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輯】萬華現場 ③|新常態:昨日之傷與今日之盼

龍山寺封閉了,信眾依然在外參拜著。

半月以來,多多益善急著想把我們認識的萬華傳遞給每個人,也想捕捉其中勞動的身影,因為他們都忙到,連反身看見自己的時間也沒有。

但我們知道,這都只是大社會的一角,甚至只是萬華的一隅。在這些防線後方,艋舺居民正如同島上的每個人,正在適應新的風景。茶室街、華西街、遊戲場、剝皮寮、小吃店,人去樓空,取而代之的是封條、公告、紅龍、隔柵與篩檢站。

大環境的衝擊在你我身上鑿出不同的傷痕,常民百姓對明日的冀盼,卻有著共同的祈求。疫病讓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口罩與社交距離,遠距工作與數位化,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日常,是「新的常態」(New Normal。但既已被迫重建,何必執著回到原點?

萬華現場3輯策展來到尾聲。但願下一次,我們不必再因汙名與究責而分辨,不必再因恐懼與新傷而冒險。如同首輯末尾的選詩,「我們不要聽英雄的故事」,我們要合理、尊重與包容。

我們要每個人都活著,一起成為更有韌性的自己(Build Better)。

龍山寺

攝影|何宇軒;策展|Right Plus 多多益善;首圖設計|林俐

龍山寺不開放進入,信眾在外面對內參拜。

茶室街

茶室街現況。
茶室街現況。

華西街觀光夜市

攝影|何宇軒;策展|Right Plus 多多益善;首圖設計|林俐

左圖|@ Wikimedia Commons;右圖|何宇軒攝影

剝皮寮歷史街區

攝影|何宇軒;策展|Right Plus 多多益善;首圖設計|林俐

剝皮寮區隔出篩檢路徑並禁止交談。
剝皮寮,走道盡頭通往篩檢站。
封條上寫著「刑案現場」,反掛使用,圍出篩檢區。

萬華一隅

攝影|何宇軒;策展|Right Plus 多多益善;首圖設計|林俐

萬華小吃店以紅龍圍住門口,僅提供外帶餐點的服務。
昔日的日常萬華暫不復見,然新常態的萬華仍懷抱對未來的盼望。

看更多【萬華現場】影輯:
1. 【影輯】萬華現場 ①|網絡裡的人:沒有英雄的抗戰
2. 【影輯】萬華現場 ②|艋舺川流:同島糧倉與生存渠道

延伸認識萬華:
1. 【你可能也不知道的萬華】線上策展系列 1234
2. 從「等工」到「等待時間過去」,艋舺為什麼成為「他們」的聚集地?
3. 李佳庭:城市溫柔的一面,是為了讓大家都能好好生活/《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
4. 萬華邊緣社區再生基地「大水溝二手屋」,在這裡過渡人生、棄物重生
5. 萬華培根市集:進化的在地力與社福 2.0,打造既包容又競爭的類市場
6. 他們為什麼無家?【制度傷人專題】臺灣限定的生存遊戲,誰破得了關?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何宇軒
何宇軒

Right Plus 特約記者。走過主流媒體與獨立媒體,也曾在 NGO 與國會助理間游走,盼能從全面的角度,在報導中呈現政策與議題。

文章: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