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6個提問認識「微笑憂鬱症」:和憂鬱症有什麼不同?看起來很快樂,但內心很憂鬱?/《微笑憂鬱》

「以兒少為中心」的兒童節目如何製作?孩子的各種樣貌與悲喜,都值得被看見!

什麼是自閉症?我們由下而上理解世界、擁有特殊興趣、誤解與嘲笑讓我們隱藏自己/《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

澳洲友善會議指南:不只重視性別、無障礙,還有空間氣味、參與者稱呼的全方位共融/【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IKEA 新莊店:18 年來沒有身心障礙夥伴離職,傾團隊之力共融

更新時間:2020/1
過往,社會傾向把底層的貧病老弱困境歸因於個人不努力、個性不積極、不善與人相處,近年來開始有較多針對外部環境的討論,例如社會汙名導致的就業排除與租屋歧視、原生家庭的影響與生命創傷等。
作為社福議題媒體,Right Plus 想用這個專題補上的,是在上述討論之外,鮮少被整理過的「制度」面。制度問題既生硬又無聊,一旦疏陋,卻往往是最大規模而長久的戕害,並且難以究責。此專題希望點出 2 個重點:
全世界僅存的幾個戶籍制國家(第一篇)、世上最嚴苛的低收入戶認定(第二篇)、「獨步全球」的租屋黑市(第三篇),3 面高牆聯手交織而成的鐵牢無可撼動,形成「臺灣限定」、難以破關的生存遊戲。
這其中任何一個問題都無法被獨立看待。正因為過去總是單獨討論甚至互為解答,使得困境總是被輕放,但往往只要一加入第 3 面高牆便持續碰壁,形成一盤走投無路的死棋。
無家是一種狀態,而非一群特定的族群,街頭的流浪只是所有無家狀態的其中的一種呈現。更多無家者其實寄宿在親友家,或睡在速食店、超商、網咖、收容所等地。再往上,有更大一群貧病老弱則是看似有家、實則居無定所,屬於常態性被迫遷徒與驅離的弱勢租屋族。
不穩定的居所看似是生活困境的「結果」,其實更可能是大多數問題的「根源」,但居住議題在許多層面都被社政領域輕忽,其嚴重性在制度的多重夾擊下更經常被消解。
我們期望能以此專題邀請所有決策者與工作者關注、社會大眾予以監督,讓臺灣的發展不必再建立在拋棄弱勢、犧牲底層的代價之上。
此次專題耗時 4 個多月、篇幅 12000 字,採訪 10 餘人、研究相關報告超過 20 份,既燒腦又費時。邀請大家贊助支持、給予鼓勵,灌溉你心目中的好報導、好內容。期望我們的努力,能得到你的肯定!
採訪撰稿/葉靜倫
執行編輯/黃愉婷
推廣合作/Re Lab 資訊改造實驗室
研究協助/(依筆劃)
OURs 都市改革組織
山田理繪子/Yamada Rieko,大阪市立大學 URP 特別研究員
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李盈姿、李佳庭/芒草心慈善協會祕書長 & 社工
洪敬舒/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
協助不穩定中間層穩固家庭、就業與生活功能,才能預防基層掉入最底層。
《戶籍法》發展至今是否已是干擾大過於助益,徒然讓多社工長期困在無謂的行政冗事中、讓福利需求者得不到幫助?
低收認定程序的防弊思維依舊遠大於扶助思維,且負責救助的社政與主掌職訓的勞政在合作上多所斷裂。
有心工作、有意申請福利、努力想要翻身,許多人依然被制度大網層層淘汰,就像在玩一個永遠破不了關的生存遊戲。
這些團體肩負的並不是「行有餘力才去做」的社會公益,而是「如果不做,臺灣就會傾垮」的社會福利支柱。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