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週報|8/17-8/30】政見發表會加入合理調整、總統府健康委員會女性比例只有 13%、保母虐童案社工被起訴
1. 身心障礙|政見發表會需先跟障礙者候選人討論、納入合理調整
重度腦性麻痺障礙者賴宗育曾參與 2024 年的第 11 屆的立委選舉,參與政見發表會前,他因為口語表達不方便,希望能將原訂 15 分鐘的發表時間延長(賴宗育希望用 2 倍的時間表達,加上口譯人員 1 倍的翻譯時間),但遭臺北市選委會拒絕。選舉過後,賴宗育持續倡議,在今年取得 2 項重要成果:
1. 政見發表會法規明文納入「合理調整」:攸關政見發表會的法規《公職人員選舉公辦政見發表會實施辦法》在 8/21 正式修法。新法規定,若身心障礙候選人有實際需要,選委會應該在公辦政見發表會提供「合理調整措施」。
2. 中選會頒布「政見發表會合理調整參考指引」:中選會在今年 6/25 頒布指引,建議各縣市選委會如何提供合理調整。
指引甚至明文寫道:「主辦選舉委員會應召開會議,邀請身心障礙候選人與會,瞭解身心障礙候選人合理調整措施需求。」避免選委會只邀請專家團體、忽略障礙者本人的意見。指引後也附上「合理調整申請書」,其中「手語翻譯」、「同步聽打」、「延長時間」等都被列為選項。
2. 性別|總統府設「健康推動委員會」,委員加顧問女性占比只有 13%
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宣布設置 3 大委員會,其中「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的目標包括「銜接醫療與長照」、「安寧療護」等。總統府日前公布委員名單,成員包括 20 名委員和 9 名顧問 ,但 20 名委員中女性只有 4 人;顧問則全部是男性。
8/24,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婦女新知基金會與 76 個團體共同連署、發布聲明批評委員會女性比例過低。
聲明指出,醫療實踐經常以男性為標準病人,相關研究與人體試驗女性受試者不足,導致女性難以獲得適當的醫療照顧。台灣女人連線的資料顯示,早期,疾病病徵、治療或藥物的實驗受試者大多是男性。
此外,聲明也提到,女性健康常常被簡化為生育健康(只有「能不能健康的生小孩」會成為主流醫學的焦點)。另外,健康照顧的責任也經常不成比例地落在女性身上,因此與健康照顧相關政策會對女性造成更大的影響。
聲明批評,這次的「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不僅女性成員比例不及格,也幾乎找不到女性健康專長、公共衛生、社會照顧、健康與性別議題的專家,少數的女性健康專家是婦產科醫學會代表。
此外,為推動性別平等,行政院自 2004 年起就開始鼓勵各部會的委員會、國營企業董監事,任一性別不能少於 1/3。聲明表示,總統府的委員會雖然不受行政院管轄,但從行政院的政策可見,性別比例平衡有助於保障女性公共參與,也是臺灣重要的政策。
婦女團體呼籲,「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應有充分的女性委員的比例,並且應有相關專業且具性別敏感度的學者專家。
3. 兒少|保母虐童案社工被起訴,檢察官:社工3次修改訪視紀錄
一名設籍新北市、1 歲多的男童因家中無力撫養,由新北市社會局交由兒福聯盟(兒盟)協助收出養。由於找收養家庭需要一段時間,去年 9 月,兒盟先將男童安排到合作的臺北市劉姓保母家中、24 小時托育。
去年 12 月,臺北市社會局獲報男童疑似遭劉姓保母與其妹妹虐待致死。今年 3 月,這起虐童案在社群媒體上被爆出、成為輿論焦點;4 月,臺北地檢署起訴劉姓保母姊妹;8/27,兒福聯盟主責此案的陳姓社工也被起訴。
檢察官指出,《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等多項規定都要求,社工在執行業務時,如果發現兒少沒有受到適當照顧,須在 24 小時向主管機關通報。
檢察官認為,社工在去年 9/25、10/23 訪視時,發現男童額頭瘀青、小腿瘀青、禿髮等,卻片面聽信劉姓保母說詞,沒有警覺男童遭受虐待。11/19,社工得知男童一個晚上掉了 3 顆牙後,隔天進行第 3 次訪視,當時社工發現男童狀況不佳,卻還是聽信劉姓保母說詞,將大量掉牙的狀況歸咎於男童的磨牙習慣。3 次訪視都沒有及時通報、增加訪視頻率。
此外,檢察官指出,12月,男童被送往醫院急救時,社工向醫護人員謊稱男童的主要照顧者是外婆,也對男童外婆聲稱,護理師告知男童死因可能是溢奶。檢察官也發現陳姓社工在案發後沒有提交完整訪視紀錄,並在去年案發後的 12/31 至今年 4/18 間,3次刪除、增補及修改訪視紀錄。
臺北地檢署因此以過失致死、3 次行使業務登載不實文書(屬於「偽造文書」)等罪,請法院從重量刑。
4. 勞權|社工工會批北檢引述錯誤指引、誤解「主要照顧者」定義
去年 12 月,一名由新北市社會局轉介兒福聯盟(兒盟)、協助媒合收出養的 1 歲多男童,在等待出養期間遭劉姓保母姊妹虐待致死。今年 8/27,兒盟主責此案的社工被檢察官以過失致死、偽造文書等罪名起訴,檢察官認為社工多次修改訪視紀錄、企圖掩蓋犯行而毫無悔意,要求從重量刑。
臺北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以下簡稱工會)發布聲明表示,從起訴書可以發現,司法界對於社福體系的運作不甚了解。
如起訴書第 3 頁,檢察官引用「衛福部居家托育服務中心訪視輔導工作指引」,指責社工沒有依照指引。但工會指出,這份指引是針對「居家托育訪視」(保母訪視員)制定的,不是針對「社工訪視」制定的。
註:「居家托育訪視」是什麼?
「居家托育訪視」與「居家托育中心」有關。臺灣在 2000 年後開始發展「社區保母系統」,2016 年正式更名為「居家托育中心」。這些中心由各縣市社會局管理。如今所有合格的保母,都必須在居托中心登記才能執業。
居托中心也需負責初步的資格審核,以及保母登記後的訪視。目前,無論保母當下有沒有收托小孩,無論保母照顧的孩子是在等待收出養還是由一般家長托育,中心依法每年都需要訪視保母家 2-4 次,這就是「居家托育訪視」。
又例如起訴書第 6 頁,當男童被送醫,護理師詢問主要照顧者是誰時,檢察官認為社工「謊稱」主要照顧者是外婆。然而,工會指出,在社會工作的語境中,家屬內的決策者本來就會稱為「主要照顧者」,保母或寄養家庭則被稱為「替代照顧者」。
此外,起訴書第 7 頁指出,「修改訪視紀錄」是為了掩蓋犯行,但是社福單位面對重大案件或媒體事件時,為了因應社會各界等向社福單位索要更細緻的資訊,本來就會「紀錄補正」,這是社福單位面對重大事件時的「正常程序」。
工會表示,檢察官可以檢視補正的資料是否有問題,但不應該直接認為社工修改紀錄就是「為了掩蓋犯行」。工會也呼籲大家秉持無罪推定原則,並呼籲司法審定過程中,應邀請有社福實務經驗的人擔任專家證人。
- 相關報導:男童受虐致死案:兒盟持續遭輿論圍剿、威脅恐嚇,同業呼籲檢視照顧權責
- 新聞來源 :針對今日社工遭起訴案本會聲明稿
5. 兒少|兒少安置機構長期虐打院生,民團要求花蓮縣政府負責
8/27,民進黨立委林月琴、沈伯洋、人本教育基金會、台灣全國兒少安置機構聯盟(安置盟)召開記者會,揭露花蓮一間兒少置機構發生多起不當對待兒童的事件,機構至少有 2 名院生 A、Y 曾遭不當對待。
院生 A 從 3 歲起被安置在該機構,長期受保育員與負責人的虐待,包含被熱熔膠棒、藤條、木椅打傷。此外,A 曾被安排住在設施破舊、不安全的院舍超過一年,並被院方孤立。
院生 Y 在今年 4 月因不聽勸而爬到高處,被執行長要求「體驗」4 小時坐輪椅,期間被推去籃球場曬太陽,也不允許上廁所。5 月,Y 被懷疑偷東西,院方用膠帶綁住 Y 的手腳,要他在充滿回收物的資源回收籃中罰站。
安置盟理事長徐瑜和沈伯洋都質疑,該機構的不當對待案件在今年 4 月被前院長揭發、6 月通報,但花蓮縣政府調查進度緩慢,至今裁罰也不明確。
人本基金會訴求,衛福部應督導花蓮縣政府對機構進行全面普查與究責,並請花蓮地檢署主動偵查機構員工的犯罪行為,也請監察院調查花蓮縣政府長期包庇的責任。
- 相關專題報導:【安置機構的照顧人力在哪裡】低薪、勞動強度高,有錢也找不到的生輔員
- 新聞來源 1:【新聞稿】安置機構長期失能、花蓮縣政府就是共犯?!
- 新聞來源 2:兒少安置機構爆虐童 花縣府遭質疑介入太慢、裁罰不明
6. 心理健康|行政院投入 56.3 億,推出「心理健康」6年計畫
行政院 8/29 推出「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2025 年至 2030 年)」,預計 6 年投入 56.3 億元,結合教育部、原民會等 13 個部會共同推動,計畫 6 大策略分別是:
- 推展全方位心理健康促進:推動分齡、分眾的心理健康方案;布建心理衛生資源、多元化服務管道;提升民眾心理健康識能及自殺防治意識。
- 發展連續性精神照護網絡:提升精神醫療服務品質;建立緊急精神醫療機制;強化精神病人關懷及社區支持;推動精神疾病去汙名化。
- 提升多元化成癮治療量能:強化民眾成癮疾病識能;擴大酒癮治療補助;發展網路成癮介入方案;提升成癮治療量能。
- 精進家暴及性侵害加害人治療輔導:發展具科學實證的加害人治療模式;研發加害人危險分級評估工具;精進治療人員專業知能。
- 健全司法精神處遇制度:培植司法精神鑑定人力;布建司法精神醫療資源;賦能精神病監護處分個案,促進社會復歸。
- 強化科技與數位心理健康基礎建設:建立心理健康調查機制;透過數位科技,提升心理健康照護效能;拓展國際合作。
7. 性別|全臺性別友善公廁才 1.4%!政府將投入 2.8 億、5 年內讓性別友善廁所翻倍
行政院性平處去年調查 1.3 萬名多元性別者,發現多元性別者感到不舒服、被歧視的情境,有 17% 發生在公共廁所、更衣室。但環境部統計,全臺 44,732 座公共廁所中,只有 623 座是性別友善廁所,比例僅 1.4%。
為了讓民眾自由、安心地使用廁所,環境部 2025 年起將投入 2.8 億經費,補助各地方政府,希望 2029 年全臺使性別友善公廁增加到 1246 座(目前 623 座的 2 倍)。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長顏旭明說,環境部公廁滿意度調查顯示,2022 年有 63.5% 受訪者願意使用性別友善廁所、2023 年則提高至 69.9 %,代表民眾對於性別友善公廁使用意願顯著提升。
環境部過去曾訂定「友善廁所設置參考指引」,顏旭明說,未來包括車站、機場、市場、活動中心等,無論新建、改建,環境部都鼓勵設置性別友善廁所。針對公部門的空間,環境部將給予經費補助;針對私部門的空間,環境部則將透過評鑑及頒獎鼓勵設置。
8. 弱勢|政府將修法:轉型正義賠償金不影響低收、中低收入資格
臺灣曾歷經白色恐怖與威權統治,1995 年,立法院通過相關法條,行政院才開始對被害者、被害者家屬發放轉型正義賠償金。相關法條經過幾次更改,目前與賠償金相關的主要法條是 2022 年公布的《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條例》(簡稱「權利回復條例」)。
不過行政院發現,許多受害者因為有低收入、中低收入戶資格,他們擔心受領賠償金後,將影響社會福利資格。有的人則本身有債務,擔心領取賠償金後,錢會被銀行扣押等,所以不願意領取。
為了因應這些狀況,行政院將修改「權利回復條例」:首先,賠償金將不計入《社會救助法》的家庭總收入及家庭財產計算,等於保障領取人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資格;其次,規定受領財產不得扣押、讓與、抵銷或供擔保,但受領人可以自願提供擔保。
這次的已經在 8/29 經過行政院同意,未來還需經過立法院三讀才會正式通過、生效。
- 新聞來源 1:行政院通過回復條例修正案 內政部:完整保障被害者權利,實現轉型正義
- 新聞來源 2:政院拍板威權回復條例修正 請領賠償金不影響社福身分
9. 勞權|勞動部新增職安規則:當戶外熱到「極度危險」,勞工休息用貨櫃屋應裝冷氣
勞動部 8/1 修改《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新增 303-1 條,規定當戶外熱危害風險達到最高等級(第 4 級「極度危險」)時,雇主必須在工作場所設置「降溫設備」,並提供「陰涼的休息場所」。
降溫設備(工作時):應設置遮陽設施,遮陽設施應能防止陽光直射(如遮陽網等)。如果遮陽設施無法降溫,應另提供風扇、細水霧或其他能降低溫度效果的設備(如灑水系統等)。
陰涼的休息場所(休息時):以「營造工地」為例,休息場所應防止陽光直射,若是通風不良或休息場所沒有降溫效果,應設置風扇、冷氣、水霧等散熱的設備。如果以「貨櫃屋」、「組合屋」等更密閉的空間作為休息場所,則應設置冷氣。
若現場難以設置休息場所,應在鄰近處所搭設遮陽傘、帳篷等,作為簡易休息場所。所或利用附近建築物陰涼處、自然遮陽處(如樹蔭等)提供勞工休息。
8 月中旬起到 9 月上旬,勞動部將辦理 9 場說明會,協助雇主理解新法,避免觸法。
10. 性別、勞權|印度女性實習醫生遭姦殺,凸顯醫院勞動環境不安全
印度東部大城加爾各答(Kolkata)一名 31 歲女性實習醫師,8/9 遭人性侵殺害。事件引爆印度全國抗議潮,印度醫學會(In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IMA)也宣布全國 8/17 罷工一天。截至 9/1,多數醫院雖然已經恢復工作,但加爾各答各區仍舊有上千人聚集街頭抗議。
受害者陳屍地點在醫院的會議室,代表她可能是在值勤期間,在會議室休息時被姦殺。根據統計,印度醫師有近 30% 為女性,女性護理人員占 80%。
在印度,攻擊女性醫護人員的事件屢見不鮮,但醫院不僅沒有監視器,甚至沒有醫師專用休息室,值班醫師只能睡在椅子上或地板上。此外,多數醫院雖然有醫師專用廁所,但是男女共用,有些廁間甚至無法上鎖。這次事件除了凸顯女性安全問題,也凸顯醫學單位沒有善盡職責、提供醫師所需的基本基礎設施。
印度醫學會提出 5 項訴求:解決針對醫師和醫院的暴力行為、將醫院定為安全管制區、徹底改善住院醫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對這次事件進行徹底調查並嚴懲犯罪者、給受害者家屬適當且有尊嚴的賠償。
- 新聞來源 1:RG Kar rape-murder case: Kolkata sees waves of protests
- 新聞來源 2:印度實習女醫姦殺案凸顯女性夢魘 醫院安全環境差、部分廁所無法鎖
- 新聞來源 3:達米妮案2.0引爆抗議 印度醫護17日全國罷工24小時
- 新聞來源 4:印度實習女醫疑遭性侵殺害掀抗議潮 醫界拒結束罷工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