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以兒少為中心的節目製作:從幕前到幕後、從創造到拍攝,都讓孩子當主角

單親媽媽存不到錢、債務滾大、補助撐不久,還有其他生活出路嗎?/【馴錢師財務諮詢室】

張雅晴/照單全收還是因地制宜?起源芬蘭的開放式對話,挪威、澳洲、英國怎麼做?

沉睡的失智資金:南韓失智長者資產達 154 兆,詐騙風險高、破壞經濟循環

小美/「狠心的媽媽」背後:我留不住你不是不愛你,是想給你更好的生活

臺灣詐騙問題日益嚴重,近年政府將打擊詐騙列為施政重點,警政署也設立「165 打詐儀錶板」網站,統整每日案件數、財損金額與最新詐騙手法,並宣導防詐知識,盼加強全民的防範意識。
然而,南洋臺灣姊妹會 6 日發布的《在臺移民/工詐騙之制度性風險調查報告》指出,現行防詐體制長期忽略了婚姻移民與移工的處境。過去也有其他民團於去年(2024)6-7 月間調查1可參考並下載台北富邦銀行四國語言防詐指引,以及銀行常用服務指南。另有線上金融防詐教學影片。,推估全臺移工受詐總金額逾 17 億元。
姊妹會與移民/住人權修法聯盟、移民青年倡議陣線等團體,以及跨黨派立委王育敏、林月琴 6 日召開記者會,強調政府在詐騙偵測、多語言協助、通報機制上處處缺席,讓不少受害的移民工不僅求助無門,甚至被懷疑是詐騙共犯。
該調查共有 243 份有效問卷,受訪者來自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緬甸與柬埔寨,職業涵蓋廠工、家庭照顧者、遠洋漁工及農工等多元類型,且當中包括「無證移工」(即失聯移工)。報告也訪談了移民工及長期投入服務的 NGO 工作者,並統整出實務觀察與政策建議。
移民工遭遇的詐騙手法五花八門。問卷調查顯示,最常見的是「網購詐騙」與「假借親友名義要求匯款」,兩者皆超過 3 成。
這些詐騙多透過 FB、LINE、TikTok 等社群媒體接觸受害者,包裝成購物優惠、情感關懷或就業機會,在建立信任後詐財。以網購為例,有移工在港口或偏遠地區工作,因附近缺乏商店而依賴網購,有時會收到與描述不符的商品,但由於沒有多語言退貨指南、不清楚消費者保護法與流程,往往無法順利退貨,只能自認倒楣。
也有不少案例是熟人帳號遭盜用,假冒親友傳訊求助,聲稱急需醫療費或律師費,要求緊急匯款。有些漁工出海後,因船上沒有 wifi 會失聯數月,回來後才發現親友受騙上當。其他手法還包括「愛情詐騙」與「物流詐騙」,前者透過情感連結博取信任後索取金錢援助,後者則冒充國際快遞公司,以低價運費吸引常寄送包裹回母國的移民工,收款取貨後隨即失聯,導致財貨兩失。
越南籍移工 Jun 更分享,他曾在診所外的攤位申請「免費 SIM 卡」,當時現場許多移工都在排隊,因此不疑有他,跟著交出居留證影本,未料數月後竟收到法院傳票,才發現個資被盜用參與詐騙。這些手法往往利用移民工的生活需求與資訊落差,讓人防不勝防。
在婚姻移民身上,詐騙手法也有不同變化。來自泰國的婚姻移民 Yao 指出,雖然現行政策已取消婚姻移民申請歸化時,必須提供財力證明的規定,但仍有人會假借「代辦財力證明」之名,向移民收取高額費用。由於許多移民中文理解能力有限、無法即時掌握政策變化,最終誤信詐騙,陷入經濟與法律的雙重困境。
值得留意的是,約 3 成受訪者都曾遭遇或差點被詐騙、超過半數則聽過朋友受騙的案例。然而,儘管詐騙風險在移民工社群看似普遍,卻僅有 13.7% 的人在遇到詐騙時會選擇報警。
姊妹會執行祕書周慧盈表示,多數受訪移工在求助時,傾向先找「朋友或同鄉」(33.43%)、「當地移工或移民團體」(22.86%),甚至「嘗試自己解決或忽略」(16.86%),都高於報警人數。原因一方面與母國的警察形象有關,像是不少印尼移工認為「報警就得賄賂警察」;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移工坦言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報警。
周慧盈進一步提到,當移民工被問到自己或朋友是怎麼聽信詐騙時,比例最高的是「假冒政府機關或知名公司」(28.5%)(如冒充移民署人員要求提供個資等),顯示政府在其中的防詐角色幾乎缺席,以至於成了有效的詐騙工具。
除了日常生活的詐騙,記者會上各團體特別強調,還有一種是由「制度」滋生的詐騙。不法者看準移民工的脆弱處境下手,而這些脆弱,不僅來自不穩定的社經條件,更與臺灣現行政策息息相關。
泰國籍的無證移工 Ah Lai 表示:「我聽朋友說,有人被騙去做工,結果雇主根本沒發薪水,去找仲介反映也沒人理,最後只好逃跑找別的工作。我當初離開第一個雇主,也是因為他常用莫名奇妙的理由扣薪。我們找工作時根本無法判斷是不是詐騙,但也只能硬著頭皮試,沒別的辦法⋯⋯」
TIWA 臺灣國際勞工協會研究員吳靜如則指出,有些詐騙者打著幫忙仲介工作的名義,先要求移工提供完整履歷、工作紀錄和護照,再收取數千元不等的「文件處理費」,隨後又會以「雇主查核費」、「面試費」等名目不斷加收。擔心找不到工作被遣返的移工不敢放棄,但最後求職落空,就算報案也拿不回錢。
「臺灣規定藍領移工不能自由轉換雇主,很多人因此迫不得已才逃跑。即使能轉,這段期間也沒有收入,還得在 60 天內找到新工作。」吳靜如觀察,現在許多移工來臺不到 3 個月,就被以「公司沒訂單」等理由解雇。為了償還來臺灣前支付的上萬元仲介費,他們根本不敢回家,卻成了詐騙的目標。
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主任汪英達也指出,許多急需用錢的移工根本沒有辦法選擇,就會主動向仲介或地下錢莊借貸、交出證件,甚至找其他移工簽名當保人。不少移工一毛錢都沒借,卻因對方沒還款而被迫扣錢。此外,近年在 FB 有許多貼文,以移工母語收購大量提款卡,最後都會被用作涉及犯罪的跨境轉帳,而這些狀況也與移工的弱勢處境密不可分。
南洋姊妹會創會成員、政大社工所教授夏曉鵑也提到,有些移工為了多賺錢,不惜成為失聯移工,加上部分產業缺工,許多辛苦且高風險的工作找不到人,其中就有不少農業雇主聘用這些移工補足人力,讓黑工市場更活躍,也使詐騙有可趁之機,從「黑市」衍生出「詐市」。
她回憶,此次調查前,原以為移工是在異國缺乏朋友等支持,才容易輕信他人。然而,有次訪談一名被騙到山上工作的失聯移工時,對方卻坦言:「我知道自己可能被騙,但我只能冒險,否則無路可退。」
並且,還存在另一種「灰市」現象。夏曉鵑舉例,在 Covid-19 疫情期間,政府提供免費疫苗,承諾失聯移工出來施打時不會通報或逮捕,但仍有移工擔心被遣返,卻被有心人以「保障安全」為由收取費用,帶去接種本應免費的疫苗。
甚至有人收費「幫失聯移工自首」。依臺灣法律,移工若主動向移民署自首,只需繳交逾期居留的罰鍰,不需支付其他費用,但許多移工不清楚規定,又害怕被拘留、擔心自首後的處境,因而花上 1-2 萬元請人「代辦」。這反映,即使政府設有自首機制,卻不被移工信任,也缺乏多語言的法律協助,迫使他們只能依賴非正式、甚至帶有剝削風險的管道求助。
姊妹會祕書長陳雪慧回想,過去跟公部門討論防詐時,會聽到對方說「移民工都是自己人騙自己人」,並非臺灣社會的問題,她強調:「實際上是制度讓詐騙在移民工社群蔓延,國家責無旁貸。」
對此,報告提出 4 大建議,首先要「強化多語言的(資訊)傳遞與管道」。目前多數防詐資訊仍以中文為主,即使標榜多語翻譯,也常常不是依照母國語境翻譯,導致移民工看不懂、無法有效傳遞。陳雪慧也補充,有公部門想用 AI 翻譯,但柬埔寨文、菲律賓文、泰文等語言,其實都很難以 AI 準確呈現。
第二是「加強與移民工團體的合作」。夏曉鵑指出,許多詐騙發生在失聯移工之間,要找到人,就需要先透過深耕議題的團體建立信任。再來是「建立友善的檢舉與通報機制」,不少移民工害怕報警會惹麻煩,甚至影響工作與居留而選擇沉默。建議政府要設多語報案專線,或設立「移工案件協助員」,讓移工能透過信任的組織報案,幫忙釐清流程、克服語言障礙。
最後,是眾多移民工團體長期呼籲的,「改善移工脆弱的勞動條件」。現行法規限制藍領移工不可自由轉換雇主或工作,且外籍家庭看護又被排除在《勞基法》之外,都讓他們為求生存而可能陷入低薪或剝削環境,更容易落入詐騙陷阱。
越南裔的臺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理事長劉千萍則提醒,隨著許多移民在臺定居超過 30 年,未來將有更多人步入中老年,面臨退休金、財產繼承、長照等問題,也可能成為詐騙目標。如今詐騙情境精巧,家人難以時刻防範,政府應提供更多針對移民的多語防詐與媒體素養資源。
民進黨立委林月琴強調,目前政府缺乏移民工詐騙的統計,必須補足數據,掌握全貌。國民黨立委王育敏也認為,應從移民工受騙原因找出對策,尤其是假冒政府機構的詐騙,更是政府的責任。
林月琴也補充,監察院去年(2024)調查發現,不少移工需定期匯款回國,卻因上班時間無法去銀行等原因,而尋求地下非法匯兌,過程可能遭遇詐騙,因此應提升移工的金融可近性。此外,更呼籲針對受騙誤入犯罪的移工建立救濟管道,提供法律諮詢與輔導的機會。
「政府不能只說他們有做防備,而是要讓移民工有話時可以說、有路可以回頭。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未來我們也會在衛環委員會持續關注、監督政府。」林月琴說。
延伸認識移工&新住民在臺灣的生活:
1. 不跑不行!失聯移工人數翻倍,監院 300 頁調查列臺灣 10 大根源
2. 當漁工登上一艘沒網路的漁船:失聯逾1年、在船上受虐,再返航已妻離子散
3. 休假做什麼?移工的異鄉圓夢之旅/【後臺人生 EP20】
4. 臺灣首部新住民基本法,納入專業移工、成立專責機關,影響超過百萬人
5. 當臨時居所成為永久惡夢:貨櫃、夾層、船板、陽臺、半地下屋裡的無家人生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