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共生2】萬華居民與遊民相爭,民團訪查:無家者才是最希望公園乾淨又安全的人
臺北市萬華區的艋舺公園落成於 2005 年,明年(2025)即將迎來大型改建。公園毗鄰歷史悠久的艋舺龍山寺,平時有一半以上是在地的長輩居民,在這裡休息、聊天、領愛心便當、找工作、排解寂寞,另外有大約 70 個左右的無家者晚上會鋪上睡袋、希望求得一夜好眠。
這次改建,不只是建築的修繕和更新,也把許多萬華人關注的無家者議題拉上檯面。其中不乏有要求「全面驅離遊民」的聲音,有人則認為露宿街頭值得同情和幫助,也有各種疑問,包括「遊民為什麼不努力」、「街友都會製造髒亂」、「把人從萬華趕走就沒事」等想法。
繁華城市的信仰中心,艋舺公園的包容歷史
多年來,艋舺公園都是臺北無家者主要聚集地之一。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巫彥德認為,萬華是臺北市開發最早的地區,龍山寺作為居民的信仰中心,信眾香客頻繁來訪,也帶來許多食物供品,加上寺廟常會舉辦慈善活動,讓廟前逐漸成為貧窮者群聚或乞討的場所。
臺北市社會局社工科長邱慶雄則憶述,在今日的艋舺公園落成前,原先是攤販聚集的龍山商場,以前西三水街市場附近睡了將近 500 個無家者,後來市場改建、攤販搬到地下、廣場蓋起迴廊和遮蔽物,許多無家者便開始移居艋舺公園過夜。
如今,臺北市社會局每年協助 200 多名無家者「脫離街頭」,但隔了一年,又會新增 200 人。邱慶雄說,除非法律明文禁止艋舺公園夜宿,或有其他對策,否則會一直住進新的無家者。
實際上,臺北市有高達近 7 成的街友都來自外縣市,其中以新北居多,也有人來自基隆和花蓮。邱慶雄說,街友並不是今天突然沒房子住就馬上跑到臺北市,通常都會先在當地流浪一陣子,發現生活過不下去,才輾轉來到臺北。
為何選擇臺北?一方面是臺北街友資源最多、也較能找到工作機會,一方面邱慶雄也提到,新北的街友服務中心設在遙遠的林口和萬里等地,送人回新北依舊難以取得協助。建議中央補助新北或其他縣市政府,將服務站設在交通便利的位置、增加街友安置的量能。
「在臺灣,無家者不是法定的弱勢身分,也缺乏給這些人的服務資源。」巫彥德認為,臺北市成立遊民專責小組,已算是投入無家者服務最多資源的單位,但很多時候其他縣市的處理方式,卻是把人送去另一個「或許可以活下去」的地方(城市)。
「艋舺公園作為一個無家者印象最強烈的地方,很容易變成這個選項。」他說:「為了生存,旁人會勸他們來臺北、給一筆錢叫他去、或直接開車載過去,甚至聽過從離島坐飛機來的人⋯⋯」
2013 年,邱慶雄接任萬華社福中心主任,當時廟前廣場睡了 200 人,不分晝夜都有人躺著,環境髒亂也是事實,後來在里民陳情下,社福中心特別成立「艋舺公園專案」,陸續推動幾項輔導措施。
例如,每天早上 7 點到晚上 9 點會協助集中管理無家者的行李,且這段期間公園都不可躺臥。也和公園處合作加強環境清潔、以強力水柱清洗有尿騷味的座位,並找體力較好的無家者打掃公園,要求垃圾桶裝滿就要丟,或對便溺的人開單制止;同時,勸導慈善團體不要在公園內發便當、改拿去社福中心等。
邱慶雄表示:「經過 4 個月整頓,公園環境已經比過去改善很多了。」巫彥德也曾提到,不少經歷過艋舺公園落成的年長居民,其實都認同以前到現在的轉變。
邱慶雄說:「有人會罵說社會局沒人性,為什麼不讓街友睡,更多人會罵我們為何不積極管理。我是萬華人,也希望看到萬華和艋舺公園好,這幾年都有慢慢變得比較乾淨,但處理『人』的事,沒辦法立刻看到成效,希望大家給我們多一點時間。」
善意演變成髒亂,但未必都來自街友
另一方面,北市公園處 6 月舉辦說明會時,仍能聽見不少萬華居民的真實心聲。最多人無奈不滿的,依然是整潔跟秩序問題。一位參加說明會的楊先生便說:「遊民真的很可憐,但富民里的居民更可憐。我的夢想是未來能帶孩子來艋舺公園悠閒散步、聊天、喝咖啡,但環境還是太髒亂了。」
有居民則表示,街友都會亂丟吃不完的便當和垃圾,即使蓋新廁所還是會隨地便溺。還有人提到,當街友很輕鬆,去公園躺著既能躲雨也可省冷氣費,但這就是霸占公共空間。
各種指責,是無家者身上的汙名還是現實?臺北市萬華街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洪文和認為:「如果有人造成我的困擾,我就會排斥他,這是人之常情。艋舺這邊問題的確比較多,但有些是對街友的不理解。」
洪文和指出,公園裡不能發福利物資,很多人就改去三水街市場等地發放,有民眾會去搶,甚至發生摩擦和衝突,但其中很多根本不是街友,甚至有人是從三重、板橋搭捷運來拿物資的人。
再加上,發便當的人太多,單單只算臺北市社會局代為轉發的餐食,包括便當、饅頭、素食等,一年就超過十萬份;若再加上慈善團體或其他發餐單位,數量相當可觀。各方善意甚至演變成一門生意,有人會每天專門排隊領便當,再變賣給其他地方的人,例如廣州街遊藝場忙著打電動的人。
「葷的 50 元、素的 30 元⋯⋯有得吃、有得賣又有得賺,就衍生搶奪資源的秩序問題。」有次,洪文和對送便當到艋舺公園的人說,拜託先看一下公園的人到底吃了多少再發,大部分都被扔掉了,對方卻回他「等等會跟他們說一定要吃完」,讓他覺得發餐的人根本不負責任。
洪文和認為,艋舺公園的問題不光是無家者,白天也會有一般居民長輩恣意半躺、大小聲、喝酒抽菸、衛生習慣欠佳,甚至情緒激動惹事生非,只是街友比較容易被放大檢視。
對他來說,建立好環境衛生跟秩序,才有機會改善公園現況。至於,無家者不管是夜宿公園,或是跑到他的店門口睡覺,只要有公德心、不脫序不髒亂,他自己覺得並沒有大礙,也會盡量勸說鄰居讓人安穩睡一晚。
「以前聽別人說,為何不把街友都載去陽明山,我問他那幹麻不載去太平洋?講這種話不負責任,應該更務實以對。他們不是故意沒有家,只是想找個地方討生活而已。」洪文和感慨。
「無家者是最希望公園乾淨、明亮、安全的人」
關於無家者身上的標籤和迷思,衛生習慣問題是其中之一。攸惜關懷協會社工李佳庭觀察,部分無家者因為身體病弱、行動不便加上尿急,很容易失禁或往草叢便溺。少數人因為誤食衛生不佳的食物腹瀉,拒絕就醫,但大部分無家者都會打掃自己睡覺的地方,保持乾淨。
無家盟社工張羽儀說:「無家者跟居民的希望是相同的。沒有人喜歡睡在尿裡面,他們是最希望公園乾淨的人,休息時也想要睡在一個舒服的地方。」洪文和也提到,身上味道惡劣的無家者,反而會被其他無家者排斥,沒有人想睡在他旁邊。而即使是夏天,也還是有無家者可以保持乾爽和整潔。
此次改建中,也討論到擴增廁所,不少居民表示反對,指出無法確實解決髒亂,反而浪費空間。但芒草心慈善協會、人生百味等團體發起的「艋舺公園使用者需求調查」(註)中,許多無家者都提到廁所數量不足、距離太遠等困難。
註:艋舺公園使用者需求調查
調查期間為 6/13-6/21 的下午時段(13:00-17:00)與晚間時段(20:00-22:00)。調查對象為下午時段的「日間使用者」、晚間時段的「夜間露宿者及使用者」,以及艋舺公園周邊店家。
調查共計完成 168 份問卷,包含 74 份一般民眾、33 份周邊店家,以及 94 份無家者(皆為夜間露宿者,除了少部分白天在公園活動、晚上夜宿臺北車站等地的無家者,其餘 70 份皆為夜宿艋舺公園者)。
李佳庭和張羽儀都說,艋舺公園是每天幾萬人流動的地點,廁所卻僅有一處,但附近一直到深夜都有旅客徘徊,其他如地下商圈的廁所,最晚才開到凌晨 12 點左右。擴建廁所不只是為了無家者就近使用,也是回應在地的觀光需求。
邱慶雄也指出,萬華飲酒老街位於艋舺公園旁,他看過很多次酒客深夜在富民里巷道或公園裡隨意便溺,卻常被誤會是無家者所為,「附近很多私娼寮,環境特殊、龍蛇混雜,其實街友都知道不要去,只敢睡在公園或廣州街 85 度 C 附近。」
這代表,夜宿公園也是一種無家者自我保護的手段,因為公園明亮,求救時還可以找保全跟駐衛警,特別是近年來女性無家者人數逐漸增加,更需要安全的空間。張羽儀回想,過去曾有議員想設置探照燈,以強光驅離無家者,認為他們睡不好就會主動離開,但並非如此。
「無家者需要睡在亮的地方。他們正因為太過弱勢,只要睡在暗處,就容易遭受暴力,甚至僅有的物資或行李也會被人毫無道理的搶走。」張羽儀說,她問過許多無家者,都慶幸有駐衛警在,至少當附近酒客或他人故意挑釁滋事時,不必獨自面對。
後記:無家者對艋舺公園改建案的想法(來自街訪志工們的筆記摘錄)
「施工會讓睡的地方變得擁擠,社會局要疏導,不然(我們)睡外面店家也會怕。」
「我們本來就很弱勢,還要被到處驅趕,感到很不安。」
「擔心會影響生活,以及生活物資的取得,需要人生避難所。」
「公園的人太複雜,拆掉也好,但無家者會往外移到周邊騎樓。」
「艋舺公園的遊民居住太過集中,應該分散居住。」
一個超討厭遊民的無家者(?):「艋舺公園不該睡遊民,因為艋舺公園太密集了。臺北市有那麼多公園,遊民為什麼不去其他地方睡。」
來艋舺公園 6 個月的鄭大哥:「『家』沒有了屋頂,就是『豕』。艋舺公園拆除屋頂,豬仔會到處跑。」
睡在大理街騎樓的王大哥:「改建後的公園,如果能有洗澡的地方就好了,個人清潔的維持很重要。」
平時做工完來公園下棋、簽注六合彩、晚上睡網咖的大哥:「公園裡每天有很多駐衛警,他們看見誰抽菸,看誰不爽就罰誰。」
有流浪經驗、目前有地方睡的貧困者:「公園整修時沒地方睡也沒關係,到時候再想辦法或去別的地方睡就好了。」
看更多專題報導:【城市共生】艋舺公園改建倒數 & 包容城市
延伸認識無家者&城市裡的人:
1. 【無家十年】人球、傷病、露宿,與夾縫中的照顧網
2. 打造為所有人開放的包容城市:當社福制度失靈,我們如何容納多元與差異?
3. 採訪後記:從回收場消失後,看包容城市的再生/【後臺人生 EP45】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