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得先是個好病人,才能換得好對待

人好好求醫、好好治病,遵循社會規範,於是可以被周遭人所接納。這其實是社會認為理所當然的法則,只是實踐起來就需失去一些自己。
Read more把好事做對 把對的事做好
人好好求醫、好好治病,遵循社會規範,於是可以被周遭人所接納。這其實是社會認為理所當然的法則,只是實踐起來就需失去一些自己。
Read more監察院調查委員監委王幼玲、高涌誠表示,應避免「以治療為由,長期拘束精神障礙犯罪者的人身自由」
Read more行政院若不及早進行「跨部會」溝通與合作,社安網永遠無法發揮實質作用。
Read more「沒有我們的參與,不要替我們做決定!」的核心精神更切要的指出何謂平等參與,以及融入社會的意義。
Read more我們更要一同思考的是:要怎麼談論,才有助於拓開集體意識裡的瘀青、重塑舒朗的連結與支持感。
Read more憂鬱孩子的教養方式,必須同時包含堅定、愛、一致及謙虛,孩子便能從觀察父母如何解決問中,得到莫大力量。
Read more究竟誰來決定何時該肯定患者的心靈自由,何時否定?
Read more若能適時提供人際支持網絡,通常能對創傷倖存者產生療效,提升他們的安全感和自尊,加強認同感。
Read more貧窮容易引發憂鬱,脫貧則能促進康復。而有時候,協助窮人擺脫憂鬱會比解決貧窮問題更可行。
Read more這個撐起南迴二鄉所有身障老弱的高彈性接送模式,沒有默默紮根 10 年的南迴協會,不可能長得出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