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截圖 2025 02 07 上午4.44.50](https://rightplus-org.sfo3.digitaloceanspaces.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scimgkZZgSM.webp)
汪育儒、張哲誠/從障礙經驗看《反歧視法》(下):展開平權的討論,才是立法原意
![](https://rightplus-org.sfo3.digitaloceanspaces.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scimgLqf958.webp)
汪育儒、張哲誠/從障礙經驗看《反歧視法》(上):何謂仇恨言論?如何定義歧視?
![](https://rightplus-org.sfo3.digitaloceanspaces.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scimg5HrUFx.webp)
「改善交通,能改善一整個家庭」裕隆愛的里程數公益平臺,接上助人工作最後一里路
![](https://rightplus-org.sfo3.digitaloceanspaces.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scimgHLYdjf.webp)
我的自閉症生活密技:當朋友理解我克服障礙的方法,我們變得更加親近了/《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
![](https://rightplus-org.sfo3.digitaloceanspaces.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scimgiekGKI.webp)
什麼是自閉症?我們由下而上理解世界、擁有特殊興趣、誤解與嘲笑讓我們隱藏自己/《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
![](https://rightplus-org.sfo3.digitaloceanspaces.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scimgBkgesJ.webp)
臺北市「私立培諾米達信義幼兒園」園長兒子、教保員毛畯珅,於 2022 至 2023 年間涉嫌性侵 6 名幼童,二審判刑 28 年 8 個月,案件曝光後引發社會譁然。此外,檢警還查出毛畯珅涉侵犯 39 名幼童,並去公園、餐廳等公共場所大量偷拍未成年性影像,現於臺北地方法院審理中。
實際上,早在 2022 年 7 月,已有受害學童的家長報案,當時臺北市教育局向園方調閱監視器,卻因為沒有查獲證據而結案,毛畯珅也繼續任職,期間變本加厲持續犯行。直到 2023 年 7 月,警方再度接獲報案,毛畯珅才被羈押而離職。
監委葉大華、田秋堇、紀惠容近期發布調查報告,指出北市府在首次接獲通報後,未依法落實調查與追蹤,導致案件漏接,後續發生更多嚴重案件,因此監察院通過糾正北市府。以下摘要 6 大弊端。
2022 年 7 月,臺北市教育局接獲通報後,僅由局內的約聘人員向園方調閱監視器影像自行觀看,認為查無證據,就請園方持續追蹤狀況後結案,也沒有依規定組成調查小組、入園訪談教保員與學童加強稽查,錯失第一時間啟動調查與擴大清查的關鍵時機。
此外,負責承辦重大案件的約聘人員,既無幼教專業背景,也未受過性平調查的教育訓練,甚至對相關處理機制毫無認識。根據「教育部強化幼兒園發生性別事件通報調查處理機制」規定,在司法調查期間,應要求園方對毛畯珅暫時停職或調整職務、離開校園現場靜候調查,當時卻不見落實。
報告顯示,這類重大校安通報案件,僅讓缺乏專業與敏感度的約聘人員獨自處理,再加上各級主管監督不力、未建立單一窗口統籌幼兒園性平事件等原因,導致調查流程出現多個斷點,反而讓加害人持續留任園內。
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家防中心)在首次接獲通報後,未立刻將嫌疑人毛畯珅的相關資訊即時通知教育局,而是延誤近 1 個月後,才將「知會單」發送給教育局。對此,衛福部回應表示,家防中心通報時間過晚,應予改善。
此外,家防中心認定此案涉及「妨害性自主」,教育局卻誤以為案件已納入教育部的校安系統,在衛福部的資訊平臺上勾選「已列管」。然而,幼兒園性侵案不適用《性別平等教育法》,這代表該系統不會記錄該筆資料,導致案件實質上並沒有被列管和追蹤。
監委也指出,家防中心在確定案件涉及性犯罪後,未積極與教育局合作,清查其他可能受害的學童、在園內推動性侵害防治教育。而社會局作為家防中心的上級機關,也未主動聯繫該中心和教育局,追蹤案件後續處理情形,顯然監督不周。
監委強調,臺北市政府未能有效協調家防中心、社會局與教育局等單位,導致案件處理與追蹤機制失靈,造成 2022 年 7 月的案件未被列管追蹤,有嚴重疏失。
2023 年 7 月,警方再次接獲其他被害女童家長報案,這次毛畯珅被羈押並離職。但事後調查發現,早在 2022 年 12 月,園內已有 4 名教保員察覺異狀並向園長報告,但園長是毛畯珅的親屬,選擇隱匿案件,直到毛畯珅被警方羈押後,才通報給北市教育局。
事後,北市教育局對毛畯珅祭出最重罰則,裁處 60 萬元罰鍰,且終身禁止擔任教保人員。此外,園長也因知情不報被裁處罰鍰、廢止幼兒園設立許可,依法規定他不得再擔任教保服務機構的負責人。
實際上,根據《兒少權法》與《幼照法》,幼兒園的負責人和教保人員,若知悉性侵案件,都有義務立刻通報主管機關。但教育部訂定的另一份通報辦法卻提到,在「加害者不是負責人」的情況下,教保員必須向幼兒園的負責人報告,由負責人往上通報,卻可能讓教保員誤以為「只要」向負責人通報即可,並未做進一步的通報。
因此,教育局後來也將 4 名教保員移交社會局,並依違法兒少權法,對每人處以 6 萬元罰鍰。教育局也承認現行通報機制有問題,正在研議修法。
監委建議,未來可在通報表中單新增欄位,著名行為人與負責人的親屬關係,方便主管機關即時掌握資訊,防止案件遭隱匿。此外,針對 2022 年 7 月的另一起案件是否有類似狀況,監委也呼籲應重啟調查。
報告指出,2022 年與 2023 年的北市幼兒園性侵案,教育局都交由不具兒少保護專業、不熟悉性平案件調查程序的約聘人員處理,導致調查結果不到位。
經監委調查發現,目前臺北市有 700 多所公私立幼兒園,但教育部負責稽查的「學前教育科」人力嚴重短缺,很難針對陳情與檢舉較多的園所加強監督。副局長鄧進權和陳素慧也坦言,科內業務量龐大、人力不足且流動率高,全局約聘人員占比達 1/7,導致處理性平案的專業知識與經驗很難累積,可能影響案件處理的狀況。
監委認為,教育局未能妥善配置調查與稽查人力,也沒有評估兒少保護案件的工作負荷,明顯不當,應檢討改善。教育部也應落實中央主管機關的監督責任,確保各縣市教育局適當配置調查人力、研議解決人力短缺問題、強化兒少保護機制。
在本案中,2022 年第一起通報幼兒園性侵事件,因檢察官無法找到具體事證,最終以不起訴偵結。事後監委調查發現,當時負責早期鑑定的檢察官,過度聚焦在學齡前兒童的證詞細節不一致,加上認為當事人「未顯露恐懼或焦慮的情緒」,不符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全盤否定當事人的證詞。
然而,性侵害犯罪具有高度隱密性,通常僅有加害人與被害人在場,事後蒐證極為困難,尤其學齡前幼童作為證人更為脆弱。
報告引述最高法院的實務見解,指出不能僅因幼童對案發細節的敘述有所出入,就完全否定證詞的可信度。此外,當幼童遭人觸摸私密部位時,可能因當時心智發展尚未成熟、對性侵害缺乏認知,甚至因為家庭支持度高等原因,未必會出現明顯的創傷反應。
監委指出,該檢察官未將這些因素納入考量,也沒有進一步請鑑定醫師協助釐清疑點,或詢問負責本案的社工意見,調查程序難以稱得上周全。
監委呼籲,法務部應督促臺北地檢署重新審查該案,研議是否有新事實或新證據,足以再次提起告訴,並檢討怎麼強化對幼童政策的保護機制,強化檢察官調查兒童性侵案時的專業訓練。教育部也應與衛福部、法務部合作,建立跨部門整合團隊,確保在完整收集必要證詞的過程中,能減少幼童被迫重複陳述,保障兒童權利。
現行兒少權法規定,媒體報導兒少遭受不當對待事件時,不得揭露受害兒少的姓名或其他可辨識身分的資訊。不過,法規裡並未規定禁止公開「案件本身」或「加害人資訊」,若涉及重大公共利益,行政機關仍可透過「審議機制」,決定是否公開。
然而,多數媒體為避免觸法,報導十分謹慎,導致 2023 年 7 月後,仍有許多家長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將孩子送往幼兒園,引發社會輿論質疑「兒少權法是否變相保護加害人?」
並且,2023 年 9 月,臺北市教育局對毛畯珅裁罰時,已公布姓名及幼兒園名稱,但 2024 年 3 月發布行政調查結果的新聞稿時,卻仍未揭露資訊,讓外界質疑公開標準不一致。
監委指出,北市府既然依法限制資訊揭露,就要確實落實兒少權法的審議機制,如果經審議認定符合公共利益,就要公開資訊。但本案中,政府未充分落實該原則,反而導致網路肉搜與公審效應,應檢討改進。
對此,去年 8 月衛福部也發布了《媒體報導兒少及性暴力事件指引》,強調在特定條件下,為防止兒少及性暴力事件遭隱匿,仍可適度報導與揭露,兼顧社會影響與兒少權益。
延伸性暴力&兒少權益:
1. 「不知道那是性侵,只知道沒有自願」4成性暴力受害者獨自隱忍、從未求助
2. 「我的時間停在事發當時的 18 歲。」性暴力創傷復元,可能嗎?
3. 她/他們為什麼不求助?遭遇性暴力時,1 萬個無法求助的理由
4. 一起防範兒童性侵害(上):認識兒童性侵的 3 大犯罪類型,為孩子辨識危機
5. 一起防範兒童性侵害(下):了解犯罪形態的複雜性,擬定策略遏止侵害行為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