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ICE

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進不了診所藥局、上不了診療檯、小病拖成大病,高齡社會與身障者該怎麼看醫生?

「我想去附近的診所產檢,但門口有階梯,每次都得有人幫我把輪椅搬上去,診療檯也要想辦法爬上去,過程真的好困難⋯⋯」

「看診」對許多身心障礙者來說,往往要經過周全的安排、克服重重環境阻礙,才能順利完成這場「冒險」。像是電動輪椅無法通過診所門口、聽力有限難以聽清醫囑、無法以肉眼辨識藥袋資訊,這些困難都真實存在於醫療現場。

其中,特別對女性障礙者而言,去婦產科看診、產檢、乳房攝影等日常檢查或醫療照護過程中,也可能面臨更多挑戰,但現行空間設計仍較難貼近她們的需求。

診所門前若有階梯,對輪椅使用者來說難以順利進出。
診所門前若有階梯,對輪椅使用者來說難以順利進出。攝/曾玉婷

長期以來,基層診所的無障礙設施普遍不足,讓不少障礙者難以就近看病,有時甚至為了處理小病,也不得不奔波至大醫院。近年來,隨著障礙團體持續倡議,加上衛福部與醫師團體也陸續推出獎勵措施,鼓勵更多診所參與無障礙改造。這些努力,是否讓就醫變得更容易?

進不去診所、上不了診療檯,「不知道怎麼安放自己」

罹患小兒麻痺、重度障礙的陳青琪,平時都以電動輪椅代步。回憶起 18 年前懷孕期間的看診經驗,她表示,當時因身體狀況,每次產檢都得從新北搭火車前往基隆的診所。儘管醫生態度友善,診所大門前的階梯、診間內的診療臺,每一步都仍需由失明的先生協助抬扶,才能順利完成。

陳青琪說,多年過去,至今仍會聽到有身障者連「進診所」都有困難。又或者是去大醫院時,也未必能順利使用輔具,「我們掛號時沒辦法特別註明需要移位機,何況有些輔具放在院內其他單位,要使用也得耗時跑流程、借還設備,不是很方便。」

另一名身障者鍾鍾(綽號),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同樣仰賴輪椅代步。鍾鍾提到,過去產檢時,像是驗尿這類基本檢查,診所或醫院若沒有無障礙廁所,也會造成不便。尤其進入懷孕後,隨著腰椎前凸、體重增加,需轉移到病床進行的各項檢查,包括觸診、使用超音波儀器聽寶寶心跳等,對身障孕婦來說都既吃力又有風險。

鍾鍾也補充,不是每間診所或醫院都有移位機等輔具,她也曾遇過醫護人員出於好意,建議她改去設備較齊全的大醫院,但這也代表需要額外安排夫妻兩人的交通與時間。

臺灣殘障希望工程協會理事長黃雅雯受到小兒麻痺影響,30 歲開始必須使用輪椅,近年也持續投入倡議診所無障礙。她表示:「最重要的是,至少要讓我們進得去診所和診間。通常候診區是窄長型的空間、會排滿座椅,輪椅進去根本沒位置停,常常不知道應該把自己放在哪裡,好像隨時都會擋到別人的路,候診時就會很緊張。」

中醫診所座位區。示意圖/羽諾 YUNO @ flickr, BY-SA 2.0

此外,黃雅雯去看婦科拍乳房 X 光時,也會遇到需要換衣服,但廁所太小、輪椅進不去的窘境。或是診療床即使標榜可升降,卻往往無法降到與輪椅座面相符的高度,移位時也會有危險。

「有次我朋友帶小孩去診所就醫,但因為輪椅上不去,小孩就自己走進診間說明病情,也是很難過的事情。」黃雅雯說,社會往往預設障礙者看病時一定有照顧者同行,有人可以幫忙填表、移位、溝通。但現實是,許多障礙者獨立生活,沒有移工或家人隨行,也不希望永遠依賴他人。即使醫護人員有意協助,也可能因擔心患者受傷、責任歸屬不明而婉拒幫忙。

不只輪椅會面臨阻礙,聽語障者的困境也在疫情期間更被突顯。黃雅雯指出,當時因防疫規定,所有人都要配戴口罩,聽障者無法讀唇,若無手語翻譯服務,除非用紙筆或手機,否則幾乎難以順利溝通。而這類輔助在診所幾乎沒有,即使是在醫院,也得自己申請,臨時急診根本無從安排。

在障礙的環境看病,不僅考驗身體的耐力,也消耗心理負擔,有些障礙者因此傾向不看診,或放棄小病就醫。「女性身上常有些小毛病,像是感染、發炎,但身障女性通常會自己買成藥處理,除非真的撐不住才去醫院,常常就把小病拖成大病。」黃雅雯說。

身心障礙聯盟:「新設診所」應落實無障礙、不會造成過度負擔

2021 年,衛福部曾預告《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修正草案,規範未來的「新設診所」,需增加無障礙的走道、掛號結帳櫃檯、廁所等空間,細節會根據診所規模訂出不同的規定,像是在小型診所,廁所就僅需設置坐式馬桶和雙側扶手。但由於各方討論缺乏共識,最終未能定案。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長期投入推動診所無障礙政策,其祕書長洪心平表示,障盟訴求的核心並非要求改造既有診所,而是主張新開設的診所能同步納入無障礙設計。她強調,進得去診所、進得了有隱私的診間,是落實分級治療、讓民眾就近就醫的基本要求,也是讓障礙者更有尊嚴看病的關鍵。

身心障礙聯盟祕書長洪心平
身心障礙聯盟祕書長洪心平。攝/曾玉婷

洪心平指出,實現無障礙不一定要大幅動工或整平騎樓才能達到,以有階梯的診所為例,未必要興建固定斜坡,也能改用可移動的斜坡板,每塊價格約 3000 至 5000 元,至於在廁所加裝扶手,每支費用大概 2000 多元。

她表示,對照診所整體的營運支出,應不至於造成過度負擔,這些也能依照診所的規模與型態彈性調整。尤其新診所的規畫會比舊診所方便,不僅從最初就能因地制宜調整設計,無障礙成本也比日後重新裝修來得便宜。

此外,她也聽過有診所會採取「替代做法」,例如若患者無法進入診所,醫生會主動到門口看診。她並不質疑醫護的善意,但制度若長期容許以這類「補位」方式因應,就難以真正解決結構性的排除問題。這樣的特殊對待及照顧,障礙者本人也未必樂見。

「診所無障礙不只是為了障礙者,更是因應高齡化社會的必要準備,是為了未來的每一個人。」洪心平表示,無論是使用助行車的長輩、推嬰兒車的家長,或是一時行動不便的患者,都可能面臨同樣的需求。與其將無障礙視為額外負擔,不如看作是讓診所長遠經營、拓展服務對象的契機。

身心障礙聯盟副主任汪育儒也提到,2022 年起,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在衛福部食藥署的指導下,開始邀集障礙團體共同討論藥局的無障礙環境,並陸續舉辦教育訓練課程,提升藥師對藥局無障礙的認識,也針對現況進行調查,其後完成了藥局無障礙指引,顯見無障礙已是重要趨勢。

身心障礙聯盟副主任汪育儒。攝/曾玉婷

針對目前障盟的立場,洪心平重申,新設診所的無障礙規範仍應入法,若是既有診所轉讓執照或變更經營者,也可評估是否設計緩衝期等配套條件。針對小坪數、空間有限的診所,則可按比例原則彈性調整,例如不強制設置無障礙廁所,但應確保必要的通行與診療空間。「推動無障礙不是對立,也不是要求誰犧牲,而是盼在政策推進過程中,找出可行而合理的平衡點。」洪心平說。

醫師團體:從零到一、數量增加、再追求品質提升

2019 年,臺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曾發布「診所無障礙友善環境體檢報告」,指出全國符合無障礙通道、廁所與溝通三項指標的健保西醫診所僅有 5%,其中臺北、基隆、屏東都掛零。同年,障盟與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也進行調查,指出在大臺北地區訪查的 50 間診所與 31 間醫院中,僅有 46% 能讓身障者順利進入。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長洪德仁,同時也是臺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是推動診所無障礙的重要成員。他回憶,當時調查引發醫界反彈,對評估標準存有疑慮,許多人會說:「診所的主要功能是看病,若僅因缺乏廁所或扶手就被認定『不友善』,這樣的統計未必反映實際狀況。」

不過,臺北市醫師公會也在 2020 年成立了無障礙專案小組,由洪德仁擔任召集人,推動北市無障礙診所認證制度,至今已有超過 150 間通過認證。認證過程也會邀請身障團體實地訪查,只要診所可供使用者順利出入,即可獲得「友善認證」;若同時設有無障礙廁所,則可取得「金牌認證」。

此外,公會也製作了「臺北市友善無障礙診所地圖」,公開在市府社會局網站,方便民眾查詢。

洪德仁補充,中央衛福部自 2021 年起也啟動獎勵補助計畫,截至目前已有 1429 家診所通過認證,約占全國診所總數約 6.8%,也統整無障礙診所相關資訊。他強調:「雖然比例仍低,但慢慢從零到一、從數量的增加到品質的提升,累積就是改變的開端。」

臺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洪德仁。攝/曾玉婷

談到實務挑戰,洪德仁坦言,診所入口的階梯仍是最大門檻。許多診所設於老舊建築物中,門前常有落差,若蓋固定斜坡恐會違反人行道使用規定。即使用可移動坡道,也可能因樓梯過陡、空間不足以設置轉彎坡道而受限。此外,也有診所因房東、管委會不同意改裝而受阻,都是推動過程的限制。

「醫界不是反對無障礙,而是擔心一開始就被要求做到 100 分。」洪德仁認為,獎勵制度已是相對務實的做法,診所可依自身條件挑選合適項目,例如發光叫號器、聲音提示、擴音器、視覺圖卡等輔具。「許多設備市面上都買得到,價格不高,有些幾百元或幾千元就能改善。」

洪德仁回憶自身推動居家安寧服務時的經驗,曾有位聽力退化的長者,經推薦使用手持擴音器後,感動表示他已經許久沒聽清楚聲音了,甚至離世前還交代子孫,要將擴音器放入棺木,「這些事你會記一輩子,原來一個小工具就能帶給病人偌大的支持。」他也提到,自己的診所也有主動調整候診空間,重新調整座椅配置,讓輪椅能夠順利進入。

無論是障礙團體或醫界,在推動診所無障礙的路徑上仍有歧見,但「讓更多人順利看病」始終是各方的共同目標,也是高齡化社會中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洪德仁表示,除了制度設計與診所本身的努力,也需要使用者的回饋與參與。

他呼籲障礙團體協助宣傳政策,鼓勵會員主動向診所表達需求,促進更多基層醫療投入改善,讓每個病人都能進得了診間、看得了病。

左為臺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製作的診所溝通圖卡,右為手持擴音器。攝/曾玉婷

延伸無障礙與尊嚴生活:
1. 左邊女孩/身心障礙求診卻喪失醫療權?獨自面對疾病與老化的患者,也想尊嚴活著
2. 小雪/「你坐輪椅,我們要拒絕你」已錄取活動卻被要求離開,是歧視嗎?
3.【更新】自立生活資訊包:聾人也能打電話、輪椅席可手機取票、藝文購票免傳真
4. 賴宗育/被遺忘的颱風假需求:居服員放假重障者怎麼「自立生活」?如何訂定配套?
5. 汪育儒、張哲誠/從障礙經驗看《反歧視法》(下):展開平權的討論,才是立法原意


你的一筆捐款,讓許多脆弱處境和善意行動被看見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曾玉婷
曾玉婷

Right Plus 記者,文字工作者。喜歡書寫和音樂。志向是真誠對待生活中的每個枝微末節。最近經常會想起:「這是人們會說起的一年,這是人們說起就沉默的一年。」

文章: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