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時間銀行的「媒合力」,找回長輩們的魅力與社區力/【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編按:創新!不是空話 Think Globally」專欄每 1-2 月整理國外創新的社會服務案例、汲取國際經驗,除了工具與科技性的創造,更專注於創新的過程、影響、突破性的思維與價值。

本專欄需要爬梳大量外文資料、認識相異的政經與社會文化背景,同時必須理解臺灣公益界的發展與需求,研究成本極高。《多多益善》今年因此再度與重視社會工作專業與 NPO 發展的蘆葦女力公益信託基金合作,盼能持續為公益服務提供更多元的視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時間銀行」這個概念?「時間銀行」就是社區或團體間,透過互助的方式彼此提供服務。每個人把提供服務的時數「記下來」,未來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拿這些「時間額度」去換取你需要的服務。

例如 A 幫 B 剪頭髮,花了 1 小時,那就可以把 A 付出的這 1 小時登記下來。哪天 A 臨時出門無法帶小孩,就可以利用這 1 小時,請有空的 C 來幫忙看顧孩子。

在這個「C 幫 A,A 幫 B」的例子中,A 就與 B、C 兩個人創造了互信的關係。由此擴展,如果整個社區、整個團體都能流暢的讓「時間銀行」運行下去,就可能有機會創造互信、互助、緊密的人際網絡。

當然,這其中還需要很多務實的條件,才可能成功。例如社區的人要有基本的信任、願意利用時數交換彼此需要的服務;執行服務累積下來的時間,要有可信任的第三方(組織/單位/政府等)用適合的方法協助記錄管理;第三方也常需要擁有強大的媒合能力,能夠媒合各種不同的服務與需求,甚至定期舉辦活動聯繫社區感情。

在英國,推廣時間銀行的非營組織 Timebanking UK,用影片簡介時間銀行的運作方式。圖/擷取自 Youtube 影片

時間銀行在日本、美國及英國都行之有年,有許多社區的小型組織、團體都已經在運行,也有很多大型團體開辦課程,培訓社區成立時間銀行。

在英國,有個叫做 NDTi 的非營利組織,決定把時間銀行用在療養院、養老院的「社區融合」。

計畫很美好,做起來最難的竟是……

NDTi 全名「國家共融發展團隊」(National Depvelopment Team for Inclusion),是英國的綜合性 NPO。他們發現,服務弱勢的療養院、養老院往往都會出現鄰避現象、被社區視為嫌惡設施,很難跟在地居民產生連結與信任。

於是在 2016 年,他們找了專門倡議、推廣時間銀行的非營組織「英國時間銀行」(Timebanking UK,簡稱 TBUK)合作,推出了「Time to Connet」計畫

計畫的合作對象設定為照顧老人和學習障礙者的療養院。由 TBUK 招募並培訓各社區既有的時間銀行組織,讓他們能廣納養老院中的老人家、學習障礙者成為時間銀行的會員,也讓老人家和學習障礙者能用技能換取時間額度── 當有其他會員需要他們的技能時,這些「被照顧者」就能成為「給予者」,提供自己的技能或經驗。

NDTi 也會培訓養老院、療養院的工作人員、經營者,他們會選任其中一名工作人員擔任「社區融合小老師」( community champions),教他們一些與社區互動的技巧與知識,讓他們成為組織中的計畫樞紐,推動整個組織輔助老人家、學習障礙者加入社區裡的時間銀行。

這個計畫從 2016 年下半年一路執行到 2020 年上半年,共 3 年多,並分 2 階段實施,每個階段約 15 個月。計畫實施期間,NDTi 和 TBUK 與 30 家療養院、養老院合作,最終共有 285 名老人家、學習障礙者參與計畫。

示意圖 Photo by Georg Arthur Pflueger on Unsplash

根據最初的計畫構想,理想上,老人家和學習障礙者會貢獻自己的技能、存到「時間額度」,未來當他們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拿額度去換取所需的服務,透過「技能換技能」的過程與他人建立信任。

然而, NDTi 和 TBUK 發現,將老人家、學習障礙者納入時間銀行似乎不如想像中容易。在計畫的第 1 階段,只有倫敦南部的一家老人公寓「切維奧花園」(Cheviot Gardens)真的將老人家納入社區時間銀行,其他大多只形成零星的單向服務。

讓計畫難以順利進行的困難,包括養老院、療養院的護理人員流動率高、財源不穩定,直接影響計畫成果,例如有些機構的「社區融合小老師」培訓到一半就突然離職。療養院、養老院的氣氛、文化也會影響工作人員參與的意願。有些護理人員比較重視被服務者的安全、忙於照顧工作,比較無法理解「與社區建立連結」有什麼意義。

此外,有些機構忙於照顧工作,機構的主管雖然認同計畫,卻沒有太多時間與工作人員溝通,導致有些工作人員即使被選為「社區融合小老師」、也開始上培訓課程,卻完全不清楚計畫的意義與目標。

也有不少療養院、養老院中的工作人員仍然認為老人家、學習障礙者是「被服務者」,很難想像他們能提供什麼服務,如果要媒合供需又需要額外花力氣去開發。

例如,如果有一個老人家能提供的服務是分享二戰經驗,就得特別去尋找需要的地方(例如在小學課堂裡舉辦經驗分享會)。而這樣的需求與服務媒合,正是時間銀行在許多地區的試行中,最困難也最花心思的地方。

示意圖/取自 NDTi FB

先別問他們能做什麼,我們知道他們想要什麼嗎?

為了改善第 1 階段的問題, NDTi 和 TBUK 在第 2 階段改變了目標與工作方式。

針對療養院、養老院的培訓, NDTi 加強了機構中高階主管的參與,讓機構的工作人員理解計畫的重要性、提升他們對計畫的接受度;針對第一線人員,也不再透過組織的管理者「間接傳話」,而是用個人 email 直接跟第一線工作人員溝通。

此外,培訓也不再著重「大班制、一對多」的課程,改採取彈性、客製化、個別化的輔導或技能培訓。例如有個社區想要跟老人家一起繪製「社區資產地圖」(asset map),來確認社區裡能提供資源的人、設施、組織有哪些,NDTi 就請來適當的師資、進行單一社區的個別指導。

這些個別化的討論,讓不少機構重新思考自己原有的工作方法。其中一間機構的工作人員就說:「(個別)培訓幫助我體認到,雖然我們鼓勵居民(機構住民)與社區互動,但我們並沒有付出更多的努力。」

計畫在第 2 階段最重要的改變,就是不再規定一定要把時間銀行的制度直接導入機構,而是善用時間銀行機制中,原本就需要重點發展的「媒合力」,來了解這些老人家、學習障礙者想要什麼,並改以實體活動來凝聚療養院、養老院與社區的關係。

結合時間銀行機制,找回長輩們的魅力

在參與計畫的幾個社區中,英格蘭的貝德福德郡(Bedfordshire)做的最有聲有色,計畫由當地「雷頓-林斯萊德小鎮時間銀行」(Leighton-Linslade Time Bank,簡稱 LLTB)發起。

LLTB 首先發現了這個計畫,主動參與,並主動聯繫附近的養老院,經過 NDTi 的培訓與 LLTB 嘗試接觸、建立關係,養老院工作人員開始了解老人家們喜歡什麼,或對什麼感興趣。

最終,LLTB 與養老院決定在社區體育中心開辦「社區舞會」,LLTB 找來當地的搖擺舞老師,聘請老師每個月來教搖擺舞,讓老人家跟著一起跳。授課內容相對簡單,也設計了適合輪椅使用者的動作。課前課後也有放鬆、聊天的時間,讓每個人可以伴著爵士樂喝茶、聊天。

示意圖/取自 Leighton-Linslade Time Bank 網站

此外,LLTB 也安排了一些時間銀行的成員來當老人家的「舞伴」,只要當「舞伴」就能累積時間額度,後續就能拿額度來換取服務。最重要的是,社區居民與院裡的老人家都能報名。

雖然並不是所有老人家都願意參加這個活動,但在了解老人家需求、與各界討論的過程中,養老院出現了非常不同的變化。

一位養老院的照顧員就說:「有些比較暴躁、孤僻的老人也來參加這個活動,出發前總是一副『準備去見新朋友』的樣子,就像變了一個人,以前很少看到他們這樣。結束後,可以感覺到他們很累,但也很開心。」

此外,還有一些夫妻,只有其中一人住在養老院,每月舞會開辦後,住在外面的一方會定期來養老院,跟老伴一起去參加。遠離療養院這個「被照顧的空間」後,老人家又能重新展現自己「有魅力」的一面。

舞會讓老人家的生活更豐富、更有自主性。這個活動似乎也讓整個養老院活躍起來,開始有老人家會主動在下午茶時間為他人泡茶,有人會在假日主動到廚房幫忙做三明治,

養老院人員在搜集需求的過程中,也更了解這些以為已經很熟悉的老人家。例如有位老人年輕時曾是飛行員,他一直以來有個心願就是「再飛一次」,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但工作人員搜尋後發現附近有家飛行員訓練所,有專門給肢體障礙者的體驗課程,他們於是安排這位老人家參加體驗、重溫他的飛行回憶。

擷取自 Timebanking in action 影片

從媒合力、社區力到社區共融

而從舞會受益的,也不只老人家。其他時間銀行會員參加舞會,除了可以累積時間額度,也能認識新朋友。

當地一名超市員工就透過舞會,認識了社區的時間銀行計畫,因此加入社區的時間銀行,他不只參加舞會,還每個月提供小禮物作為抽獎獎品。當超市有慈善募款活動時,他也會用舞會換得的「時間額度」請其他時間銀行的會員來幫忙,由此回歸了時間銀行「服務換服務」的精神與初衷。

在 LLTB 的案例中,雖然「時間銀行」的概念並沒有被完整貫徹,老人家仍然是「被服務的人」,然而時間銀行會員間互信互惠的氣氛,似乎影響了養老院,讓老人家、工作人員都更願意嘗試新事物。

這樣的氣氛,在所有居民都能參加的舞蹈課上,也吸引了其他來參加的社區居民,成功達到「社區融合」的目標。這似乎也體現了時間銀行制度底中,真正迷人、吸引人的基礎── 互信、緊密的人際網絡。也唯有如此,才可能實現社區共融。


善盡天良【眾聲相 EP47 】有錢也買不到的付出,用時間來換!時間銀行 feat. 房思宏


延伸閱讀:
1. 瑞士時間銀行:讓老人支持老人,互助互信又溫暖的老老照顧/《高齡友善新視界》
2. 瑞士的時間銀行北歐為何不跟進?因地制宜的照顧設計,撫慰寂寞晚年/《高齡友善新視界》
3. 60 歲服務 80 歲的瑞士照顧理念,與臺灣時間銀行的挑戰/《高齡友善新視界》
4. 把「媒合」做到好也是種創新:LITTLE ONES 一舉解決空屋危機與單親媽媽困境/「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參考資料:


首圖/擷取自 Timebanking in action 影片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李修慧
李修慧

曾任「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採訪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勞動權益報導;「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小編。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臉書專頁 Poem4life。

文章: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