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學6】找到興趣和方法,再難的知識也學得會/科學篇

編按:本專題由永齡基金會贊助,作者獨立採訪完成。

希望小學平時以國語文、英語、數學科目的補救教學為主。到了暑假,上課時間拉長,平時會從早上 8 點一直上到下午 4 點半,課程與活動都更加豐富。每年暑假不只有夏令營,還有夏日英雄榜及夏日英雄大會師,讓臺灣永齡所有分校的學生都能齊聚一堂,比賽英語朗讀,還輔以豐富熱鬧的表演。

暑假的課程則是多元又多樣,除了才藝、表演、遊戲、美勞、品格教育等課程,甚至還跟 LIS 這樣的教學平臺合作,教小朋友「玩」科學。

LIS 是「Learning is sharing」的首字縮寫,主要是透過有趣好玩的教學影片和課程,改善偏鄉教育資源匱乏的困境。24 歲的創辦人嚴天浩自己就出身偏鄉,在成大就讀期間兼職當家教,從此投入研究如何激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參考:二十三歲,你會選擇創業,還是創辦一家 NGO?專訪 LIS 中學生線上教學平台)

7 月 20 日,炎炎夏日午後,屏東的大同國小,離市區很近,小小的學校位在建國路和大同路口,校園被綠樹環繞,8 個參加科學課的小朋友在中午 12 點半上課前 10 分鐘,還在川堂裡瘋狂的跑來跑去,大笑追逐,精力旺盛,LIS 的老師們也跟著又跑又跳。

攝影/葉靜倫
攝影/葉靜倫

「大同這間學校,看似位在市區,其實弱勢家庭的比例非常高。」希望小學屏東分校社工張凱駖說:「我們家訪時,到他們聚居的住家一看,全都是在陰暗巷弄裡的破舊矮房和鐵皮屋。孩子們背負著各種故事,家庭功能貧弱,他們多半沒自信又自卑,有時會用誇張的方式表現出來。」

LIS 的老師身經百戰,從教學影片開始就用心良苦,不管是教導「銅鍍鋅」的「煉金術」,還是教導「命名法」的「拉瓦節」,都能拍得豐富好懂又有趣。LIS 教案負責人陳儷文說:「LIS 課程剛開始是為了偏鄉孩子設計的,因為偏鄉老師非常難找,因此我們每一堂課一定會先錄製有趣的教學影片,再透過培訓課程,讓非自然科學背景的老師也可以上手。」她補充道:「當然,除了一個非本科系的老師,我們通常會再搭配一個自然科系的老師,以策安全。」

LIS 教學影片:斷頭臺下的金頭腦(拉瓦節的命名法)

拉瓦節被尊為「近代化學之父」,驗證了「化學反應前後質量守恆」定律,並且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發表了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同時提出化學命名法。而「命名」這件事有多重要,正是 LIS 一心想要教給永齡孩子們的課程重點。

拉瓦節課程設計者之一的嚴天浩說:「我不在乎小朋友知不知道拉瓦節在那個時代做了多少事。記不住沒關係,但我要他們知道拉瓦節遇到了什麼問題(化學元素名稱混亂,科學界討論困難),如何去解決(發明了命名法)。這是我們設計課程的初衷。」

攝影/葉靜倫
攝影/葉靜倫

也因此,LIS 自行設計製作了圖卡,上面畫滿了各種不同的狗,要小朋友分組替狗命名,以理解名字不同時,溝通起來有多困難。

「九號狗要叫它什麼?」
「翅膀還沒完全發育狗」
「鬼狗!」
「紅狗啦~牠是紅色的」
「火尾狗!」
「熱狗!」
「小黑?可是小黑有 5 隻耶?」

攝影/葉靜倫
攝影/葉靜倫
攝影/葉靜倫

小朋友們搶著命名,提出許多令人莞爾的名稱,七嘴八舌爭論著狗的特色,透過不斷的討論和引導,就這麼在玩樂中學會了命名法的重點──物質名稱必須盡可能和其特色有關。

同樣是原本嚴肅難懂的課程,「煉金術」在 LIS 的精心設計下也變得好玩又有趣。這堂課講述煉金術從埃及時代起源,雖然沒有成功煉出黃金,但埃及因此發現了催化劑,阿拉伯發明了精準的量筒、燒杯等實驗器材,歐洲發明了硝酸、鹽酸和王水,煉金術因此成為如今化學科學的起點。

LIS 教學影片:10 秒教你銅牌變黃金(煉金術與銅鍍鋅)

LIS 一樣從好玩有趣的影片開始,逐一教小朋友認識燒杯、量杯等實驗器材,接著每個小朋友穿上實驗用的白衣、手套,取適量鋅粉、氯化鋅和熱水,在老師們的引導下,將銅板鍍成黃澄澄、亮晶晶的金色硬幣。

這堂課最後當然是沒有煉出「黃金」來,但拿著「金」幣,每個孩子雀躍之情溢於言表。最寶貴的是,他們學會了不把「沒有結果」當成「完全的失敗」,如同古代的煉金術雖然沒有成功,過程中的知識卻也決定了日後化學的發展。

dsc02383
攝影/葉靜倫
攝影/葉靜倫

仔細觀察,所有課程中,2 位老師都沒有正面、乾脆的回答過小朋友的問題,也從不直接否定所有的答案。面對疑問,以及每一個重點,LIS 的老師們都會善用大量的比喻、引導、實作甚至更多的疑問,讓小朋友自行推論、歸納出答案。

「空氣沒有重量?真的嗎?那要來實驗看看嗎?」
「這個是什麼?炸彈?滿像的。還有呢?你們曾在哪裡看過這個?卡通裡?」
「剛剛我說這個叫什麼?錐型瓶,對,因為它長得像三角錐。那這個長得圓圓的所以叫什麼?」
「你們知道這東西會怎麼樣?熱脹冷……縮?對,熱脹冷縮,所以這個等下燒的時候變熱了會怎麼樣?」
「因為剛剛加了醋所以現在怎樣?酸鹼中和?所以現在要怎麼樣?對,要倒掉重做。」
「命名是為了什麼?如果我們把東西命名了,我們就可以……?對,我們就可以溝通,你知道我在講什麼,我也知道你在講什麼。」

dsc02371
攝影/葉靜倫

聽不懂的就換另一種方式再說一次,不斷的說到每個小朋友都懂了為止。然後留時間讓小朋友實地做一次、摸索一下實驗器材,碰到不會的,引導他們互相幫忙:「他不會,幫他一下,我們要互相幫助,因為我們是好朋友。」

經濟弱勢或許確實會影響學習資源,但學習的方法和興趣才是補救教學中最困難的部分。在小班制的希望小學中,就連最不愛說話、最退縮的孩子,也能被老師無微不至的照顧到,即使在做實驗的過程中也不漏掉關照。問孩子們一圈,大家都說:「這比學校裡的自然課好玩多了!」


更多【希望小學】專題文章:
1. 孩子不想念的書,我們用愛教會了/簡介篇
2. 在補救教學裡,沒有標準答案/教材篇 ①
3. 不再死背,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教材篇 ②
4. 被愛的孩子,才懂得如何愛人/社工篇
5. 提升孩子自信,從累積成功經驗開始/教師篇
6. 找到興趣和方法,再難的知識也學得會/科學篇


本文原刊載於公益交流站,於此收錄於作者作品集中。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葉靜倫
葉靜倫

Right Plus 創辦人 & 總編輯。曾任出版社資深編輯、NGO 雜工、NPOst 主編,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

想當特務卻當了 10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文章: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