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選/公益數位衝擊、富豪慈善家、包容的金融體系,每天 50 分鐘成為伴侶的家務夥伴,為你提升家庭關係與健康
編按:Right Plus 每月從全球極具規模或長久深耕公益、發展、社會創新的國際媒體如 Alliance magazine、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Devex International、Charity Digital News 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等,精選 8-10 篇推薦閱讀,主題包括行銷募款、公益創新、社群經營、發展工作、重要報告、重大國際時事、科技與數位時代等。
我們精選出對絕大部分公民團體都有用、有趣的新知或討論,以「推薦」為目的,僅摘錄或點出其中的可看性而不做全文翻譯。不僅可以讓關心公益的讀者了解國際趨勢、自行選擇偏好閱讀,還可以拿來看公益練英文!
1. 數位募款挑戰:新世代期待更多數位化捐款管道
精選原文:Report shows how charities can be on the path to a digital future
隨著科技發展,「數位化」已經是公民團體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但一份針對英國 NGO 工作者及高階主管進行的訪談研究顯示,只有不到 1/3 的受訪者對自家組織的數位化有信心,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表示,組織主管並不具備數位化的能力與認知。
特別是在募款部分,許多受訪者表示,80 年代後出生的世代期待各團體能提供更多的數位捐款管道,但大部分團體並沒有足夠的資金發展數位資源,可能導致組織與社會脫節。
不過,儘管對組織的數位能力不具信心,依然有 75% 的受訪者肯定並期待數位資源能為組織帶來正面影響。
這篇文章是訪談研究報告的重點整理,想要進一步了解或挑戰長篇英文閱讀的人,可以到網站下載原始報告。
2. 公益募款平臺執行長,為你掌握數位募款的 5 大趨勢
精選原文:5 Digital Fundraising Trends to Watch for in 2019
募款是許多公民團體必須面對的難題,特別是在數位化的時代,潛在的捐款者對組織的期待已經不同以往,罐頭式的信件或訊息也在各種商業數位資訊的操作運算下,變得越來越不受捐款者青睞。捐款者期待各團體能像 Google、Facebook 或亞馬遜(Amazon)一樣,提供「客製化」的訊息,讓他們覺得自己始終與組織息息相關、備受重視。
本篇作者是國外公益募款平臺 iDonate 執行長,透過他長年的平臺操作經驗,歸納出 5 點公民團體可注意的未來數位募款趨勢,單刀直入的告訴你:是時候面對數位募款時代了。
3. 富豪慈善家是我們的公益好夥伴,是嗎?
精選原文:My students see giving money away as a good thing but they’re getting leery of billionaire donors
在美國,比爾蓋茲、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和亞馬遜公司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這類成功的企業家兼超級富豪,每年都為公益領域注入上億美元的資金,用來改善社會問題或彌補政策的不足,他們的行為被奉為超級富豪的慈善典範,並希望藉此鼓勵更多富豪將財產投入公益領域。
近年來,卻有許多討論在反思這種情況。究竟這些掌握公益領域財源的超級富豪是公益組織的最佳好夥伴,讓 NGO 可以沒有財務顧慮的推動計畫?還是富豪們其實潛移默化的主導了 NGO 的計畫方向,因此忽略了應該被幫助的社群實際的需求?
4. 因應 SDG,需要更包容、彈性的全球金融體系以穩定社會與環境衝擊
精選原文:Global Financial Systems Challenge Achievement of SDG Goals
聯合國在 2015 年發表的永續發展指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涵蓋不同亟需關注及改善的社會問題,為了達成 SDG,政府、私人企業和 NGO 需要對整體經濟環境更全面的檢視與理解。
特別是在新興科技(如人工智慧、生物科技與大數據等)、極端氣候與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影響之下,需引入更加包容、彈性與永續的經濟體系,以提供穩定的金融環境、打造社會安全網、改善社會問題及減緩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環境與社會衝擊。
延伸閱讀:Right Plu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專區
5. 非營利與營利,那令人搞不清楚的距離
精選原文: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rporate and Nonprofit Management
非營利組織跟營利組織真的有那麼不同嗎?
對非營利與營利組織來說,清楚的組織理念、方向和方法都是必須的,而且出乎眾人意料的,兩者都需要透過長期推廣自身的產品/理念/服務,來確保資金/捐款的投入,讓組織不會在財務上斷炊。為了達到上述目標,當然也都需要延攬一流的人才來維持與提升組織表現。
講到這裡,兩者好像沒有什麼不同?但是!(人生總有個「但是」)本文即指出非營利和營利組織還是在許多方面有著根本上的不同。
ps. 本文下方原本有開放讀者留言討論,內容提到許多值得思考的觀點及觀察,但我們 6/26 去看時發現討論串已被清空,如果有人發現討論串又回來了,歡迎友善告知!
6. 每天 50 分鐘,性別平權一點都不難
精選原文:To close gap in unpaid care work, a new call to action asks men to do more
你知道嗎?男人只要每天多做 50 分鐘的家事或照護工作,就能有效促進性別平權的進程。
一般社會觀念都認為「家務照護是女性的工作」或「這種工作女性比男性做得好」,但根據此篇提及的研究結果,只要給予適當的訓練,男性也可以有效參與家務與照護工作。
而對男性來說,參與家務照護工作顯然好處多多,除了可以深入參與家庭事務,改善與伴侶及家人的感情,更重要的是──
- 可以降低針對女性及孩童的暴力行為
- 提升生理、心理與生殖健康
- 減少進行危險行為的比率
長期在巴西從事性別平等倡議的組織 Promundo,其創辦人蓋瑞貝克(Gary Baker)表示:「我們並不是要男性幫女性做完所有的事,而是要成為彼此的家務夥伴。」
7. 跳出商業評估思維,尋找公益部門專屬的評估工具
精選原文:Getting Real About Nonprofi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一般企業可以運用數據評估成果來衡量工作績效,但公益團體與各 NGO 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向和服務對象,不是所有計畫都能用數字來評估成效。要如何找到合適且有效的方法去衡量自家組織的工作成果,長久以來一直是令人頭痛的問題。
本文舉了 2 個不同的例子說明,也呼籲大眾應該要拋棄一般商業的「通用性」評估工具,鼓勵及支持 NGO 建立一套專屬於組織的評估方式,才能真的協助 NGO 提升服務,造福更多人。
8. 那些《世界捐贈指數》沒有告訴我們的事
精選原文: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Giving trends?
慈善救助基金會(Charities Aid Foundation, CAF)發表的《2018 世界捐贈指數》,內容涵蓋 146 個國家的捐贈與公益行為統計資料。
本文是 CAF 主辦的《2018 世界捐贈指數》圓桌論壇活動紀錄。活動上,CAF 分析了報告的內容,特別提出女性與年輕世代在公益領域的貢獻,他們也預期在數位時代出生的世代,會為公益行動與模式帶來正面的轉變。
現場也開放與會者討論,有人便提出調查時詢問的 3 個問題,在某些程度上忽略了不同國家的文化脈絡,是否真的具有一致的代表性需要審慎分析。也有許多與會者分享自身經驗,特別是整體大環境的經濟困難增加了組織的財務壓力,未來如何協助組織穩定財務狀況,需要更多跨領域的合作。
9. 公益團體需要主動揭露「社會責任評估報告」
精選原文:Just 2 of top 100 charities produce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reports
根據一份今(2019)年 4 月針對英國 100 個大型公益(募款)組織所進行的永續責任研究調查報告指出,只有 2 家大型組織有公開的社會責任政策供大眾檢視。儘管許多 NGO 都有自己的社會責任標準,實際上真的有在檢視執行狀況與社會衝擊評估的 NGO 只占了非常小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指出,許多 NGO 至今仍有「因為我們是慈善公益組織,我們做的事情一定都對社會有益,所以不需要特別評估」的想法,這樣的想法導致許多 NGO 長期以來都沒有有效的計畫成效與社群影響評估。
在許多企業都開始注重自家社會責任與社會形象的時代,這很可能會不利於尋找企業夥伴或發展長程的合作關係,企業也可能捨棄與 NGO 合作的模式,自行尋找社會公益行動的方法。
10. 發展計畫如何持續利用數據與結果,滾動式修正?
精選原文:Paying It Forward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組織在發展援助計畫時,要如何有效將執行過程中的數據持續融入計畫,藉此逐步改善計畫方向與執行方式,一直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根據史丹佛社會創新評論(SSIR)的這篇分析,要有效將數據與結果評估融入計畫中,讓計畫內容可以保持彈性、隨時配合服務對象與現實狀況改變,有賴所有參與計畫的組織與人員不斷溝通、理解與尊重,文中提到的幾個案例分析就是最好的證明。
本篇報告篇幅很長,但內容淺顯易懂,如果一次看不完,可以分段閱讀,認識公益的同時,順便鍛鍊英文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