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沉睡的失智資金:南韓失智長者資產達 154 兆,詐騙風險高、破壞經濟循環

小美/「狠心的媽媽」背後:我留不住你不是不愛你,是想給你更好的生活

【專題|障礙女性的婚育路】從「完美的母親」解放,摸索多元家庭的樣貌

【專題|聽我們的故事】原住民轉型正義:政治受難歷史與創傷療癒

逆轉平等進程,紐西蘭倉促修改《同工同酬法》,低薪照顧工作、公共服務首當其衝

「所謂安置,是要把一個孩子強制帶離他的原生家庭,從國際公約的各方觀點出發,都認為本該由政府來做,甚至需要經過法院裁定。但過去,出養兒一直都被各縣市安置系統排除在外⋯⋯」
國家提供的資源,需要透過原家中心轉譯,以促進原住民主體性的方式提供社會福利,培力原住民成為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群體,而非文化被解體的個人,也才能回應原住民對未來的期待與想像。
「我希望大人能蹲下來,讓內心變成 95 公分高,跟孩子一起享受這個過程。當你和孩子平視時,彼此的關係就會有所改變。」孩子們將凱道打造成屬於自己的微型城市,也讓兒童權益得以實踐。
監察委員葉大華、蘇麗瓊日前提出調查報告,揭示安置在成人機構(如護理之家、身心障礙機構等)的特殊需求兒少的困境,包括成人機構無力擔負家長角色、缺乏兒少發展環境、踏入職場轉銜困難等。
是什麼原因,讓多多今年再次推出兒少安置系列報導?在兒虐案後的敏感時刻進行採訪,她碰到了哪些困難?記者報導和學術研究、一線工作,有什麼不同考量?
類家庭模式由新北市首創,提供居住空間、訓練大人接受教養規範、以孩子的需求為主反過來設計環境。8 年來已看到明顯成效:「再困難的孩子,經過 2 年左右的穩定照顧,整個人都能好好進步。」
「本來在寄養家庭的孩子,大約有 1/3 是沒辦法返回原生家庭的,尋找收養人是其中一個方向,特別是嬰幼兒。現在收養程序變得非常嚴格,很多孩子出不去,後面等寄養的當然也進不來。」
離開職場全職照顧孩子和罹病的母親,我曾經非常不上手,甚至感到憂鬱。然而,陪伴孩子們長大的過程,我覺得我最大的收穫是獲得了第 2 個童年,而且是跟自己小時候非常不一樣的童年。
原家中心介於部落與國家之間,不只執行個案服務,更職守推動族群、部落等集體性的文化社會工作。原家中心無法和社安網內的社福中心彼此協力、互補服務,反被吸納為同類型單位時,會發生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