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 Age Home 1

生活化的運用太陽能、以弱勢需求為核心,如何讓女性自立、改變畜牧業?/「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編按:創新!不是空話 Think Globally」專欄每 1-2 月整理國外創新的社會服務案例、汲取國際經驗,除了工具與科技性的創造,更專注於創新的過程、影響、突破性的思維與價值。

本專欄需要爬梳大量外文資料、認識相異的政經與社會文化背景,同時必須理解臺灣公益界的發展與需求,研究成本極高。《多多益善》今年因此再度與重視社會工作專業與 NPO 發展的蘆葦女力公益信託基金合作,盼能持續為公益服務提供更多元的視野。

非洲、東南亞、南亞等不少偏遠地區因缺乏基礎電力設施,一般家庭每天可能只有幾個小時有電能用,而家中供電不穩對女性的影響特別大。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IRENA )的報告指出,這些地區在傳統性別分工觀念下,女性常負責 3 種「容易被低估」的工作,缺乏穩定電力讓她們得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在這些工作上。

第 1 是沒有薪水的「家事」。女性常常需要負責煮飯、照料一家起居,而在基礎設施有限的地區,走很長的路去打水、撿拾煮飯用的柴薪等跟家事有關的細碎工作,也都「自然而然」成為女性的工作細項。

第 2 是沒有薪水的照顧工作,例如帶孩子、照顧老人家。女性從事這些工作不方便離開家,她們若想增加收入,只能選擇修改衣服、賣小吃之類能在家裡處理的「小生意」。

第 3 種工作發生在種田或畜牧的家庭,女性往往需要協助家中農事,例如種田人家的女性可能需要為穀物脫殼、碾米。有的地區因電力不穩、家裡也沒錢買脫殼機、碾米機,負責這項工作的女性就需要走上幾公里的路,到鎮上租用脫殼機或碾米機,缺乏電力讓她們只能「手動」做這些事,不僅耗時,效率也不高,更可能會排擠她們休閒、陪伴家人、發展自我的時間。

不過,隨著再生能源發展越來越多元,「分散式太陽能」(註 1)似乎有機會改善這些女性的困境。位於印度的太陽能機器公司 SELCO India 就透過多元的太陽能設備,改善了印度鄉鎮女性的生計。

圖/SELCO India

「氣候調適」(註 2)成為顯學的今日,國際上很多組織會結合「弱勢脫貧」與「再生能源」2 個目標提出服務模式,SELCO 最特別之處是「以弱勢者為中心」的精神。首先,他們有多元的太陽能機器,能讓機器去配合人,與弱勢「原本的」商業模式結合;另一方面,他們逐步改善弱勢可能碰到的其他問題,例如尋找財源等,真正結合再生能源與弱勢服務。

以用戶的需求為核心,讓能源融入生活

SELCO India 成立於 1995 年,本來專門銷售、安裝家用太陽能系統,例如太陽能燈、太陽能爐灶等,主要服務地區是印度農村地帶,這些太陽能發電家具讓電力不穩定的偏遠地區有電可用。

大約 2000 年代初期,SELCO India 發現,沒有女性技術人員實在太不方便了。因為很多時候,家中發現電器壞掉、報修電器的都是家庭主婦,技術人員往往在上班時間前往安裝、修理,這時家中男主人也可能不在。

在印度嚴明的男女分界觀念下,男性技術人員根本無法進到家中修繕,他們於是開始計畫性的培訓女性師傅。

或許是女性基層人員、女性客戶增加,SELCO India 逐漸發現,女性需要的太陽能設備的不只是電燈和爐灶。加上「氣候調適」的概念逐漸為人所知,國際也開始意識到,面對氣候變遷的方法不只是減緩暖化,也該讓弱勢族群有能力應變。

2008 年,SELCO India 設立 SELCO 基金會(SELCO Fundation),並以服務弱勢為主要目標。

在基金會的眾多服務項目中,與女性最有關的是「生計計畫」。首先,基金會訪問農村的女性與女性團體,確認她們是否有用電、提高收入、減少勞動的需求,之後,SELCO 便販賣太陽能縫紉機、太陽能碾米機等給鄉村女性,讓她們工作起來更有效率。

索米亞(Sowmya)就是受惠者之一。索米亞住在距離印度大城班加羅爾(Bengaluru)2 小時車程的洪納普拉村(Honnapura),她的丈夫 2013 年去世,這 10 多年來,她都靠製作、販賣印度傳統麵食小吃維生。2020 年,索米亞買下 SELCO 出產的太陽能麵糰機。

在機器的幫助下,索米亞的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她說,以前「全手工時代」,她一次只能做一張餅;但「現在一臺機器一次能放 6 個麵糰,而且還可以直接烘烤。」

太陽能機器為她省下大量工作時間,連帶提高她的收入(目前每月收入 1.5-2 萬印度盧比,約新臺幣 5817-7756 元),如今索米亞終於有餘力思考下一步,她說,接下來將打造自己的小吃品牌。

索米亞(Sowmya)購買 SELCO 的太陽能麵糰機,提升工作效率。圖/取自 Forbes India

除了服務弱勢女性,基金會也時常與在地組織合作。位於印度奧里薩邦(Odisha)拉亞加達縣(Rayagada)的馬科瑪女性農民生產者公司(Markoma Women Farmer Producer company),就是他們的客戶之一。

馬科瑪是個全女性員工的農民生產者組織,旗下登記的農友有 400 多名,這些農友種植的作物包括番茄、茄子、苦瓜等,公司平常的業務包括協助訂購種子、肥料,協助販賣農產品給市場攤商等。

而當地農民最大的困擾是交通不便、買不到大型冷凍櫃,作物無法長期保存。農民一旦採收作物,就得盡快賣出。收入也受產量的影響:一旦產量過剩,價格就會下跌,農民要嘛賤價賣出,要嘛認賠、讓作物直接放到壞掉。

SELCO 確認馬科瑪公司的需求後,賣給他們一臺能存放 5 公噸作物的太陽能冷凍櫃。馬科瑪公司讓農民以每公斤 2 盧比的價格冷凍作物,有了冷凍庫,農民的產量跟品質都更穩定了,馬科瑪公司因此有籌碼能跟 12 個銷售農產品的攤販簽約,訂定農產品的固定售價,農民的收入也因此獲得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SELCO 基金會以買家的「需求」為核心,針對他們實際使用的狀況客製化調整服務。SELCO 基金會執行長哈里什・漢德(Harish Hande)就表示:「我們必須以這些女性的生計為核心,而不是太陽能為核心。 一旦設計出永續的生計解決方案,自然而然就能在方案中納入太陽能。」

漢德相信,這樣有助於太陽能更快、更有效率的擴大規模。漢德舉例,如果從需求出發,可以發現:畜牧業整個生產過程都可以納入太陽能。

例如用來洗牛棚的太陽能打水幫浦、太陽能擠乳機、能儲存牛奶的太陽能冷藏室,還有太陽能奶酪加工機等。「如果我們只是在家中裝太陽能板,這些賦予婦女經濟權力的措施就不可能實現。」漢德說。

他們甚至發布了一份類似產品清單的報告,裡面詳列 SELCO 提供的 175 種機器,產業涵括農業、畜牧業、微型產業、紡織和手工藝等,除了上述提到的冷凍庫、麵糰機,除草機、碾穀機、小米脫殼機也都對女性大有助益。

避免弱勢客戶窮上加窮,基金會媒合貸款

這些機器雖然能為女性增加產出、減少勞動,但這些太陽能機器所費不貲。以索米亞購買的太陽能壓麵機為例,一臺要價 18.5-20 萬印度盧比(約臺幣 6.9-7.4 萬),此外,這些機器一旦過了保固期,客戶也得負擔維修機器、更換電池等費用。

因此,大部分經濟弱勢者仍然需要貸款才能購置機器,但印度窮困的鄉村女性很常因缺乏資產、對官方語言英文不熟悉等因素,使得銀行擔心她們的還款能力,而不太願意提供融資機會。為此,基金會從各方面試著幫這些女性「找錢」。

印度女性 Eeranna 住在一個沒有電網的印度小鎮,她貸款買下 SELCO 的太陽能冰櫃,向遊客和朝聖者販售冷飲、改善生計。他正在思考未來是否購入太陽能果汁機、麵粉研磨機。圖為 Eeranna 的小賣鋪員工。圖/取自 clasp

針對現有資源,基金會曾整理一份《分散式再生能源的永續生計融資》,這份報告好比「貸款大全」,詳細說明不同規模客戶適合的太陽能機器、購置這些機器需要的成本,以及他們適合申請的貸款。

例如創業規模微型者可能適合低於 10 萬盧比(約新臺幣 3.9 萬元)的微型貸款機構(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MFIs),小型以上的則可以申請印度「區域型農村銀行」(Regional Rural Banks,簡稱 BBRs)的貸款;中型、大型的適合申請政府計畫。

不過,還是有些經濟弱勢者條件真的無法說服銀行為其提供貸款,SELCO 為此設立 SELCO 投資基金,盡可能募集國外資金,協助這些無法通過銀行審核的弱勢者。

此外,有些銀行、政府單位對新興的再生能源不理解,認為這些新模式很難營利,因此不願意給予貸款、撥付補助。為此,基金會也整理出一份《永續能源領導氣候行動計畫》(SECAP),報告中詳述不同類型的組織、個人客戶購買機器後,該如何結合原本的工作,逐步回本、打平買機器的投資支出。

例如同樣是農民生產者組織、購買的東西同樣是冷藏設備,不同類型的組織就會有不同的回本模式:馬科瑪公司的方式就是讓農民租用冷凍庫;而位於印度賈坎德邦(Jharkhand)的另一個組織則扮演類似盤商的角色,收購農民的農產品,儲存在冷凍庫,再轉賣給攤商,並從中獲利。

這份報告透過實際案例告訴銀行、政府單位:再生能源機器有多元的商業模式值得嘗試,藉此讓他們的客戶更容易得到貸款或補助。



延伸性別與創新:
1. 把「媒合」做到好也是種創新:Little Ones 一舉解決空屋危機與單親媽媽困境/「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2. 現在就開始!收集有效完整的「性別數據」,邁向性別平權/「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3. 自慰方法、情感教育、省力性愛姿勢,新加坡 NPO 讓性探索也能無障礙/「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4. 珠寶設計師人生大轉彎,開創約旦首間女性水電行/「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5. 受暴女性成「優格媽媽」:婦女自立,受益的不只家庭還有社區/「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李修慧
李修慧

曾任「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採訪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勞動權益報導;「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小編。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臉書專頁 Poem4life。

文章: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