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可以愛上王子,但可以「選妃」嗎?《國王與國王》吵什麼?

首圖/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 15 日在立法院群賢樓前舉辦記者會;攝影/曾玉婷

教育部日前選列《國王與國王》繪本,作為中小學推動新生閱讀推廣計畫的選書之一,卻有部分家長團體抗議內容涉及同志議題,對孩子們來說「還太早」,反對此書進入校園。

爭議傳開後,新北市立圖書館一度將繪本抽離原本陳列架,並加註「本書適合親子共讀或教師導讀」等警語,而後改放至櫃檯後方供人臨櫃借閱。後因多方意見相衝擊,經專家學者開會討論後,館方才採取折衷方式,在維持警語標示的狀態下重新上架。

在繪本劇情中,講述皇后為王子安排相親,最後王子愛上的是公主的哥哥,結局是 2 名王子共結連理,顛覆人們對童話故事的傳統想像,提醒大家王子結婚的對象不見得是公主,能通往結局的道路從來不只一條。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 15 日舉辦記者會,呼籲教育部秉持多元價值初衷。圖中發言者為聯盟祕書長何語蓉。圖/曾玉婷

同志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差異、發現自己,而非「鼓勵同志」

當臺灣在 2019 年 5 月 17 日通過《748 施行案》同婚專法,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國家,男男、女女組成家庭照理已經獲得法律承認,但《國王與國王》爭議事件顯示,社會對性別教育的共識尚未到位,可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根據反對意見,反方最大的論點,在於認為以《國王與國王》繪本為教材,對小一學生「不適齡」,批評教育部急著灌輸學童認識同性戀,並要求所有入校書籍都需要加入家長團體代表參與審查。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潘品睿即指稱,《國王與國王》太刻意描述超越男女的性別定義,不適合給低年級學生讀;新北市中小學家長協會副理事長李文良則呼籲教育部不要再為多元而多元,小一的孩子懵懂、純潔,此繪本反而混淆視聽。

愛家公投提案領銜人、下一代幸福聯盟理事長曾獻瑩也表示,《國王與國王》一方面將異性婚姻連結到「(王子被皇后)逼迫(結婚)」及「不快樂」的畫面,一方面將同志婚姻連結到「幸福快樂」及「被祝福」的圖像,恐怕會改變學童對於婚姻家庭的夢想與願景,強調孩子需要「家庭主流化」而非「性別主流化」的教育。

對此,教育部長潘文忠回應,閱讀推廣計畫的選書都有經書審委員審核,並參照文化部適合學齡前與低中年級閱讀的圖書名單,以隨機方式贈送給學生,而《國王與國王》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差異、尊重差異,學習在情感教育過程中,遇到挫折如何適當處理,並以繪本且溫和多元的方式呈現。

此外,按 108 課綱性別平等教育規劃,國民小學主題即已包括認識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與性別認同的多元面貌,以及覺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了解與尊重家庭型態的多樣性等課題,在小一、小二的學習階段,性教育的主要學習內容則為「日常生活中的性別角色」與「身體隱私與身體界線及其危害求助方法」。

《國王與國王》的中文版出版社青林國際出版總經理林訓民也發文說明出版動機,並希望讀者釐清「性平教育」和「同志教育」的不同。性平教育的核心在於尊重包容彼此,而同志教育作為性平教育的一環,最重要的概念依舊是尊重差異、發現自己,而非「鼓勵同志」。

https://www.facebook.com/cpl.012book/posts/3917149404989043

反覆自問,也是孩子認識自我的起點

作為支持的一方,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 15 日舉辦「同志教育守護性別平權,性別平權保障兒童人權」記者會,邀集臺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臺灣人權促進會等組織,以及多組親子到場表態,呼籲教育部秉持多元價值初衷,加強對教育人員、家長的性平與兒童人權意識宣導,並正視孩子應有性別認同與性傾向探索的空間。

針對學童接觸繪本後是否會造成混淆,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召集人張淑惠指出,當 5、6 歲的孩子讀完繪本,故事中出現跟現實生活中男生愛女生不同的情節,確實可能會多想:「那我是喜歡男生還是女生?」透過反覆對自己提問,與其說是混淆,更接近「自我認識的起點」。

張淑惠強調,社會應該提供給孩子開放的思考,透過多元、鼓勵思辨的教育,才能培養出真正能承擔的個體,而不是限制、管制資訊來源,「這些(管制做法)只是運用權勢的不對等矇騙孩子,孩子終究還是會想找尋自己。」

孩子們的手寫板。圖/曾玉婷

目前,臺灣在性別平等方面的討論,除了男女兩性的平等,已更廣泛的涵蓋不同性別、性取向、性別認同、性別氣質及 LGBT 權利等多元性別者的平等,孩子應該擁有性別認同與性傾向探索的權利與多元的機會,才能進一步照顧全部的孩子。

該聯盟祕書長何語蓉也敘述自己身為同志的故事,提到過去在還沒有性平教育的年代,她和母親出櫃後,不只被認為不正常,母親還自責教育失職,讓她對自身的性傾向感到罪惡。

如今,在她成為媽媽後,她教導自己的孩子認識同志,也透過自身經歷,讓孩子多理解一個同志的生命,學習了解「愛與尊重」並非「模仿或變成某個樣子」。她認為教育應該要幫助孩子看見人、家庭與社會的多元樣貌,才能奠定尊重的基礎。

記者會上,一名孩子發言表示要尊重彼此。圖/曾玉婷

臨床心理師宋鈺宸表示,當部分家長團體說出「零檢出」LGBT 教材的用語時,其實就是否定了這些教材,才會要求零檢出,她強調:「除病化已經過了 47 年,我們仍然將這些少數性傾向或與性別認同的人,推入汙名化的深淵。我們不會因為一本書而讓孩子變成同性戀,但我們能因為一本書而讓社會多一份理解、愛、與尊重,並且協助每個人找到自己。」

從 20 年前的《國王與國王》,看見文本後的社會脈絡

單純以婚姻平權來看,沒有一部作品應該因為「男男結婚」或「女女結婚」的情節而被下架。不過,在《國王與國王》繪本中,仍有一些被埋沒在整場爭議背後,其他可以討論的觀點。

例如,若是重新仔細看《國王與國王》,故事最初是皇后統治國家多年已經很累了,因此要求王子在夏天結束前結婚,成為國王。皇后不停碎碎念,「附近的王子都結婚了,怎麼你還沒?」── 有人因此質疑,為什麼一定要結婚才能繼承王位?不結婚的單身者就沒有地位嗎?

接下來,皇后處心積慮為王子安排相親,讓王子「面試」各國公主,公主們不是演唱歌劇,就是表演雜耍,其中還有一位來自孟買的公主,身材高挑纖細,卻被王子揶揄手臂很長,更不識相地說「向人民揮手時一定很管用」,讓公主氣得衝出王宮 ──這部分也被質疑女性依舊被物化成商品供人挑選,還遭男性攻擊外貌。

根據臺灣《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教育是指「以教育方式教導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的實質平等」,並且防治性侵害、性騷擾及性霸凌。《國王與國王》被許多人視為一本同志教育讀物,但其中似乎仍存在許多異性戀劇本常出現的敘事模式及傳統價值觀,引起許多異議。

對此,彩虹平權大平臺執行長呂欣潔表示,《國王與國王》是 20 年前在荷蘭出版的作品,雖然在當時的社會脈絡下已是先進的討論,但確實還有些傳統保守的敘事背景。不過這也不限於這本繪本,許多繪本都有這樣的情形,但整體來說依然是能透過導讀者的教育與引導,讓孩子理解「現今」的平權觀點。

值得觀察的是,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的學者莎那罕(Dervla Shannahan)也曾提到,許多關於同志議題的兒童書籍,主角多具備「富裕的中產階級白人」身分,而且書中幾乎沒有描繪單身或單親家庭的同性戀者,又或是劇情中經常出現對異性戀的過度補償。以《國王與國王》為例,除了王子與王子結婚,同時男性隨從也和格陵蘭的公主成為一對,在部分人眼中,即被視為一種「補償」。

不過,過去的創作文本並非因此不能成為當代的選讀,而是現代的讀者如何與過去的觀點互動思考,並視閱讀者的理解力適時調整教育與討論方式,甚至能藉此理解過往的社會脈絡與背景。

例如,《國王與國王》中的王子既能愛上同性,又為何需要「選公主」,而非「選王子」或「選多元性別伴侶」呢?如果故事中參與「徵選」的公主們變成了王子們,是不是王子們也被物化了呢?這究竟是性別議題,還是階級與權勢議題?而王子必須要選公主,又是否是原本的社會環境(或皇室氛圍?母子關係?)並不容許王子「出櫃」呢?

如同其他許多議題,多數社會爭議都有研究及對話的空間,許多觀點與思考也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發展、改變,並且在衝撞過程中凝聚共識。從新北市立圖書館的做法是否適當,到《國王與國王》呈現出的同志、性別與婚姻等觀點,若社會能透過討論,趁此機會讓孩子學習尊重與理解、對自己擁有正向的情感認同,或許才能藉此邁向真正包容的社會。


延伸閱讀:
1. 748 施行法後,性平教育跟上了嗎?/《性別平等教育法》15 週年
2. 晨光爭奪戰!「我們也是家長,我們支持性別平權、撐孩子做自己」/專訪多元教育家長協會
3. 【人權星期三】將孩子視為對話主體,讓學生參與公共事務!/認識兒童權利公約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曾玉婷
曾玉婷

Right Plus 記者,文字工作者。喜歡書寫和音樂。志向是真誠對待生活中的每個枝微末節。最近經常會想起:「這是人們會說起的一年,這是人們說起就沉默的一年。」

文章: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