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吳玉琴】2. 政府出事就隱身,社工工會發起聯合記者會

承上篇:1. 立委欲強修勞基法,社工工會發起聯合記者會

上週五(3/3)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吳玉琴針對修改勞基法提出 3 大訴求並召開記者會(參考記者會逐字稿與新聞稿),之後全臺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於 3/9 發起聯合記者會。但在整場記者會中尚無暇討論的,事實上也是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在事後發表聲明時所說的、「納涼」的政府角色。

此次爭議最大的當屬照顧服務產業,尤其是有收容、住宿式服務的機構。其中多數的一線工作者皆屬女性,NPOst 於是訪問了上週風波之後,率先跳出來表態反對修改勞基法的婦女新知基金會。其祕書長覃玉蓉強調,這次社福圈沸騰怨氣累積以久,最終原因還是出在政府委辦案長久以來的箝制。

「政府的委辦計畫補助並沒有用勞基法的最低標準去計算,卻將民間團體耗損人力與資源拚出來的服務量納為自己的政績,還用『民間參與』的口號來包裝,可笑。」

覃玉蓉表示,許多官方委辦單位對勞基法都沒有基本的常識,在委辦計畫時並不會考量到勞基法的最低保障,自然就不會給足人事費用。或者,反過來說,政府之所以不斷將服務與福利外包給民間團體,一開始就是因為在人事成本上能大幅縮減,等到有人抗議了再丟給勞動部希望修法,「這種聲音早就行之有年。」覃玉蓉說,他們沒有想到要符合勞基法,他們只想到這樣可以省錢。

而民間團體呢?資源足夠、組織健全、有心想做好服務的團體,會另行去自籌人事費,甚至為了做到全面、專業而自行籌措資源(例如長照服務承辦團體自行購入輔具);有些團體則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回頭再去扒底層勞工的皮,如此理所當然的活著,直到有一天被勞檢了才大驚失色:「不如修改勞基法吧!」

上下交相賊,犧牲的是勞工。這場不公平的生存遊戲,又想要光鮮亮麗,又想要看緊荷包。

圖片提供/臺北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

即使在標案中,不同的對口單位有不同的討論空間,然此空間並非普遍存在。當然,政府或可主張民間機構也該承擔部分責任,然設若民間團體真有自行承擔籌措資源之責任,設若政府委辦的人事費只是「補助」的概念,那麼底層勞工日夜焦頭爛額拚出來的服務量,又如何能被占盡便宜、每月被列在各主管機關官網上,成為漂亮的政績呢?這些政績裡有多少服務量和社福工作者的人事成本是由承辦單位自籌,要不要一一列出來寫清楚呢?

層層的綁架,日夜的剝削,加以公益組織的道德光環,不斷說服一線現場服務人員「服務使用者的權益最大」、「你不做,這些弱勢怎麼辦?」如此巨大的壓力成為社福高層緊咬勞工不放的殺手鐧,委辦政府單位再加碼,一邊以此要脅吃死「合作」,一邊笑看鼓勵團體自籌資源的「創新」之舉,出了事情再與雇主互推責任,如同伊甸復康巴士司機爭勞權一般。

血淋淋的現實讓勞工痛苦、雇主咬牙,究竟社福團體為什麼還要承接委辦案?「那或許就得試問,臺灣的捐款能量足夠撐起照顧服務嗎?公共資源抽身,單靠民間團體做得來嗎?還是說,將照顧服務全部營利化,讓市場來決定?一般家庭負擔得起嗎?社福團體又承擔得起轉型困境嗎?」覃玉蓉表示,一連串的大哉問無人能解,最後乾脆選擇(自以為)方便又容易的路來走(修改勞基法)。

圖片提供/臺北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

至於,委辦政府機關為什麼這麼窮?為什麼不願給預算?「因為我們的政府在資源分配時,並不會以社會福利為優先。」覃玉蓉補充:「且如果要討論政府為什麼這麼窮,就牽涉到更巨大的稅改問題了。」

不過這就更無解了。要討論稅改,得先討論巨富。然在臺灣,沒人敢動財團。

4. 工會的存在不為救贖,勞權爭取靠自己

回到此次終於浮上檯面的爭議。吳玉琴在記者會與會後專訪,甚至在基層勞工大舉湧入其粉絲團頁面群情抗議中,皆不斷強調,若有雇主苛待勞工,勞工應勇於舉報,並強調無論是現行的彈性工時或其想放寬的變形工時,都需經過勞資協商、經過雙方同意,並不會刻意違反勞動權益。

然而,如同工會反覆強調,社福工作者目前的地位與情況如同臺灣多數勞工一般,與雇主的雙方條件、資源和位置極端不平等,勞雇會議與協商經常淪於形式,多數情形流於資方的佈達大會。臺中社會福利產業勞動困境關注聯盟社工劉姵君便坦言,許多主管對於勞資會議並不友善,基層工作人員在會議中的發言經常充滿恐懼,根本說不出真心話。

工會重申,其組織與作為並非為了製造對立與衝突,而是希望能有一個促成勞雇雙方對話的平臺。工會也理解雇主許多時候面臨的困境,但工會目前企求的,僅是希望能守住勞基法的最基本保障,並且呼籲各機構能落實勞資會議。臺北市社工工會理事長沈曜逸更直言,勞工權益的覺醒必須回到勞工自身,而非每天等待工會的救贖。但工會會支持每一個勇敢站出來的夥伴,努力與資方協調,未來也將主動召開基層勞工論壇,串連各地,延續討論,並將需求不斷回應給衛福部、勞動部。

「勵馨基金會一個匿名的實務工作者短短幾句話,就讓執行長出來發表聲明。基層工作者雖然不是學者、不是資方,卻是真正走在勞動現場的人。」陳新皓為這場記者會的尾聲、爭取勞權的開端下了註腳:「我們的所見、想法和心聲,不一定要是很完整的論述,卻能夠是很強大的力量。這是我們的責任──勇敢的把所想所見傳達出來。


本文原刊載於 NPOst 公益交流站,於此收錄於原作者作品集中。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葉靜倫
葉靜倫

Right Plus 創辦人 & 總編輯。曾任出版社資深編輯、NGO 雜工、NPOst 主編,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

想當特務卻當了 10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文章: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