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座 3D 列印社區,參與式設計讓弱勢久居/「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編按:Right Plus 深信「創新」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日積月累的思維改變。今年因此在致力於社區工作、性別平權,重視社工專業與組織發展的蘆葦女力支持下,合作開啟了「創新!不是空話 Think Globally」專欄。
本專欄每月將整理 1-2 篇國外 NGO 創新案例、汲取國際經驗,除了工具性的創造,更專注於創新的過程與社會性影響,以及對臺灣非營利組織的適用性與實用性。
首圖來源/ICON + New Story + ECHALE Unveil First Homes in 3D-Printed Community
2019 年底,全世界第一個 3D 列印社區在墨西哥塔巴斯科州(Tabasco)鄉村落成。一間間的 3D 列印房屋,不僅能保暖、抗震、長期居住,而且開工 24 小時內,就可以完成。
這一切起源於美國的 NPO「新故事」(New Story)。新故事 2015 年正式成立,最初是設計能快速製造又能有效減少碳排放的「環保磚」(EcoBlock),為海地、墨西哥、薩爾瓦多等中南美洲弱勢群體蓋磚屋。這些居民有的長期住在帳篷林立、下雨就滿地泥濘的貧民區,有的是地震的受災戶。
新故事研發的環保磚,雖然能快速製造,但面對全球年年上漲的無家者人數(預計至 2050 年將有 30 億人淪為無家者,並且在 30 年內增加兩倍),他們希望還能更快。2017 年,新故事展開了大膽的嘗試:3D 列印房屋。
他們與 3D 列印公司 ICON、塔巴斯科州政府,以及在地的住房組織 ÉCHALE 合作,由政府提供買地和造房的經費,ICON 研發能適應墨西哥農村地形的大型 3D 列印機,並以此建造出水泥牆,再由 ÉCHALE 連絡當地工人安裝門窗和管線。
2019 年,他們完成了全世界第一個 3D 列印社區:48 間 3D 列印房屋和 152 間環保磚造屋,將提供給每天生活費不到 3 美元(約臺幣 85 元)的墨西哥原住民。
還在花大錢做蚊子社區?參與式設計讓居民共創家園
然而,新故事最令人驚豔的,並不(只)是打造社區,而是打造出讓人們願意「長久住下去」的社區。這與他們 2018 年起奉行的「參與式設計」息息相關。
新故事的共同創辦人亞歷山大・拉菲契(Alexandria Lafci)表示,她曾實地走訪許多為弱勢建造的社區,但她說:「無論跟什麼單位合作,無論所在地是在尼泊爾還是奈及利亞,每個社區看起來都一樣:成排的房屋擠在一起,幾乎沒有綠地、沒有地方可走。」
最後的結果就是住戶搬離,花大錢建造的房屋群,成為空無一人的「蚊子社區」。而拉菲契認為,住戶之所以搬離,是因為多數蓋房的組織不知道如何與住戶溝通,也因此無法理解住戶的需求。
為了能與住戶充分溝通,新故事不僅學習如何進行「參與式設計」工作坊,更在 2018 年研發出一套針對建造房屋、設計社區的「精簡參與式設計」(Lean Participatory Design,簡稱 LPD)流程,並推出一本鉅細靡遺的 LPD 手冊,說明開辦工作坊前、中、後,需要哪些準備。
著手設計之前:先齊備各方資訊、讓家戶實地勘查家園
在參與式工作坊前,有 4 個重要的步驟:搜集土地資料、 邀請住戶實地考察土地、設計社區雛形、規畫工作坊細節。
搜集土地資料是為了更詳細的了解要建造社區的地點,其中包括地籍圖資(確認土地邊界與產權,以及鄰近道路與建築物)、地形和土壤(提防洪災、土石流等)、建築法規,以及基礎設施及周邊設施。
其中,基礎設施是為了確保住戶能擁有水電、汙水處理、化糞池等。新故事提醒,組織不一定要負責「建置」這些龐大的基礎設施,但必須釐清土地有哪些問題,才能知道該找誰合作來解決問題,例如向政府確認是否可以牽自來水管線到附近、詢問是否有太陽能板公司願意配合等。
此外,讓住戶方便上學、上班是社區能夠永續的關鍵。因此需要留意當地的就學學區與工作機會。另外也需向地方政府或在地工程師、土地測量師等人員,確認附近的道路規畫,甚至未來的地產開發狀況,例如未來周邊如果大肆興建公寓,組織卻打算蓋平房,可能會使社區顯得非常突兀,引發鄰避效應。
在蒐集完這一連串的資料後,最重要的是帶社區成員到現場看看這片未來的家園。手冊強調,「許多組織常常跳過這個步驟,尤其是經過上一個步驟的審核後,組織常常會對土地充滿信心。」但社區住戶的需求,可能和組織的想像不同。
例如,新故事在海地建造社區時,曾經相中一片土地,但住戶實地勘察後發現,附近的垃圾掩埋場經常飄來臭味,嚴重影響他們入住的意願。
帶住戶實地勘察土地,不只能及早發現問題,也能當面告訴住戶他們想知道的資訊,減輕緊張的情緒。實際看過後,居民們也才會對社區有所想像,例如開始思考孩子要怎麼上學?他們怎麼去上班、去哪裡採買?
為了能好好記錄所有人的回饋,手冊中提醒,最好每次只帶 10 到 20 個人去(如果人太多,就分批去)。但是為了搜集所有居民的想法,這 10 到 20 個人一定要涵括不同年齡和家庭結構,而且現場必須有人專門紀錄住戶提出的建議和問題。
最理想的狀況是,在確定土地之前就帶住戶去勘查,但如果土地已經確定,也要讓住戶了解,如果他們真的不能接受,他們可以退出這個計畫。而如果多數的住戶都不能接受,就拿出步驟一的其他土地資訊,重新選擇吧!
確定土地後,就可以開始接洽設計師和建築師,並把目前搜集到的資訊全部告訴對方,請對方提供 2 到 3 個有關社區設計或建築設計的雛形。接著,就能夠著手準備工作坊。
自己的社區自己蓋!參與式工作坊的流程與方法
工作坊最重要的就是通順的溝通流程,為了讓所有人的建議都能被記錄下來,手冊中建議一張討論桌坐 8 到 10 個人,重點是盡量邀請到不同的族群如老年人、年輕人、已婚的、單身等,並將年齡相近、性別相同的人分在同一桌。
工作坊行進間,每桌都要有一名「小組主持人」和「記錄者」,而整個工作坊如果超過一桌,就得設立主持整個工作坊的「會議主持人」。
工作坊能否成功,有時取決於主持人能否帶領參與者充分討論。因此,主持人必須能夠流利使用當地人的語言,用語要平易近人,且要能鼓勵大家對「每個主題」發言,並協助大家釐清自己的想法、收束重點。
當然,參與者可能會提出負面回饋,主持人需要冷靜與參與者對話。因此,社區中的領導者可能不太適合當主持人,因為他們可能對工作坊的結果持有強烈的意見,導致其他人不敢發表想法。
此外,根據新故事的經驗,社區設計工作坊最好準備以下物品:
1. 空白社區地圖:至少 A1 大小、印在堅硬的卡紙上、僅有社區輪廓的空白地圖。
2. 設計師或建築師的概念圖:將設計師或建築師對社區的設計雛形,印成大約 A3 的地圖。
3. 小卡紙/小貼紙:將社區中可能有的房屋和公共設施(例如教堂、綠地)做成小卡紙或小貼紙,且必須與空白地圖的比例尺一致。
工作坊開始之前,會議主持人需要告知大家,設計自己的社區時該注意哪些事,例如會有哪些公共設施?房屋有多大?道路會在哪裡?綠地有多大?接著由小組主持人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請參與者自由發表對於社區的想法。
接著拿出空白地圖,讓人們依照自己的期待安排房屋、綠地、教堂等。一開始可能大家意見會不一致。但大約半小時後,每桌都可以逐漸有些結論,設計出自己理想中的社區。
此時即可比對設計師的設計雛形。由小組主持人拿出設計師設計的 2、3 個社區雛形給大家參考,並說明設計理念。主持人必須讓參與者了解,這個雛形只是設計師的想法,不一定要從中挑選。
看過設計師的構想後,參與者可以選擇要不要更改或微調自己的設計。就算參與者選擇不更改,主持人也應該鼓勵他們分享原因,這通常是最有用的回饋。
等到每組都完成設計後,各組派出代表與其他小組分享。每位代表不只要說出他們的選擇,也必須說明選擇背後的「原因」。此時,不同的小組將開始提出問題,並彼此妥協。
工作坊的尾聲,組織也許就可以收束出幾個問題:大家希望社區有多少入口?想要前院還是後院? 想要大玄關還是大臥室?市集和教堂要設在哪個方向?
手冊也提醒,如果參與者沒有達成共識也沒關係。工作坊的目的並不是讓每個人都同意,而是盡可能了解多元的想法。實際上,當天最好不要達成任何協議或做出承諾,以防參加者不敢發表自己的想法。
將工作坊的居民意見,充分回饋給專業設計師
組織必須在工作坊結束後的 2 天內,將重要的意見精煉成幾個可行的要點。例如:大多數人希望有更大的綠地、住戶希望主臥室更大、哪些地方會擔心容易淹水等。
接著,將這些可行要點提供給設計師或建築師。新故事提醒:「與其直接告訴建築師或設計師要怎麼改動社區,不如將居民的回饋如實呈現給他們。」因為設計師或建築師更專業,面對住戶的需求或問題,可能想出更好的解法。
在設計師提出最終版本前,可能經過好幾輪討論與修改。提出最新版本後也應儘早通知其他合作單位,例如地方政府、承包商等,才能納入他們的意見。
一旦各方都同意,就可以開始蓋社區了!但社區完工、住戶入住後,仍必須持續回訪、進行調查。畢竟雖然經過充分討論,有時還是會出現問題。
例如,新故事在完成海地的拉波特列社區(Labodrie)後就發現,建築物的位置導致社區出現大量病媒蚊。新故事提醒,沒有完美的房屋,更重要的是想辦法解決實際入住後出現的問題。
單打獨鬥不可能扛得了問題,樂於合作才是解方
新故事認為,參與式設計不僅是成功建造社區的重要步驟,更代表對住戶的尊重。此外,經過參與式設計工作坊,社區居民更容易發展出向心力與凝聚力,例如薩爾瓦多的阿瓦擦班社區(Ahuachapán)就有居民在工作坊後,開始輪流帶孩子上學,好讓家長可以放心去上班。
而綜觀整個 LPD 手冊,也可以看見新故事的組織文化。他們之所以願意做大膽、創新的嘗試,或許是因為他們不吝與其他組織合作。
從選定土地、開放式工作坊的流程即可發現,他們不擔心找出問題,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無法負責所有的問題,因此傾向於找更適合、更專業的對象合作,包括創新的科技公司、深耕當地的團體、政府、當地的設計師、建築師,還有他們服務的對象。
正是因為樂於合作,才讓他們得以跨越國界,以創新而正確的方式,為需要的人,做對的事。
延伸閱讀:
1. 把「媒合」做到好也是種創新:LITTLE ONES 一舉解決空屋危機與單親媽媽困境/「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2. 讓弱勢得以安居,將解決大半生活困境、降低社會扶助成本
資料來源:
1. LEAN PARTICIPATORY DESIGN Field Guide(New Story)
2. New Story
3. New Story 2019 Annual Report
4. We Ask Before We Help With Housing for Homeless(New Story Blog)
5. 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Even if They’re Not Paying(New Story Medium)
6. 2018 Annual Letter(New Story 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