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吳學儒/從「手榴彈事件」出發:漢人社工如何在原民部落學習、進退、培養文化敏銳度?

張雅晴/走進國際性別現場:從紐約 NGO CSW 論壇,看不同國界的性別平權挑戰

東亞與歐洲照顧年會:打造社區照顧生活圈、正視長照成本上升與人力不足、保障移工

6個提問認識「微笑憂鬱症」:和憂鬱症有什麼不同?看起來很快樂,但內心很憂鬱?/《微笑憂鬱》

「以兒少為中心」的兒童節目如何製作?孩子的各種樣貌與悲喜,都值得被看見!

目前的政策讓社福中心的社工常常需要具備多項才能,才能同時處理不同種類的工作,甚至要面對民代的施壓,大家時時刻刻都處在蠟燭多頭燒的狀態⋯⋯
社福中心的社工,不只要代表社會救助系統進行審核評估,在案家眼中,他們卻又是幫助自己解決生活困難的角色。這兩種身分使社工因而落入了「防弊」和「助人」的雙重混亂⋯⋯
是什麼原因,讓多多今年再次推出兒少安置系列報導?在兒虐案後的敏感時刻進行採訪,她碰到了哪些困難?記者報導和學術研究、一線工作,有什麼不同考量?
我也會很擔心,社工必須變得越來越自我保護,包括拒絕服務風險較高的案主、較常使用強制的措施、花很多時間和力氣完成行政作業和紀錄,而非專注於服務,或決定離開社工領域⋯⋯
原家中心轉型應聚焦於補充社會福利的不足,避免同化原住民族文化,為邊緣底層的原住民家庭/家族搭建支持網絡、連結資源,並透過文化轉譯角色,終止世代不利因素的延續,確保他們的聲音被聽見,權利得到保障。
「不只寄養業務,各團體都在大缺工,缺翻了!」兒少保社工大幅流失,即使是年收超過 45 億的公益巨頭也逃不過。這也意謂著專業斷線、有床位也找不到地方收小孩,因為根本找不到人做服務。
「本來在寄養家庭的孩子,大約有 1/3 是沒辦法返回原生家庭的,尋找收養人是其中一個方向,特別是嬰幼兒。現在收養程序變得非常嚴格,很多孩子出不去,後面等寄養的當然也進不來。」
S-LAB 不只是商店,也是婦女重返職場的實習中繼站,更是各種展覽、手作體驗課、議題交流的場域。蘆葦女力盼透過產品,訴說婦女手作背後的人生故事,也讓大眾藉由消費接觸女性的多元面貌。
唯有原民會和原住民夥伴們一起一起的協同努力,才能順利推進轉型,並實現既定目標—— 穩定發展原家中心的功能、提升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專業能力,並真正保障原住民族個人與集體的權利與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