訊與價值的在地平臺。

萬華議題太複雜,不如大家一起撐

萬華社區協力聯盟是由立心慈善基金會台灣社區實踐協會芒草心慈善協會萬華婦女中心等公私社福團體組成的在地組織,至今已成立 13 年。談到協力聯盟的誕生契機,立心慈善基金會社工黃素鈴表示,萬華相較臺北市其他行政區,家庭及個案的複雜度和多元性「很難單憑一個組織撐住」,社工進到家庭服務往往需要和其他資源串聯,並且發現其他服務組織都有相同感受,「後來我們提出要不要每個月聚會一次的發想,去討論在地議題,共同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單打獨鬥。」

隨著萬華社區協力聯盟開始運作,到目前共有 46 個單位參與定期每月一次的聚會,談論萬華的社會福利議題,讓彼此有資訊交流、學習服務經驗的機會。黃素鈴說,當會議上提到需要實務配合的環節時,「我們會透過大家共同行動,做一些事情,執行後再回饋到會議中做更深入的討論,或者去發展新議題。」

至於社區頭路小協力的起源,則是在發現各組織服務的家庭或個案都有共同的就業經濟困境後,從萬華社區協力聯盟衍生而出的團體,當中串聯 20 個在地的社福組織,以每 2 個月一次的聚會,針對弱勢就業議題進行討論。

當前,社區頭路小協力工作內容有 5 大項,包括:成立 LINE 群組提供工作機會及社區頭路相關服務模式的經驗分享、拜訪在地商圈和企業以尋找社區工作機會、透過踩街活動等方式與民眾互動宣傳、舉辦聯合職業訓練、規畫讓弱勢者在夜市擺攤的公益市集。

黃素鈴憶述,起初的 1 年多,社區頭路小協力都是在交流彼此的服務經驗,例如聽芒草心分享和政府的合作經驗,才知道萬華就業服務站有一筆用來支持街友「就業過渡期」的費用,提供街友開始工作時第 1 個月或前 3 個月的穩定基金,讓街友不用為發薪日前沒生活費吃飯而煩惱。後來經過分享,又討論出其實這筆費用或許不只街友需要,其他弱勢族群也需要,於是互相討論學習。

萬華文創門市人員培訓課程上課情景。圖/台灣社區實踐協會

「另一方面,聚會過程中,我們也從頭釐清個案在就業上的需求與困境是什麼。」黃素鈴解釋,有人是面臨中高齡的就業困難,有人是體力或健康狀況無法負荷部分勞動,有人作為家庭照顧者,不適合做 8 小時的正職工作,「我們評估後,發現這些個案會偏向以兼職工作為主。對他們而言,只要有一點收入來維持生活品質,達到收支平衡就好,主要經濟收入不一定非得要到 2、3 萬,所以我們才會發展出社區頭路小協力。」

至於為何叫「社區頭路」?她列出 2 點說明,一是需要照顧家庭的人,如果離開萬華工作,時間成本相對高昂,每一次的工作收入再扣掉交通成本,根本存不到多少錢,不符合經濟效益,若能留在離家近的社區工作,就比較能兼顧就業與家庭;二是她們認為社區本身應該要有發展工作機會的空間。

文化從自身出發,向外擴展連結

過去社區頭路小協力曾歷經一年的嘗試,想和萬華在地傳統產業合作,但過程不太順利。黃素鈴坦言,現在萬華商圈的店家多是老一輩的經營者,長輩對員工的「要求」門檻相當高,同時她也擔心推薦個案就職後,個案無法成熟面對工作上可能發生的狀況,讓店家覺得合作不成功,彼此間反而容易產生誤解,加深鴻溝。

慶幸的是,如今有不少對萬華懷抱情感、想向更多人推廣家鄉美好的外地青年陸續回家開店,或有意願與在地社福組織合作,「因此社區頭路小協力今年初在討論開辦聯合職業訓練的主題及方向時,就有人提案『文創門市』,說不定是個機會。」

結業式的成果發表會上,一名學員分享,他認為商家可以和當地最具代表的宮廟會文化,創造在地觀光財;另一名學員則將萬華文化分為市場、消費、飲食、精品及古蹟等 5 項特色,並畫出精緻的觀光指南。萬華社區小學負責人陳德君說,課程最重要的中心思想是「文化從自身出發」,找到自己在土地上的主體性,並向外擴展和他人的連結性。

這次參與培訓的學員,生活圈均集中在萬華,課程也強調在地訓練、實習或就業。 9 月起,學員們將前往剝皮寮歷史街區艋舺龍山文創 B2慢旅・地圖空間等店面實習,進一步打造萬華共好的人文圖像,促成地方文創產業魅力及發展可能性。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曾玉婷
曾玉婷

Right Plus 特約記者,文字工作者。喜歡書寫和音樂。志向是真誠對待生活中的每個枝微末節。最近經常會想起:「這是人們會說起的一年,這是人們說起就沉默的一年。」

文章: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