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離家早就死了」韓國青少年與日本單親母子,離開暴力後如何安身?

編按:東亞包容城市網絡(East Asia Inclusive Cities Network,EA-ICN)於 2011 年起由臺灣、香港、日本(大阪)、韓國(首爾)4 地學者與民間團體發起,關注居住困境與貧窮弱勢。

臺灣由 OURs 都市改革組織芒草心慈善協會最早組織推動,今年亦由芒草心於 8/16-18 在臺北舉辦國際交流工作坊。其中除了每年的重點「居住政策」,亦探討各國扶貧制度與多元群體處境,同時透過研討會和參訪等設計,交流社會創新計畫。

今年,ICN 和《多多益善》合作,支持本系列報導。除了上月關於包容城市的前導報導,也將陸續推出東亞各國的無家與貧窮樣態,以及多元的扶貧服務。

第 12 屆「東亞包容城市論壇」在 8 月中落幕。會中,來自臺灣、香港、韓國、日本的社會工作者與學者除了討論不同類型的「無家」與貧窮樣態,也更細緻地討論到不同群體的居住需求,包括韓國離家青少年和日本單親媽媽所遭遇的困難。

韓國離家青少年:「如果不離家,我可能早就死了」

韓國青年住房權利網絡「On」的成員宋正燦(Jung Chan Song)指出,根據 2022 年的調查,韓國一年內曾離家的青少年高達 17 萬人。一般人往往會認為青少年逃家是因為他們叛逆,屬於個人問題,只要勸他們回家就好。

然而,許多青少年都表示,家人侵犯自主權、暴力相向、精神虐待、疏忽照顧等才是他們離家的主因。有的青少年只因為關上房門,門就被家人拆掉;有些人是性別認同不被家人接受;也有些青少年長期遭到家暴。

一名離家青少年在訪談時表示:「如果那樣做(沒有離開家)的話,我就不會在這裡了。我可能早就死了。」在這些「不像家的家」裡,青少年的隱私權、自主權都受到嚴重侵犯,「回家」顯然不是可行的選項。

示意圖/取自大邱男子中長期青少年庇護所 FB 公開貼文

然而,這些青少年離家後,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沒有住處。政府雖然提供「青少年庇護所」,且分成「臨時庇護」(24 小時 – 7 天)、「短期庇護」(最長 3 個月),以及「中長期庇護」(最長 3 年)。但是,大部分青少年都說,庇護所不適合久住。

在庇護所,除了要與不熟的人共同生活、遵守不合理的生活規則,更糟的是,庇護所往往以「管理方便」為優先考量。2022 年的「青少年住房會議」中,一名青少年就說:「如果他們(入住者)違反了規定,無論他們願不願意,都會被送回監護人家中,或被趕走、回到街頭。」

宋正燦說,許多青少年提到,庇護所跟精神病院沒什麼差別,也與他們原本想要逃離的家沒有兩樣。因此約有 25% 的青少年入住後,會離開庇護所、再度回到街頭。

而離開庇護所的人,只能自行解決居住問題。由於未成年,青少年沒有權利簽訂租屋合約,只能借住別人家,或住在便宜、不適合久居的空間。

根據 2022 年對庇護所入住者的統計,韓國青少年離家後住過的地方,最大宗的是朋友或學長姐、學弟妹的家,占比 62%;次高的就是在街頭生活,占比 29.8%。

也有 27.5% 住過汽車旅館或包月旅館;另外有 17.6% 的人住過缺乏隱私或空間狹小的的汗蒸幕(註)、考試房(註)、網咖,只有 27.5% 的人曾選擇庇護所。

注:汗蒸幕與考試房

韓國的「汗蒸幕」類似公共澡堂,會提供汗蒸、桑拿服務,通常也販賣食物,有的甚至會設置 KTV、遊戲機臺等娛樂設施,原本是韓國人與家人朋友聚會的地方。由於汗蒸幕 24 小時開放,通常也設有可以鋪席子、過夜的大通鋪空間。

韓國汗蒸幕公共通鋪空間。示意圖/取自 나무위키 網頁

考試房是韓國不動產業者提供的套房空間,往往位於大學周邊,標榜可以讓考生不受外在打擾、專心準備考試。考試房通常備有床、書桌等家具,且不需簽長期合約,也不必支付高額保證金(韓國的租屋保證金可能高達房價的 30% 至 90%),費用相對低廉。但這類套房都非常狹小,最小的甚至只有 1.5 坪。

典型的韓國考試房空間。示意圖/取自 brunch story 網頁

支持性居住,讓住房成為「家」

缺乏穩定、長期的住處,使青少年的就學、經濟都受到影響。經濟方面,未成年者依法必須有家長同意才能工作,就算有店家願意違法雇用青少年,「無家」的狀態也讓他們很難找到適合的工作。

一名青少年就表示:「誰會願意聘用一個每天穿同一件衣服,沒辦法好好睡覺、洗澡的人?」而這也是臺灣許多無家者在求職過程中會面臨的質疑。

就學方面,由於住處不穩定,例如時常要搬來搬去,或者新住處離學校太遠,導致他們很難持續、穩定地上學。調查顯示,離家的青少年中斷學業的比例高達 29.8%。這個現象又讓他們的社會關係網更為斷裂、更難尋求支援。

2019 年,韓國數個青年支援組纖、人權團體、公益律師團體,以及 17 位青年,以「保障青年居住權」為目標,組織了青少年居住權利網絡「On」,進行研究與倡議。On 強調,目前只有「有經濟能力」或「接受政府保護(入住庇護所)」的青少年才有地方住,但 On 認為,居住應是基本人權。

此外,On 也呼籲,大眾對居住的想像不該停留在「物理空間」,該進一步提供青少年「像家一樣的家」。

2013 年,致力於支援流浪青年的組織「移動青少年中心 EXIT」試辦了由青少年籌劃的獨立宿舍「仙境」。仙境僅限女性入住,最長能住 26 個月。

但仙境不像一般庇護所一樣有禁止吸菸、禁止朋友過夜、手機管制等規定。組織會請青少年設計自己的「自立生活計畫」,並會根據計畫協助他們連結資源,提供教育、情感、經濟等各方面的支持(例如提供所有人「基本收入」,支援青年的日常生活)。同時,仙境也鼓勵入住者參與社區活動。

韓國青年住房權利網絡「On」,上街頭倡議青年住房問題。取自/青年住房權利網絡 FB 公開貼文
青年在獨立宿舍「仙境」的生活。取自/仙境網站

不過,「仙境」規模較小,只能提供 4 – 5人居住,入住對象也僅限成年後的 18 – 24 歲女性,並且營運到 2021 年就結束。但仙境「居住與生活支援並行」的方式,也就是「支持性居住」(supportive housing),打破了大眾對「居住」的淺層想像。

目前,On 也正在要求政府引入「青少年支援住宅」,此外,也希望出現更多元的住宿選擇,讓離家青少年能夠在社區中獲得各種豐富、友善的人際網路。

漂零的日本單親母子:房仲不給租、社宅搶不到,家庭共居成新模式

除了韓國的青少年,日本的單親家庭也面臨很嚴重的居住問題。日本追手門學院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葛西麗莎(葛西リサ,音譯)在論壇中呈現日本單親媽媽的居住困境。

在日本,多數離婚的女性會帶著孩子離家,成為「單親母子家庭」。然而,日本女性結婚後有正式工作的比例極低,根據厚生勞動省(類似臺灣的「衛福部」) 2017 年的調查,單親母親中有約 30% 的人在離婚前沒有工作,另外有 40% 的女性雖然有工作,但做的不是穩定的正職,而是兼職或臨時工作。

不穩定的經濟狀態,讓單親母子家庭找房子時特別容易被刁難,房仲可能會擔心他們拖欠房租,再加上單親汙名,使他們經常租不到房子。曾有一名 40 多歲的單親媽媽因為找不到擔保人,沒有房東願意租給她,只能帶著孩子蝸居在親戚租給她的、0.25 坪的小空間裡,她的兒子還得睡在壁櫥裡。(參考:把「媒合」做到好,解決空屋危機與單親媽媽困境

日本政府雖然提供「社會住宅」給低收入戶,然而,這些社宅往往比較偏僻,不利於托育和穩定工作。此外,日本社宅也長期供應不足,很難搶到,再加上許多夫妻是先分居一段時間後才離婚,在分居的「類單親」狀態之下,這些單親媽媽限於法規也無法入住社宅。

這種嚴峻的情況大約在 2000 年後有了轉機。因為嚴重的少子化、人口減少,導致日本的空屋變多。不動產業者為了解決閒置空屋的問題,推出針對單親母子家庭的共享房屋(SMSH):讓幾位單親媽媽變成「室友」,帶小孩共租一間房子。

示意圖/取自日本 NPO「全國單親居住支持協會」網站

由於主要的「客群」是經濟較拮据的單親媽媽,房仲業者放寬許多條件,例如不需要保證人、入住時不需付押金,即使需要押金,往往也只收一個月租金,相對便宜。

更重要的是,與其他人同住,能夠減緩這些單親母親被社會孤立的感受。許多業者為了吸引顧客,也提供不少友善的「居住支援」。

例如,有些業者把日本傳統的長屋改建成共享房屋,長屋中除了個人房間,也設計了類似會客廳的交流空間,或小孩的學習空間。也有些業者會在共享房屋內提供小規模的托育服務、晚餐代煮服務,或者提供低收入戶租金補貼等資訊。

房仲業與社福團體結盟,提供媒合與諮詢

不過,這些共享房屋也面臨了一定的挑戰。由於入住者的經濟較不穩定,拖欠租金、居住者之間產生糾紛、忽略兒少照顧等問題也時有所聞。

此時,若有社福體系介入,或許可以讓入住家庭的生活逐漸穩定,但多數房仲業者或房東對社會福利並不熟悉,一旦發生問題,他們往往不知如何應對,有的就會拒絕再出租房子。

有鑑於此,2019 年,經營共享房屋的企業,結合了有社福專業的專家,組成了一個 NPO「全國單親居住支持協會。協會不定期為經營共享房屋的企業會員提供諮詢服務,同時也運營媒合網站「Mother Port」,將共享房屋的業者和需要租屋的單親家庭串連起來。

「Mother Port」網站上,提供單親家庭選擇的共享房屋之一。取自/「Mother Port」網站

也因為有了 Mother Port 這個入口網,研究者有更明確的數據來探討單親母子家庭的居住問題。

若從 2020 年 4 月到隔年 3 月的搜尋結果來看,需要共享房屋的人中,還沒離婚但已分居的「類單親媽媽」占了一半的比例,以孩子的年齡來看,最大宗的是帶著 1 到 2 名未入學孩子的單親家長。

葛西麗莎表示,針對這些被排除在一般租賃市場的單親家庭,相關資料已經非常充足,民間也陸續做出應對,她也期待政府能制定相關政策,或針對這些共享房屋進行補助。



延伸東亞包容城市系列報導:
1. 打造為所有人開放的包容城市:當社福制度失靈,我們如何容納多元與差異?
2. 當臨時居所成為永久惡夢:貨櫃、夾層、船板、陽臺、半地下屋裡的無家人生

其他延伸閱讀:
1. 多多益善專題:【無家十年】人球、傷病、露宿,與夾縫中的照顧網
2. 多多益善專題:【社宅共生】讓傷心的小孩變快樂的地方:弱勢安居 & 共融生活
3. 把「媒合」做到好也是種創新:LITTLE ONES 一舉解決空屋危機與單親媽媽困境



首圖/韓國青年住房權利網絡「On」舉行劇場表演,演出有關居住權的議題;取自青年住房權利網絡 FB 公開貼文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李修慧
李修慧

曾任「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採訪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勞動權益報導;「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小編。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臉書專頁 Poem4life。

文章: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