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沉睡的失智資金:南韓失智長者資產達 154 兆,詐騙風險高、破壞經濟循環

小美/「狠心的媽媽」背後:我留不住你不是不愛你,是想給你更好的生活

【專題|障礙女性的婚育路】從「完美的母親」解放,摸索多元家庭的樣貌

【專題|聽我們的故事】原住民轉型正義:政治受難歷史與創傷療癒

逆轉平等進程,紐西蘭倉促修改《同工同酬法》,低薪照顧工作、公共服務首當其衝

大型科技公司在援助和發展工作中常占據主導地位。NGOs 不該只是資源的接受者,而應該是策略合作夥伴,並且納入當地社群的參與。
「所謂安置,是要把一個孩子強制帶離他的原生家庭,從國際公約的各方觀點出發,都認為本該由政府來做,甚至需要經過法院裁定。但過去,出養兒一直都被各縣市安置系統排除在外⋯⋯」
剴剴案後,評估孩子有沒有出養的必要性,成為社福中心的責任,這是一門需要時間和信任的專業工作,包括和生父母及原生家庭建立關係。然而目前各縣市社福中心收出養業務專業不足,也有資源落差。
「很多時候,看起來可怕的生氣,可能後面有很深的害怕。」但如果可以堅定的讓對方知道自己是友善、不想要傷害他,那個像是噩夢般的世界就可以打開一個空隙,有不一樣的陪伴可以存在。
因為一天要審的案子太多了,長官、前輩不會鼓勵社工對每個個案逐一家訪,通常只能在辦公室審案、仰賴個別工作者的價值觀紙上作業、篩選出受困民眾,再利用彈性審核技巧協助取得社會救助資格。
文欣到公所工作後,被數不盡的低收申請案淹沒,時常要很倉促的做審核決定。就算知道民眾的難處,可能也沒辦法協助,更難有心力追蹤一個低收家庭的變化。而幫助人變好,卻是助人工作的動力來源。
國家提供的資源,需要透過原家中心轉譯,以促進原住民主體性的方式提供社會福利,培力原住民成為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群體,而非文化被解體的個人,也才能回應原住民對未來的期待與想像。
「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以原住民族為服務對象發展 26 年,即將在明年納入社安網計畫。原民會提出轉型計畫,卻忽視原家中心的族群工作特性,單向要求轉型為社福中心,更拒絕和工作者溝通。
朱冠蓁說,城市暗藏著貧窮者的付出、跟他們曾經的榮光,但他們從未被記得。「我們要不斷地說、一直說,直到他們生命的脈絡也被寫進歷史,直到每個人都能抬頭挺胸地說—— 我也擁有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