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才別再「面議」了!薪資透明是解決不平等的第一步,從公益界開始善待做好事的人

去年 8 月起,英國的倡議團體 Show The Salary(以下暫譯「秀出薪資」)在推特(Twitter)發起揭露薪資的 hashtag 運動,要求公益團體在徵才廣告中明訂薪資,停止使用「具競爭性薪資」(competitive salary)一詞,以增加薪資透明化、減少女性和少數族裔在就業市場的薪資差距(pay gap)。

截至今(4)日,已有 22 個公益人才招聘平臺和 110 個公益團體在「秀出薪資」網站上承諾,往後將持續在徵才訊息中公開薪資。

英國版的「面議」:具競爭性薪資

臺灣在 2018 年 11 月修正《就業服務法》第 5 條後,已明文規定,企業的徵才訊息若未達 4 萬元,必須清楚標示薪資範圍,否則可罰 6 萬至 30 萬元罰鍰,「面議」只能用在薪資 4 萬元以上的職缺。

這對社會新鮮人和弱勢群體求職者皆有正面意義,使勞雇雙方資訊對稱,明訂薪資範圍不只降低雇主對特定群體同工不同酬的可能,也減少求職者為了得到工作而自降薪水。

這 2 年來,在勞動機關和求職網站的多方倡導下,徵才薪資透明化已逐漸成為臺灣社會的共識,但在英國,這還尚未被法律保障,徵才訊息中的「具競爭性薪資」就是英國版的「面議」,常出現在徵才訊息的薪水欄中。

圖/取自 The Guardian Jobs

根據英國名列前茅的求職網站 CV Library,具競爭性薪資的定義是「與市場中相同工作同等或更好的薪水」,但對雇主而言遠不止如此。

求職的公司除了能保密組織內部的敘薪標準(以避免同工不同酬可能引發的爭議),甚至常因此聲稱可以找到「真正對工作有興趣,而不是因薪資優渥」的求職者。然而對求職者而言,更可能不敢問及薪資多寡,怕被誤認為「只想著錢」,因此減少自己議薪的空間。

研究也顯示薪資越透明,男女性的薪資差距會越小,近來美國許多州還開始禁止雇主詢問求職者的前一份工作薪資,光是此舉便使薪資平均提高 5%,尤其是女性(8%)和非裔(13%)

從公益界開始薪資透明化,解決不平等

2020 年 9 月,英國橫空出世一個倡議團體,名為「秀出薪資」(Show The Salary),因為對公益部門普遍不採取行動解決薪資透明問題感到挫折,許多公益團體的行銷募款工作者決定在推特上發起行動。

只要發現「具競爭性薪資」出現在公益團體的徵才訊息中,「秀出薪資」就會在推特上標註該團體,並强調此舉可能對女性和少數族裔的薪資差距造成嚴重影響,同時公開要求他們為薪資透明盡一份力,並附上 #ShowTheSalary 的 hashtag,其中包括許多年薪 3.5 萬英鎊以上的中高階管理職(英國 2020 年全職工作者的平均年薪為 31,461 英鎊)。

英國倡議團體「秀出薪資」。圖/Twitter
只要發現「具競爭性薪資」出現在公益團體的徵才訊息中,「秀出薪資」就會在推特上標註該團體。圖/Twitter

去年 9 月 4 日,就在「秀出薪資」剛成立不久,便公開挑戰英國最大的林地保存團體「伍德蘭信託基金會」(Woodland Trust),質疑該團體在「多元與融合負責人」(Head of Diversity & Inclusion)的徵才訊息中不公開薪資,此貼文馬上得到回覆,薪資也確認為年薪 40,000 至 45,000 英鎊。「秀出薪資」也陸續挑戰了英國紅十字會等廣為人知的公益團體。

此外,所有關注此議題者也都可以在推特上追蹤公益團體是否改善,並且對「秀出薪資」投訴他們所發現的徵才訊息,並使用 #ShowTheSalary 這個 hashtag,使得薪資透明化運動從英國公益界開始,在推特上廣為傳播。

「秀出薪資」不僅在推特上對公益團體施壓,也建立自己的官方網站,呼籲公益團體和徵才組織承諾「往後的徵才訊息都會秀出薪資」,形成廣泛迴響,「招募薪資透明化」運動在不到短短半年內,在英國公益界掀起線上熱潮。

直至今(4)日,已有 22 個公益招募平臺做出承諾。簽署承諾的公益團體從去年 9 月底時的 28 個增加至今年初的 110 個。這些團體遍及各大領域,包括動物保護、藝術文化、兒童少年、身心障礙、教育、環境、健康醫療、無家者、人權、國際援助、精神健康、社會照顧等。

「秀出薪資」剛成立不久,便公開挑戰英國最大的林地保存團體「伍德蘭信託基金會」。圖/Twitter

在這波線上串連中,「秀出薪資」也為這些支持倡議行動的團體保有發聲的空間,例如 Money Tree Fundraising 即在承諾頁上表示:

「我們非常清楚改變是困難的,因為每天都在為帶來改變努力著。而我們自己也需要改變,並沒有自外於我們所工作的公益領域。」

「要是我們不願意以身作則,確保我們招募的工作者過得更好,這樣倡議不是顯得空洞而毫無意義了?」

「證據清楚顯示,隱藏薪資會使性別差距持續下去,也會在招募過程的第一步就製造歧視,所以 #ShowTheSalary 是唯一對抗的辦法。」

圖/取自「秀出薪資」官方網站承諾頁面

「秀出薪資」也徵集第一線公益領域的求職經驗,官方網站上共貼出了 5 段匿名陳述,都是對薪資保密的挫折經驗,指出僅僅是在徵才訊息上拒絕公開薪資,就會造成求職者無法得到該有的薪水。

「對公司來說我是很棒的募款人,儘管如此,一百萬年內我都不可能有辦法直接打電話給招聘組織或公益團體,說我想了解職缺的薪資,我覺得這樣會影響我得到工作的機會。」

「在我擔任第一任管理職時,薪水並沒有明定在徵才訊息中。事後來看,我得到比該職位薪資底薪低 10,000 英鎊的薪水。而 2 年來,我的薪水還不斷下跌,在最低點時,那些老年、白人男性同事的薪水卻比我高出近 50%。」

#CharitySoWhite 直面公益圈的種族主義

倡議邁入第 6 個月,「秀出薪資」成員因為都是公益團體工作者,害怕影響到工作,始終匿名進行,卻不減其在推特的影響力,這與 2019 年同樣在推特發起的 #CharitySoWhite 有異曲同工之妙。後者要求公益團體應該根除明顯可見的種族主義,鼓勵公益領域工作者以此 hashtag 分享相關經驗,造成廣大迴響。

圖/取自 Twitter

與「秀出薪資」相較,#Charity So White(以下暫譯「白慈善」)則顯得更激進。此運動源自 2019 年 8 月一張主題為「與 BAME(Black, Asian ,Minority Ethnic)社區合作障礙」的培訓投影片。該投影片涉及種族主義者對有色人種的刻板印象,將特定群體歸納為「低階識字率」和「本質上以現金為中心的文化」,進而引起極大爭議。

因此,「白慈善」要公益領域正視種族歧視問題,並以身作則將種族主義根除。他們鼓勵有色人種使用 #CharitySoWhite 的 hashtag 發布他們在慈善領域工作時所遭遇的歧視經驗。活動迅速竄紅,從實習生到董事會成員,上萬人開始分享他們的經驗,自此之後,公益領域中廣泛存在的種族主義問題才被認作現實。

「白慈善」也選了幾則具代表性的自白公佈在其官網上:

「我沒辦法肯定對方的組織會平等的對待所有社區,因此拒絕資助對方的計畫。對方的回答是:您知道嗎?研究表明,黑人身處在下屬職位時會更快樂。」

「我曾經為一個公益團體的數位部門計畫效力長達 4 年以上,但在一次活動中,該計畫合作夥伴的一位高階代表以為我是服務生,要求我為她拿飲料,兩次。」

Photo by Matt Hoffman on Unsplash

諸如此類的故事陸續在推特上發酵,但首當其衝的反彈是「政治正確發瘋了」,以及譴責 #CharitySoWhite 分享的經驗具有「受害者心態」等言論,形成一種令人生畏的氣氛。

「白慈善」在官方網站上強調,這些對話並非關於多元和融合,而是關乎權力與特權。當大家在談論數字(如組織中的多元性比例)時,雖然也是在討論多元和融合,但這樣框架問題卻太容易變成不作為的藉口,使真實的歧視沒辦法被看到,因此他們才選擇從權力、特權、制度性的種族主義和真實經驗切入。

做好事的人,也該被善待

「白慈善」團隊除了挖掘出公益圈攸關種族主義的經驗,也在努力擴大 BAME 社群的聲量,同時與許多高階主管實際深入討論如何解決問題。他們相信公益團體可以帶領社會進步,對抗和解決內在的權力不對等結構,進而去向社會宣示:改變是可能的。

「秀出薪資」和「白慈善」的行動,除了指出公益圈潛藏的不平等,也要求他們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核心關懷都出於「做好事的人也應該被善待」。倘若公益團體都對圈內的不平等視若無物,該如何去對抗整個社會更大維度的挑戰呢?


延伸閱讀:
1. 給全美慈善界的一封信:川普時代慈善資源分配失衡,重燃種族歧視的火焰與悲劇
2. 平等是爭來的!「沒有我們的參與,別替我們做決定」/《人類的政治學》導讀
3. 4 天收 200 倍捐款!佛洛伊德之死與全美抗爭,海嘯般的捐款何去何從?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周上智
周上智

Right Plus 特約記者。世界地球日出生的北漂青年,來自臺中,在雜貨店長大,但臺語不太輪轉。小時候不懂事進了北大社會系,就順便把研究所也念了,過程中懞懞懂懂地感受到點「什麼」,發現自己還挺喜歡寫東西的,才想不開進入媒體業。

關懷在身心障礙、社會福利及環境保育,喜歡聽故事,喜歡盲人摸象般的理解結構和制度,是個想靠文字過活的小小左膠。

文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