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吳學儒/從「手榴彈事件」出發:漢人社工如何在原民部落學習、進退、培養文化敏銳度?

張雅晴/走進國際性別現場:從紐約 NGO CSW 論壇,看不同國界的性別平權挑戰

東亞與歐洲照顧年會:打造社區照顧生活圈、正視長照成本上升與人力不足、保障移工

6個提問認識「微笑憂鬱症」:和憂鬱症有什麼不同?看起來很快樂,但內心很憂鬱?/《微笑憂鬱》

「以兒少為中心」的兒童節目如何製作?孩子的各種樣貌與悲喜,都值得被看見!

2024 年,英格蘭無家者人數創下歷史新高。英國《大誌》(Big Issue)分析政府資料指出,全國共超過 32.7 萬戶家庭向地方議會尋求協助,較前年(2023)增長了 5%。同時,現有逾 12.7 萬戶被安置在臨時住所內,居住在其中的兒童人數更多達 16.5 萬人,同樣突破以往紀錄。
對這些家庭,特別是許多孩子來說,「家」不再是穩定與安全的保障,而是一間間狹窄、侷促、難以久留的房間。
臨時住所原是作為短期過渡空間,協助失去住處的家庭,在等待其他穩定居住空間前的暫時棲身地。但近年來,這種制度在英格蘭逐漸失去「短期」功能,變成一種長期、甚至半永久的安置機制。
據政府統計,英格蘭有近 1.7 萬戶家庭在臨時住所中居住超過 5 年。以第二大城伯明罕為例,2013 年時住在臨時住所 1-5 年的家庭僅有 209 戶,10 年後卻暴增至 2538 戶;而住了 5 年以上的家庭,更從僅僅 4 戶攀升至 533 戶。
英國《衛報》報導,家庭被長期困在臨時住所的主因,在於社會住宅長期短缺、政府曾大幅縮減「可負擔住宅」(affordable housing)1可負擔住宅(affordable housing)
是指租金或售價低於市價,提供給無力負擔市場租屋或購屋者的住宅類型。常見形式包括低於市價的出租住宅、社會住宅,以及打折出售的購屋方案等。這類住宅由地方政府負責規畫,興建則由地方政府、住宅協會與私人開發商共同參與。
英格蘭政府預計在 2021 年至 2026 年間,在全國興建多達 18 萬戶的可負擔住宅。(參考來源:英國政府官方網站)的建設預算等。同時,私人租屋市場租金不斷上升,低收入家庭即使有住房補貼也難以負擔,種種原因讓租屋選項越來越少。
因此,地方議會往往只能將家庭安置到旅館、B&B(民宿)、公寓,或學生宿舍改建的臨時空間。這些空間原先並非針對長期居住所設計,部分甚至沒有廚房或獨立衛浴,卻因地方資源有限而成為常態的安置選項。
由於資源吃緊,也有地方開始將這些家庭「轉送」至其他城市的空置住宅區,以減輕當地安置壓力。《衛報》訪問了一名住在伯明罕臨時住所的母親,因拒絕遷往英格蘭東北部的私人租屋,面臨被迫驅逐現址的風險。對許多家庭來說,這幾乎代表要遠離原先的親友網絡、工作地點與孩子就讀的學校,未必是最合適的決定。
即使暫時得以繼續居住,這些家庭也可能因拒絕遷去指定地點,進而在社會住宅候補名單上被移至末位。這些選擇有限、被迫接受安排的現實,讓許多家庭在制度中被邊緣化,陷入既不穩定、也無法擺脫的困境。
在臨時住所中長大的兒童,常是制度下最容易被忽略的群體。英國社福團體「共享健康基金會」(Shared Health Foundation)參與的一份報告指出,自 2019 年 4 月至 2024 年 3 月,英格蘭至少有 74 名兒童的死亡被認為與臨時住所的環境有關。其中,更有 58 人未滿 1 歲。
報告指出,臨時住所對兒童造成的潛在傷害,往往來自生活環境的不安全與不適宜。包括居住空間過度擁擠、環境維護不良導致潮溼與霉菌滋生,以及缺乏適合嬰幼兒的安全睡眠設備,例如嬰兒床或睡籃,當孩子只能睡在不夠安全的地方,就容易增加受傷或窒息的風險。
據《衛報》報導,曾住過臨時住所的人表示,許多房間與公寓環境骯髒、害蟲也多。更有些住戶反映鼠患嚴重,以及公共區域有安全疑慮。
此外,有些孩子因居住空間狹小、沒有戶外遊戲空間,日常活動與感官刺激嚴重受限。或是因環境擁擠,信箱與洗衣設施只能設在戶外,對無法讓孩子獨自留在室內的單親母親來說,因此連處理基本生活瑣事都困難重重。且住所常缺乏無障礙環境,對身心障礙家庭也是一大挑戰。
英國推動居住正義的慈善組織「庇護所」(Shelter)預測,到了 2029 年,居住在臨時住所的家庭數將可能暴增 44%,達到 18.2 萬戶;受困其中的兒童人數更會攀升至 20.6 萬人,增幅達 26%。
「庇護所」政策與倡議主任麥克雷(Mairi MacRae)表示:「讓成千上萬名兒童在狹窄、不穩定的臨時住所中長大,是國家的恥辱——與手足共睡一張床、膝上托著餐盤吃飯,以及不斷在各地搬遷,生活沒有穩定可言。任何孩子都不該面對這種處境,如果政府不立即採取行動,無家可歸的家庭數量勢必將急遽增加。」
2024 年,英格蘭各地議會在臨時住所上的總支出已超過 21 億英鎊(約新臺幣 850 億元),較前一年增加近 1/3。其中,光是倫敦各區,每天就花費約 400 萬英鎊(約新臺幣 1.6 億元)在緊急安置措施,占其整體住房預算的 3/4。
然而,《衛報》調查指出,英格蘭多數地方議會為取得更多臨時住所空間,向私人業者支付的費用平均已比市場租金高出 60%;約半數議會甚至付了足足 2 倍市價的租金。這類缺乏監管的市場機制已演變成一種高利潤產業,不少家庭卻被迫長期居住在危險、不健康與不衛生的環境中。
長期推動住房改革的「全國住宅聯盟」(National Housing Federation)執行長韓德森(Kate Henderson)批評,政府正將納稅人的鉅額資金投入在昂貴、卻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應急措施上。如今英國每年的住房支出,已比 2010 年增加了高達 130 億英鎊(約新臺幣 5200 億元)。
英國副首相兼住房大臣芮納(Angela Rayner)則承諾,政府將推動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可負擔住宅建設計畫。但房地產界普遍認為,若 6 月政府的財政審查未大幅增加資金,承諾恐難以落實。
無家可歸與民主事務部長阿里(Rushanara Ali)表示,要扭轉過去數年的失敗並不容易,但工黨政府預計將投入 10 億英鎊於無家者服務,協助地方政府更有效支持受困家庭。政策也會著眼於預防,全面處理無家問題的各種形式與根本成因,並擴增更多社宅與可負擔住宅。
實際上,英國政府正推動《租客權利法案》(Renters’ Rights Bill),提出多項改革措施,包括禁止房東無故要求租客搬離、租金競標、一次收取多期租金、租屋歧視,以及限制租金調漲頻率、建立房東資料庫等。該法案目前在上議院進行審查,預計最快在今年夏季正式頒布,屆時將影響全國 1100 萬名租屋者的權利。
無家問題不再僅是街頭帳篷的景象,更是進入到家庭、孩子與整個社會支持系統的危機。麥克雷強調:「6 月的財政審查是政府採取行動的關鍵時刻,若政府真心想終結無家問題,就必須承諾連續 10 年、每年都新建 9 萬戶社會住宅,確保每個家庭都能擁有真正可負擔且穩定的家。」
延伸無家&生活:
1. 當臨時居所成為永久惡夢:貨櫃、夾層、船板、陽臺、半地下屋裡的無家人生
2. 【城市共生2】萬華居民與遊民相爭,民團訪查:無家者才是最希望公園乾淨又安全的人
3. 從無家者、車床族、背包客到社區居民,我們都在這裡相遇/專訪香香澡堂
4. ④【無家十年 2021-】官僚中的老弱人球,與夾縫中的照顧網
5. 北臺灣首間女性無家者自立居所,芒草心攜手企業協助修復身心、整理人生
參考資料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