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11 永續城鄉與社區
全球前3大潛水組織推「適應性潛水」,助身障者考照、為戰後傷兵重建生活/【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以人為本的潛水概念,讓教練們學習面對不同障礙者時如何教學、須使用什麼輔具或方法,協助突破生理限制。潛水運動中的夥伴關係,更讓原本因身心受傷而孤立的人們,重獲歸屬感和自信。
閱讀全文全球前3大潛水組織推「適應性潛水」,助身障者考照、為戰後傷兵重建生活/【創新!不是空話】專欄視障者的機智生活:摸著無尾熊逛動物園、攻頂合歡山不怕高、一起跑馬拉松
「我們可以用視覺以外的感官,去認識這個世界。」我很愛騎協力車,可以一邊聽著前方領騎志工報讀周圍的環境,一邊又能感受迎面而來的徐徐微風,同時聽著遠方的聲音,甚至還能聞到附近的各種氣味,完成一趟另類的輕旅行。
閱讀全文視障者的機智生活:摸著無尾熊逛動物園、攻頂合歡山不怕高、一起跑馬拉松「特殊的人容易被欺負,我想變正常。」失去自我的過動兒與焦慮爸媽們(上)
越被定義成不乖,越常受到不合理對待,和同學起衝突,卻只有自己被罵、做不影響他人的事,也被說很幼稚、過動。父母則在擔心和壓力之下帶孩子就醫,有時卻也失去了慢下來陪伴的機會。
閱讀全文「特殊的人容易被欺負,我想變正常。」失去自我的過動兒與焦慮爸媽們(上)每年逾 400 萬年輕人流浪,美 NGO:「心理健康和居住穩定高度相關」
在美國,離開照顧系統的青少年,容易陷入無家可歸,也面臨更高比例的心理健康問題。美國一家基金會透過創新方法,近年已使街頭流浪青年減少數百名,也透過支持系統,協助其修復身心。
閱讀全文每年逾 400 萬年輕人流浪,美 NGO:「心理健康和居住穩定高度相關」雲林地方聾人文化特展:「以我的手語名呼喚我」,自己的歷史自己寫
一開始,許多聾人沒有自信分享自己,源於長期缺乏練習表達的機會。然而計畫團隊始終秉持以聾為本、確保聾人參與和決策的精神,最終讓聾人願意開始分享、開枝散葉成地方聾人文化特展。
閱讀全文雲林地方聾人文化特展:「以我的手語名呼喚我」,自己的歷史自己寫聾人誌:在聾群體中學會一種眉飛色舞的語言,選擇一個屬於自己的手語名
同學為自己取的手語名雖然出於對外貌的讚美,卻讓個性低調的汪必珍感到不自在。談到藤藝、陶藝時,她才燃起自信,如今與丈夫共同經營木工廠,過去更時常代表臺灣出國參加工藝比賽。
閱讀全文聾人誌:在聾群體中學會一種眉飛色舞的語言,選擇一個屬於自己的手語名希望慢慢捨棄悲情牌募款、每隔幾年轉換捐款單位、期待組織培力服務對象/捐款人真心話
我也希望組織能培訓這些單親媽媽,讓單親媽媽不只是住進來這個地方,也能學習獨立、自立、自主,小孩會漸漸長大,總不能一輩子待在團體裡。
閱讀全文希望慢慢捨棄悲情牌募款、每隔幾年轉換捐款單位、期待組織培力服務對象/捐款人真心話原來不是奇蹟?水下1分鐘、岸上 10 年功,民間苦撐盼政府落實休閒育樂權
「為什麼不把相關設施做得更健全,讓所有人都能親近海洋?」臺灣潛水地點普遍缺乏無障礙設施,身障學員往往需要大量人力背負通過狹窄的階梯、礁岩、協助入水,過程中經常充滿危險。
閱讀全文原來不是奇蹟?水下1分鐘、岸上 10 年功,民間苦撐盼政府落實休閒育樂權詹富娟/以「手語名」呼喚我:就像得到聾人社群身分證,我不再只是聾家屬
14 歲時,我在手語班上獲得了「手語名」,當時並不覺得有哪裡特別,直到大學畢業後進入聾社群,成為一位社會工作者,「你的手語名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才逐漸出現在我的生活中。
閱讀全文詹富娟/以「手語名」呼喚我:就像得到聾人社群身分證,我不再只是聾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