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為了炒幣:區塊鏈社會創新,從加密貨幣捐款到 NGO 服務再設計

區塊鏈與加密貨幣這些新技術,可說是現在最多人討論的熱門關鍵字,乍聽之下像是投資用的金融工具,到底跟 NGO 有什麼關係?其實,這些新技術有潛力為 NGO 帶來嶄新的變革,讓 NGO 以更少的成本,服務更廣大的目標。

區塊鏈的社會創新與優勢

首先讓我們把艱深的技術細節放一邊,先來了解這幾項新技術間的關聯:如果我跟小明借了 100 萬,該怎麼記錄這筆債款,小明才能相信我不會賴帳?通常,我們會找一個可信的第三方見證,在金融世界中,這個第三方通常是銀行。

而區塊鏈就像是讓我們周遭的所有人成為見證這場交易的第三方,由於不太可能讓所有人一起改寫紀錄,這樁交易因而幾乎無法竄改,也省下給銀行的手續費及跑銀行的時間。

而加密貨幣(coin)與代幣(token)則是流通於這種新記帳方式的交易媒介。其中,代幣也包含代金券(voucher)、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亦即 NFT)等各種不同的形式。

這就是「區塊鏈」,也就是「分散式帳本」(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具體來說,區塊鏈可以帶來什麼優點呢?

1. 節省跨國交易匯兌成本與時間,提升服務效能

一般人平常或許已習慣了國內匯款的簡便又迅速,但在跨國交易時,卻需要支付幾百元的手續費給匯出款行、中轉行、收款行,且通常需要臨櫃辦理,並且等待至少1到2個營業日才能匯款到戶。

如今透過區塊鏈交易,金流不必透過銀行這個中心節點去層層轉匯,省下了監管的時間和手續費,成為跨國交易使用區塊鏈的一大誘因。省下的時間和費用,也讓 NGO 可以投注更多精力在服務上

2. 跨單位多人協作分配物資,大幅提升信任感、降低溝通成本

舉凡有關分配物資的服務,都是區塊鏈可以派上用場的地方。

關注貧窮議題與協助無家者的臺灣 NGO 人生百味,曾在 2018 年在零時政府公民科技獎助提案做一個共用日曆,以降低物資發放時,各團體協調發放時間與種類的溝通成本、避免重複發放,也更能從無家者的角度來考量(例如有人需要生活用品,有人需要泡麵等),讓物資供給更精準符合需求。

圖為人生百味使用「共用日曆」做出的街頭資源整合平臺:無家者小幫手。而區塊鏈技術,其實就像是扮演物資分配過程中「共用日曆」的角色。 圖/擷取自 Youtube

而區塊鏈技術就像一個更能在物資分配的過程中,保障參與者權益的「進階版共用日曆」。透過去中心化(沒有誰單獨掌握最大權力),讓其他參與者能同時保有存取資料的權限,不必擔心共用日曆被誰篡改或誤刪,因而無法獲得即時、正確與完整的物資分配紀錄。

對於許多必須合作卻彼此不熟識、尚未建立信任基礎的合作團體來說,這能夠大幅降低協作與溝通成本、有效提升分配效率。

3. 讓資源確實到位,也強化捐款人信任

NGO 每年通常會製作財務報告,向捐款者和贊助方交代自己如何運用捐款。然而這些紀錄都需要經過財務與會計人員報帳、查核、申報等層層程序,不太可能頻繁釋出。而區塊鏈正可望能解決這個問題。

透過區塊鏈即時記錄與難以竄改的特性,捐款者可以看到自己的善款是否真的被有效使用,下一次才會願意繼續捐款。NGO 也能即時知道受助對象的資金使用情形。

如下圖所示,捐款者(Givers)能透過區塊鏈知道自己捐贈的加密貨幣、現金或物資的流通途徑;NGO(Charity pool) 不必透過銀行、下游機構等中間單位轉發,可以直接將加密貨幣輸送給接收者(Receiver)。至於物資的發放,更可透過區塊鏈自動追蹤供應鏈,了解物資最後由誰接收。以下舉幾個國際間已經在試行的例子。

從左到右,顯示出交易貨幣從捐款人到 NGO,再到接收者手上的路徑。圖片來源/openledger 網站

他山之石:國際 NGO 的區塊鏈應用

國際上已有許多區塊鏈應用案例。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透過區塊鏈發起「建造區塊」(Building Blocks)專案,成功免除了資金在各單位間流動的交接成本,以及在多次轉手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貪汙舞弊。(貪汙援助款特別在許多法治與金融未成熟的發展中國家,是極其常見的弊端)

「建造區塊」還即時記錄各類型的援助物資與服務,透過區塊鏈了解代金券(前述提到的代幣的一種)被用來兌換哪些物資,以此通知供貨的超商預先補足兌換量較大的東西,避免受捐助者撲空。此外,同類型的難民服務組織得以在區塊鏈網絡中互相搭配,避免資源在同一地區、項目或同一群人身上過度集中。

約旦的難民營中,「建造區塊」針對身上常常沒有證明文件、難以確認身分的難民們採用虹膜辨識技術,用來記錄受援助的難民資訊,並配發加密的代金券。難民們在超商採購時再掃描虹膜,將加密代金券兌換成所需商品即可。

透過這個計畫,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再也不必請特定廠商到難民營去配發口糧,還能避免有人重複領取,難民也可以自己到當地的超市消費,選擇個人真正所需的商品,並且以此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另一個例子是極具影響力的國際人權團體 CARE 在厄瓜多執行的試點計畫(pilot program)。該計畫使用區塊鏈技術發放代金券給遭受暴力對待的婦女,為她們提供健康照護。

過往,CARE 在跨國發放資金給計畫援助者時需要處理匯兌事宜,耗費不少手續費與各級金融機構的審核時間。等資源發放到厄瓜多時,還需透過紙本登錄來分配,平均需要花一個半小時來為一位婦女提供健康關懷。然而,COVID-19 讓厄瓜多當地需要協助的婦女人數大幅增加,如何降低成本、以同樣的人力與資源服務更多人,成為當務之急。

CARE 於是和區塊鏈廠商 Celo 合作,使用聯合國的 Umoja 計畫(一個提升聯合國財務與管理的計畫)建立一站式服務,因此從受助者註冊(成為 CARE 關懷的個案)開始,包括後續將代金券轉移給婦女們,到她們將代金券支付給商家,商家再將券兌現回當地的法定貨幣,整個金流過程都會被紀錄在區塊鏈平臺上。

區塊鏈有助於統合各種不同物資與服務的輸送狀況,例如食物、庇護、津貼、電力能源、教育等。圖片來源/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

換句話說,區塊鏈大幅提升了整個協助路徑的效率,透過區塊鏈串起的協助網絡,也和「建造區塊」一樣大大降低了各單位間的協力成本,讓資源有效分配給更多需要的人,也讓 CARE 確實掌握善款在計畫當地的流向。

NGO 的區塊鏈應用挑戰:技術門檻高、配套措施

2008 年,區塊鏈這個概念首次出現;2009 年,第一個應用區塊鏈的加密貨幣「比特幣」誕生,緊接著在 2010 年之後,區塊鏈加密貨幣交易所相繼成立,漸漸開啟關於區塊鏈的應用與討論,但多數都仍集中在金融體系。

不過,儘管全球正在興奮地探索區塊鏈應用的各種可能性,不可否認,普羅大眾對於這項技術仍然陌生,遑論普遍缺乏資源和技術專才的臺灣 NGO。

臺灣目前少數有涉足區塊鏈的 NGO,多半只開放接受加密貨幣捐款,例如開放文化基金會、《Right Plus 多多益善》與 One-Forty,幾乎沒有 NGO 嘗試將區塊鏈嵌入自身業務系統中(例如上述所說的的 CARE,與自身服務結合)。

畢竟,接收加密貨幣捐款僅需開通加密貨幣錢包,但若要應用區塊鏈來進行服務與資源分配,對於 NGO 的門檻自然更高。

在實際應用上,NGO 也需要考慮區塊鏈的配套措施是否完善。例如,區塊鏈的接收方能否順利收取代金券、供應商能否將收取的代金券兌換回當地的法定貨幣(法幣),以此提供物資或服務,都是需要考慮的重要環節。

另一個連目前國際 NGO 都尚未突破的瓶頸是,如何真正發揮區塊鏈的另一大特性,也就是做到真正的「去中心化」。以開頭的譬喻來說,區塊鏈就是一個將單一節點(例如銀行)的「記帳」,分散到多節點上「記帳」的技術。

然而,如果我跟小明的借貸紀錄只記錄在我手上的存摺,或是只由我去指定幾位親友來見證交易的話,小明還會相近這椿交易不會被竄改記錄嗎?答案很明顯:由於資料都握在我的手上,小明很難相信我。

示意圖/by Beth Macdonald on Unsplash

這就是許多國際 NGO 的現況,例如「建造區塊」的區塊鏈是掌握在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這個「中心」的手上,其他團體因為無法得到所有資料,難以建立物資發放團體彼此之間的互信,也無法真正發揮各團體協力、共同服務的縱效。

換句話說,「建造區塊」目前僅發揮了區塊鏈「降低資源輸送過程中的成本」這個優勢,尚未發揮真正的去中心化效果。

我的 NGO 需要使用區塊鏈嗎?該怎麼踏出第一步?

區塊鏈適合怎樣的 NGO?如果你是 NGO ,不防先參考以下3個區塊鏈帶來的優勢,再回頭思考自己的需求:

  •  採用區塊鏈傳送資源之所以能節省成本,主要是因為能避開原本流程內會經過的層層節點(例如各級銀行、各級政府單位等)所花費的時間、手續費,或甚至避免一些發展中國家嚴重的貪汙賄賂。

    反過來說,如果你的組織在輸送資源方面不需經過那麼多層的轉手,「目前」使用區塊鏈的必要性會降低。
  •  每個節點共享、同步資料,才能讓區塊鏈中的每個節點建立互信。以發放物資來說,如果目的是降低協力成本,在合作團體已有信任基礎的前提之下,採用其他門檻較低的協作工具來整合(如線上表單或專案管理工具),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如果所合作的 NGO 網絡涉及很多地區、彼此不熟悉且溝通成本高,那麼,真正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可以當成一個解決方案。
  •  如果你的組織非常需要針對特定計畫專款取信於捐款者(例如大額贊助者或捐贈單位),那麼,一個讓捐款者可以清楚看見金流路徑、確實看到資源成效的區塊鏈,確實可以考慮。

如果 NGO 有考慮導入區塊鏈,國內外目前都已出現一些可以幫助 NGO 導入區塊鏈的服務,不必自己從零開始摸索。

舉例來說,AetsoftOpenledger 這2家公司都能為 NGO 設計結合區塊鏈的解決方案。若只是想將募款放上區塊鏈,則可以考慮專門用區塊鏈紀錄募資金流的平臺,例如 GiveTrack 是一個用比特幣募資的平臺,可以將專案募得的款項和支出用區塊鏈記錄下來,讓金流一目瞭然。但 3 個單位提供的服務還是以國際 NGO 或專案為主。

如果需要中文、較了解臺灣脈絡的服務,有臺灣的度度客群眾募資平臺。他們以臺幣為募款貨幣,將捐款者和捐款金額,連同專案執行的資金用途、金額與匯款狀態等,都以區塊鏈紀錄,強化公益捐款的責信。目前也已有團體開始籌畫專為 NGO 開創的 NFT 服務,相信不久的將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可看性。

就如同數位工具在各產業所造成的影響一樣,NGO 想要數位轉型,勢必歷經陣痛期,但若成功,往往能降低人力與時間成本,將更多心力投注於組織服務上,長遠來看是非常划算的投資。即使現在難以馬上應用,仍非常值得持續關注。


延伸認識數位創新:
1. 【全球精選專欄】1. 秒懂 NGOs 加密貨幣捐款說明書
2. 【全球精選專欄】5. 加密貨幣捐款行不行?
3. 【全球精選專欄】1. 加密貨幣缺點大整理
4. 【全球精選專欄】 資料應用與數位工具募款花招、5 個建議帶領組織數位轉型
5. 用鍵盤改變世界,NGO 與開源社群的數位協力火花/地球公民基金會專欄


參考資料:
新世代人權團體的分散式平臺(The Next Generation Humanitarian Distrubutied Platform)。這份報告解析區塊鏈的運作方式、NGO 使用區塊鏈的優點與挑戰。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鄭婷宇
鄭婷宇

喜歡研究各種公民科技、開源文化、公民參與等議題,尤其對於科技為社會帶來的影響深感興趣,現職致力於推動開放政府與數位人權。

職業技能是研究與寫作,著迷於研究新事物後收斂、結晶成知識的過程,像是探索了一個新宇宙一樣有趣。希望能用自己的技能與關懷,讓社會更美好。

平時是2隻貓的媽,跟貓一樣討厭喧嘩與人群,愛山林大過都市的女子。

文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