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家轉型1】王增勇/當「原住民族社會工作」進入漢人觀點的服務系統,將何去何從?

2016 年,當時的總統蔡英文向臺灣原住民族道歉,因為國家長期忽略原住民族被殖民的歷史經驗,未能尊重原住民族的文化特殊性。但總統道歉了,她所領導的政府卻沒有。涉及原住民族的相關政策,總是以主流觀點看待,排除原住民族的主體性。

接下來 2025 年即將發生的「原家中心轉型」,就是一例。

原家中心為「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的簡稱,是專門以原住民族為服務對象的社會福利體制(作者註 1)。1998 年起,由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下簡稱「原民會」)在交通偏遠的部落設置原家中心,解決原住民原本難以就近使用社會福利資源的問題。

26 年後的今天,全國原住民族地區與都會區,總共成立了 66 處原家中心,這些中心成為原住民最容易接觸的社福體系,與「原住民文化健康站」(提供原住民長者長照與健康服務)並列為原住民族社會福利體制的 2 大體系。

原鄉 1
臺東縣成功鎮原家中心在成功鎮舉辦原住民福利巡迴宣導。圖/取自臺東縣成功鎮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 fb 粉專

由於政府其他部門普遍對原住民族文化認識不足,因此原家中心存在的正當性經常被質疑。例如,早期家庭暴力防制體系就期待原家中心可以處理原鄉地區的家暴案件,來補足地方家防中心人力的不足,以及對原住民文化的陌生。(作者註 2)

直到 2019 年,林萬億政委推動社會安全網計畫,開始將各部會納入整合,希望整合社福、醫療、教育、就業等部會的資源,接住社會中需要幫助的人,服務原住民的原家中心納入社安網的聲音從此不斷。

原民會在 2020 年意識到原家中心會被要求納入社會安全網,因此 2020 年委託臺灣原住民族長期照顧聯盟協會辦理、由我擔任計畫主持人完成原家中心轉型規畫研究報告(研究全名「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之執行成效及功能轉型委託研究」)。

當時,研究團隊就認為,原家中心納入社安網是無法避免的事,因此關鍵是「如何納入」,才能同時保有原家中心耕耘 26 年所發展出的原住民族社會工作——

這份報告希望提供原民會在面對中央政府的政策論述時,能夠支持原家中心轉型(納入社安網),但轉型期程需要充分的溝通,並需要增加相應的資源以減緩轉型的衝擊,確保原家中心能在轉型過程中繼續成長。

原住民族與社會福利的橋樑?為什麼社會工作需要文化轉譯者?

我主持的轉型研究報告,是期待原家中心能夠朝向「網中網」的方向轉型——

我們建議保持原家中心既有的特殊性,成為部落的社會安全網,以協力、共案的方式,與社安網中的社福中心一起並肩工作,彼此會協力、討論、轉介、資訊共享,形成「網中有網」的架構(社安網中的部落社安網)。

在這個概念下,是將原家中心和既有的社福中心,視為 2 種工作方法和專長都不同的網絡合作單位,而不是將原家中心「等同於」社福中心,彼此各自負責原住民族和漢人,甚至要求原家中心改用漢人觀點的工作方式去服務原住民。

網中網的前提是,原家中心的特殊性要被社安網肯定。原家中心是落實原住民族文化福利權的基礎,臺灣原住民族受到 400 年殖民歷史的創傷,想要轉化原住民族百年來「恐懼國家」的集體記憶,原家中心是必要的橋樑,也是國家社會福利的橋接者,更扮演著社會福利的文化轉譯者與解殖者

原家 2
花蓮縣豐濱鄉的原家中心在今年 4/3 花蓮大地震後,和當地村長、村幹事一起訪視原民家庭。圖/取自花蓮縣豐濱鄉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 fb 粉專

為何會有「橋接者」、「轉譯者」、「解殖者」的角色出現?

如果提供福利服務的一方排除了服務使用者的世界觀,會讓服務使用者在接受福利的過程中,被迫接納另一種文化。在這樣的過程中,原有的助人機制也會因此消失,結果將是:接受服務的群體因為接受服務而日益弱化,我們稱之為「福利殖民」。

臺灣的社會福利服務往往反應都市漢人觀點,對於原住民族的文化不熟悉,如果事前沒有針對部落文化進行瞭解,而對服務進行修正(轉譯),或是福利提供過程沒有納入部落的參與,居於主導地位的福利提供者往往會在過程中,否定原住民族的文化自信與認同。

例如,在評估一個兒童是否需要由政府介入、帶離家庭另行保護安置時,社工必須先評估兒童原本家庭的功能,究竟是否還能照顧孩子。此時一個漢人社工往往會以直系家庭的觀點來評估(考量爸媽或祖父母輩的支持是否足夠)。

但原住民對「家庭」的認定會擴及家族,甚至整個部落就是一個大家庭。如果無法從原住民的視角評估,兒童很容易就被認定「家庭支持功能不足」而被安置,被迫離開部落的文化母體,失去被族人照顧長大的機會。

因此,原家中心的角色應該是,在社安網的服務進入部落時,需要幫助社安網執行者瞭解與尊重部落文化(轉譯),再提供服務;透過轉譯,原家中心也才可以協助原住民族接受符合他們文化期待的服務(橋接);同時也能因此解除社會福利可能對原住民造成的「殖民」效果(解殖)。

這都是原家中心與社福中心功能不完全一樣的原因。簡言之,原家中心介於部落與國家之間,不只執行個案服務,更職守推動族群、部落等集體性的文化社會工作,才能適當扮演原住民族與社會福利之間的橋樑。

那麼,當原家中心無法成為社安網計畫中的「網中網」,和網內的社福中心彼此協力、互補服務,反而被吸納成為同類型單位時,會發生什麼事?


善盡天良【後臺人生 63】原家轉型怎麼轉?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關鍵時刻 feat. 王增勇


接下篇:【原家轉型2】王增勇/原民會「自我殖民」的倉促轉型,恐成災難般的現代同化政策

看更多原家中心轉型:【特輯】原家中心轉型: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何去何從?

認識更多原住民與社福議題:
1. 加拿大原住民家暴服務:以社區為基礎發展文化療癒力,3 種防治家暴的方法/【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2. 美國 NPO 自訓「最懂妳的社區陪產員」,讓原住民孕產婦安心當媽媽、找回自主權/「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3. 【專題|和國家討回我的名字】一家人不同姓、族名文化被消失,為什麼原住民想爭取命名權?


你的一筆捐款,讓許多脆弱處境和善意行動被看見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王增勇
王增勇

在大學教書,身為大學教授,擁有一份安全的工作,因此應該有勇氣說真話。相信社工是最靠近弱勢群體的專業,所以應該是社會改變的動力。從大學時期就開始接觸原住民,與他們相處的經驗總是可以讓我重新認識社工。是個出櫃的男同志,身為性少數的邊緣經驗,讓我有能力做個社工教育者。崇尚儉樸生活,不逛街、不用衛生紙(是的,你沒看錯)。愛好拈花惹草,平日喜好爬山,在與大自然頻繁接觸中,安頓自己的身心。

文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