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ICE

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SDG11 永續城鄉與社區

Pd1ep97 First

帕運來啦!在邁向國際之前,先認識心智障礙運動/【眾聲相 EP97】

臺灣每年也有一個全國心智障礙朋友引頸期盼的重要賽事,亞特盃,由身心障礙運動休閒服務協會從 1992 年開始推動。33 年來,協會以僅僅 2 名正職加上 800 多位志工,每次千人以上的參賽者和 3000 多位親友團,舉辦這場老中青幼選手都難忘的運動盛事。

閱讀全文帕運來啦!在邁向國際之前,先認識心智障礙運動/【眾聲相 EP97】

【孩能去哪裡1】剴剴案後獨家追蹤:大塞車的寄養家庭,與無處可去的孩子們

「本來在寄養家庭的孩子,大約有 1/3 是沒辦法返回原生家庭的,尋找收養人是其中一個方向,特別是嬰幼兒。現在收養程序變得非常嚴格,很多孩子出不去,後面等寄養的當然也進不來。」

閱讀全文【孩能去哪裡1】剴剴案後獨家追蹤:大塞車的寄養家庭,與無處可去的孩子們

到底是做生意還是做照顧?庇護工場妾身未明 22 年,未見勞動部退場機制

臺灣庇護工場發展 22 年,每年庇護超過 2000 名身心障礙員工,卻長年營運困難,既要追求利潤又要做照顧,員工月薪普遍不足萬元。國際人權委員和監察院都呼籲勞動部積極研擬退場機制。

閱讀全文到底是做生意還是做照顧?庇護工場妾身未明 22 年,未見勞動部退場機制

【原家轉型3】Kui Kasirisir/是共同努力的轉型?還是不得不的配合?2訴求呼籲原民會納入民間聲音

唯有原民會和原住民夥伴們一起一起的協同努力,才能順利推進轉型,並實現既定目標—— 穩定發展原家中心的功能、提升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專業能力,並真正保障原住民族個人與集體的權利與福祉。

閱讀全文【原家轉型3】Kui Kasirisir/是共同努力的轉型?還是不得不的配合?2訴求呼籲原民會納入民間聲音
花蓮市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與當地的兒童暨關懷家庭協會互相交流、分享工作執行方法與個案所需資源。圖/取自花蓮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

【原家轉型2】王增勇/原民會「自我殖民」的倉促轉型,恐成災難般的現代同化政策

「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以原住民族為服務對象發展 26 年,即將在明年納入社安網計畫。原民會提出轉型計畫,卻忽視原家中心的族群工作特性,單向要求轉型為社福中心,更拒絕和工作者溝通。

閱讀全文【原家轉型2】王增勇/原民會「自我殖民」的倉促轉型,恐成災難般的現代同化政策

【原家轉型1】王增勇/當「原住民族社會工作」進入漢人觀點的服務系統,將何去何從?

原家中心介於部落與國家之間,不只執行個案服務,更職守推動族群、部落等集體性的文化社會工作。原家中心無法和社安網內的社福中心彼此協力、互補服務,反被吸納為同類型單位時,會發生什麼事?

閱讀全文【原家轉型1】王增勇/當「原住民族社會工作」進入漢人觀點的服務系統,將何去何從?

葉靜倫/給經營者的推薦指引:當員工職災、傷病或身心障礙,如何善用「合理調整」?

合理調整並不是全新的概念,許多企業早已開始為員工做職務再設計,從中得到更具生產力的團隊、更友善互信的文化。不僅有利求才,也讓員工安心,知道自己無論遭逢職災或傷病,都不會被任意拋棄。

閱讀全文葉靜倫/給經營者的推薦指引:當員工職災、傷病或身心障礙,如何善用「合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