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重量和惡趣味:街頭離世位置馬上被占,人生最後如何體面畢業?/《老窮奇幻紀事》

編按:今年(2024)4 月,鏡文學出版《老窮奇幻紀事:臺灣底層社會的崩壞人生與求生邏輯》,作者呂苡榕關注社政、環境和勞工議題,目前是《鏡週刊》文化組記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後,呂苡榕從臺北車站周邊的無家者開始接觸,透過他們的多元而交錯的人生經歷、人際網絡及生命視角,記錄老齡貧窮者面臨的、被社會安全網漏接的種種困境,和他們真實的生存故事,集結成本書;同時也帶領讀者看見:貧窮距離我們並不遙遠,故事裡的他者,可能也是每一個我們。

本文取自書中第 9 章〈死亡的重量〉,由鏡文學授權後刊出。透過呂苡榕第一位受訪者「老張哥」(曾經流落街頭,現有租屋處)穿梭街頭、細數每個無家者或生或死的身影,看見無家者生命終結時刻的情景。

文/呂苡榕 《老窮奇幻紀事》作者、《鏡週刊》文化組記者

街道上有時充滿愛與希望,更多是恨與絕望,面對往生者,老張哥(註 1)反倒波瀾不驚。前一天送便當時還交談過的人,聽他聲音上氣不接下氣,老張哥心裡就有底,「這人差不多了。」果然隔天便倒下,再後來,那處位子立刻補上了新的無家者。

來來往往的逝者如此多,老張哥倒從沒參加過街頭無家者的喪禮,「我每天忙得要死,哪有時間。」每天街頭上來去的新面孔占據他所有的時間,一個個案牽扯到社福、衛生系統,有的還得聯繫警政單位。

「我早上去辦個事,不在車站,一堆電話一直打來,一下是有個 80 多歲被趕出家門的阿婆來到車站,社工要知道她的戶籍地;一下是有人前天說好要去看醫生,今天又反悔不去,旁邊的人叫我趕快回去勸他。」

老張哥在電話裡「哼」了一鼻子氣,笑罵著跟我抱怨整天雜事纏身,搞得他不得安寧。

諸事繁雜,但其中工程最浩大的可謂「就醫」。車站的居民身上多有病痛,老張哥和社工得試圖延緩無家者身體惡化的速度,避免死亡來得太急促。

但光是勸說就醫,就花上不少心力。

曾經有個阿姨,因為車禍導致小腿開放性骨折,骨頭刺穿表皮,送醫後緊急處理完畢,還沒等到病床,阿姨便逃出醫院,找到時人在寺廟,乞求菩薩保佑。

從此阿姨反覆送醫、逃跑,最後一次是阿姨被救護車從臺中送回臺北,抵達醫院後,發現之前車禍受傷的小腿,膝蓋以下早脫落,先在臺中緊急處理,接著送回來戶籍地臺北市。這次因為膝蓋以下斷肢,無法再逃跑,阿姨才進了養護中心。

圖/huahua @ 數位島嶼,CC BY-NC-SA 3.0

也曾有無家者整天躺在花圃,想帶去看醫生,卻總推說他很好、沒事,想跟他說上 2 句話,得先買罐可樂哄騙,否則說不上半句話,專責的社工曾和他對望好幾天,什麼資訊都沒套出來。

好不容易社工和他建立起信任關係,但提起就醫,無家者死活不肯。有天被發現人已過世了,社工到場將個案翻身一查看,才發現背上褥瘡深可見骨,還有不少蛆在裡頭鑽動。

老張哥和我常聊著突然降臨的死亡,有種「把生命丟到路上流浪,才能看到它真正的模樣」( 註 2)的味道。他說曾有一個罹患肺栓塞的無家者,早早寫了張「不要急救」的紙條塞在褲子口袋,跟老張哥說萬一哪天出事,千萬別把他救活。

有天早上,老張哥照例繞著車站周邊查看有無異常,遠遠瞧見一個白襯衫西裝褲的上班族,包包一把扔在路旁,袖子捲到上臂,奮力跪著用盡全身的重量幫肺栓塞的無家者做心肺復甦。

那身影太賣力,近乎虔誠,老張哥怔了一下,沒說什麼,拿出手機幫忙叫了救護車,再遠遠拍下上班族身影,傳給社工,幾句話簡短告知有人命危。

幾分鐘後來了 2 臺救護車,一身白色隔離衣的醫護人員把人抬走,再沒回來過。

孤獨死的痕跡與氣味,是活過的輪廓

無家者在黑暗中醒來,比城市其他角落的作息還早得多。冬日早晨天色濛昧,總有幾個人怎麼也叫不醒了。

「天氣冷,喝醉睡著,沒注意保暖,一晚上過去心臟受不了,就死了。」老張哥痛恨酒精帶來的各種後果:鬧事、猝死。「這都是命運。」

冬日裡常有無家者心肌梗塞,「有時問他們不舒服要不要去醫院,他們說不要,隔天人就走了。」老張哥聳聳肩:「如果前一晚去醫院,結果會不一樣。」

唯一慶幸的是,風吹草動瞞不過街邊的「室友」、巡邏的保全這麼多雙眼,在街上倒下,用不著幾小時便能被發現,還不至於被遺忘。

但倘若是租屋後死在家,天氣還冷的時候,屍體往往能擺上一個月都不會被鄰人知曉。直到腐爛的肉塊和分泌出的屍水、屍油浸透了地板上散亂的物品,床墊、衣服等纖維織品吸足腐臭的味道,濃郁的分子在室內飽和到了臨界點,才終於循著縫隙洩露死亡的訊息。

放得久的,有些被老鼠啃食,掀開床墊,會發現底下幾隻飽餐後暴斃的嚙齒類。不過若是溽暑,那味道連 3 天都藏不住,馬上便有人破門而入。

圖/有心 @ 數位島嶼,CC BY-NC-SA 3.0

有經驗的消防員遠遠還沒聞到味,光看哪個房門鎖頭上有蒼蠅進出,就知道「是這間」。味道也能辨識出究竟死的是人,還是動物;裡面的人究竟是往生了,還是吊著一口氣。

資深的社工形容:「還活著,只是身體有傷口爛掉,那味道比較像乾掉的血水。」死屍的氣味則近似在烈日下曝曬的海鮮,佐以腐敗的雞蛋,再混合些許沒了殼後乾扁的寄居蟹,「和腐爛傷口比,屍體的話,氨的味道比較明顯。」

社工第一次的孤獨死探訪,心裡還沒做好準備,比死老鼠更加暴力的氣味已鑽進鼻腔,接著下探至脾胃,還沒來得及反應,身體便反射性的嘔吐,眼淚鼻涕齊流,來回應這記味覺重拳。

「我第一次去,聞到那味道趕快躲去樓梯間大抽菸,消防員他們很厲害,已經習慣了,眼睛都不眨一下,就走進去了。」社工瞇了瞇眼,「我現在也沒什麼感覺了。」

血水和屍油被稱為「汙染源」,看著分布的位置和狀態,多少能判定往生者最後一刻的軌跡:倒下之處若在浴室,想來是步出浴缸時滑了一跤,再也站不起;屍水和血水的印子摁壓在飯廳,興許是氣溫陡降時心臟揪了起來,還沒倒上一杯溫水便闔上了眼。

腐爛的氣味經過處理,只剩一絲腥臭,和滿地的暗紅液體,曾經參與過幾次孤獨死的房屋清潔志工團,現場的驚嚇感,很快會隨著無止盡打包遺物和搬運垃圾的循環勞動而逐漸消退。

反而是某天深夜志工團群組叮叮咚咚的響了起來,一個南部的案件,汙染源大面積流淌在木地板,時日已久,木頭吸飽血水,「要整個拆開來清潔。」工頭接著說:「身體內若脂肪含量高,血水不容易凝固。」

深更半夜志工群被這突如其來的科普知識擊潰,眾人紛紛懺悔,誓言明天起要開始運動健身增肌減脂。

貧窮死亡的惡趣,如何體面的從人生畢業?

死亡也暴露了老齡貧窮者生活中各種惡趣味。有的是住在老公寓的頂樓加蓋,3 坪大小的房子收納了往生者的寶貝,地板上還擺滿寶特瓶,瓶裡裝著死者的尿液,得踮著腳凌波微步,才有辦法在室內穿梭;

也有人喜好將舊書報雜誌疊得頂天立地,鐘乳石一般矗立在幾坪小室內,底部的書報被血水浸潤,看起來搖搖欲墜,洞穴即將塌毀。

攝/黃愉婷

還有個往生者,海報、雜誌封面用透明膠帶一層一層牢牢黏貼在牆面,得在牆上摸索一番,找著膠帶頭後才有辦法撕下這層壁紙。壁紙底下是滿牆的字,還有塗改的痕跡,劃掉咒罵,再補上新的惡毒用語,裡面細數與枕邊人的齟齬,和他對這段親密關係的怨恨。

祕密此時已不值錢,生命的重量則是交給廢棄物清運車來衡量。2020 年民間清潔公司一車、一噸的清運量,價格逼近 1 萬元,到了 2022 年,一車已破萬。

有時家屬討價還價,只想付一車的錢,遺屋處理業者只能盡量把較輕的廢棄衣物塞上車,避免超重罰款。剩下上不了車的,就得家屬自己想辦法扛上垃圾車。

我曾聽遺屋清潔的工作人員感慨:「沒有人是孤島。」即便是路上的無家者、孤獨死的老人,生命結束之後,不代表「燒一燒灑到海裡」即可—— 善願愛心協會(註 3)理事長郭志祥說,想要灑到海裡,也要跟地方政府申請,然後安排出航時程。

可不能自己往海裡一倒了事—— 遺物整理、喪葬安排,全都牽涉到其他人,即便是沒有親屬的個案,都會由地方政府出面,舉辦聯合公祭,送走最後一程。

第二殯儀館的聯合公祭,有時一次 5 個、有時 8 個往生者,照片排排站,擺滿堂前,外頭簽到處也是好幾張名牌,來參加公祭的親友得對照著名牌,才找得到逝世親友的簽名欄位。門口的花籃全是喪葬管理處敬贈,兩邊液晶螢幕裡還有政治人物給的電子輓聯。

我坐在靈堂最後頭,看著一個場地同步上演好幾個人的喪禮,第一個死者,還有不少親友到場,但時間緊迫,只得這邊在家屬答禮,那邊去瞻仰遺容。

前面親友還挽著手互相拍背安慰,後頭 3 個師姐已正在著裝,忙著幫彼此掛上耳麥,等著待會替其他死者誦經。坐在後頭的師父也算準時機站起身,一把將引魂幡塞進家屬手裡,領著一行人將棺材封釘,往火葬場去。

沒有親人到場的死者,就由 3 位師姐誦經,念完後司儀對著空蕩蕩的廳堂說:「感謝大家今天抽空前來⋯⋯」再交由喪葬處人員代表行禮,就算禮成。

郭志祥總覺得那樣的喪禮像個雜燴,這邊拜佛祖、那邊拜耶穌,人也走得太匆匆。他想要善願的每個個案都有獨立的靈堂和塔位,他說也許個案在世時過得並不如意,但人生最後一程,在社工和善願的協助下,總能「體面」一些的走。



延伸貧窮百態:
1. 互存互依的高齡貧窮女性:煮飯炒菜做食堂志工,無聲應援彼此的生活/《老窮奇幻紀事》
2. 【專題|消失的窮人】排除窮人的濟貧法,修法爭議最詳解
3. 當臨時居所成為永久惡夢:貨櫃、夾層、船板、陽臺、半地下屋裡的無家人生
4. 從無家者、車床族、背包客到社區居民,我們都在這裡相遇/專訪香香澡堂
5. 【記者現場|隧道裡的人生 EP 16】酸臭之屋——《老窮奇幻紀事》系列專題:租屋市場的弱勢歧視/鏡好聽 Podcast


活動資訊|《老窮奇幻紀事》 新書分享會

主講人:呂苡榕/《老窮奇幻紀事》作者
與談人:廖庭輝 aka 洛書/OURs 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
活動時間:2024. 05. 11(六)14:30
活動場地:左轉有書/臺北市中正區鎮江街3-1號)
報名網址請點我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