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 N 號房再現網路未成年性剝削,7 個你必須了解的犯罪模式與防範重點

根據南韓媒體報導,首爾市警察局上週五(20)宣布逮捕 14 人,涉嫌對至少 74 名受害者進行性剝削與毆打,並且利用社群媒介 Telegram 成立線上性剝削聊天室,以此牟取暴利,在網路上被稱為「N 號房事件」。許多聊天室觀看成員都超過萬人,類似聊天室成員總計超過 25 萬人

受害者中包括 16 名未成年少女,從 11 歲至 16 歲不等。許多女學生迫於個資與私密影像被掌握而逐步淪為侵害對象,被逼在鏡頭前自慰、自傷甚至被強暴。南韓舉國嘩然,截至今(23)日下午已有高達逾 233 萬人連署要求政府公開嫌犯照片與身分,164.5 萬人要求公開所有聊天室成員身分。 

南韓民眾上青瓦臺連署,要求政府公開犯罪人訊息與照片。圖/南韓青瓦臺官網

線上未成年/孩童性影像犯罪已是全球關注的網路世代新興議題。(參考:線上孩童性影像市場化、產業化,持有未成年性影像即屬犯罪)2019 年,英國網路觀察基金會 IWF(Internet Watch Foundation)即發表報告指出,光是在 2018 年,他們就刪除了超過 10.5 萬個未成年性虐網站,平均每 5 分鐘會發現一張有害照片或影片,創下史上最高紀錄。

值得注意的是,犯罪年齡正逐漸下滑。此次南韓 N 號房事件中,建立並經營聊天室、目前已知的嫌犯皆為 20 多歲的青年。韓國官方數據亦指出,兒少犯下的性犯罪正逐年成長,從 2006 年至 2019 年,受害者和加害者都是未成年的狀況足足成長一倍,超過 1000 名涉及性暴力的孩子會從網路下載兒少不雅圖像。(參考:線上孩童性影像全球氾濫:75% 由父母親友施虐或拍攝,長大後持續受虐或成施虐者

南韓 21 屆國會總選的女性候選人在國會呼籲政府回應百萬連署。圖/聯合新聞(Yonhap News)

Right Plus 長期關注此議題,一再重申「正確的公眾意識才可以集社會之力保護孩子」,這包括正確認識此類犯罪型態與防範重點。

重點 1:打擊未成年性影像產業鏈,需要強而有力的法律環境

此類犯罪在歐美的刑責尤其嚴重。例如美國,僅僅是單純持有存取(無從證實是否有上傳或其他動作)未成年性影像者,最高可判處 10 年有期徒刑,影像中受虐的孩子若未滿 12 歲則可高達 20 年。

其餘如接收或散播孩童性影像者,可判處 5 至 20 年刑期,(協助)產製影像則高達 15 至 30 年,且刑度往往受嫌犯持有的影像數量、內容的嚴重性及被攝孩子的年齡等影響。最重要的是,未成年色情網站一旦遭查獲,不僅網站管理者將被定罪,還會進一步追出所有站上會員,務求一網打盡。

此次 N 號房事件已有超過 164.5 萬人連署,要求公佈聊天室中超過 25 萬用戶身分,南韓或許可考慮藉此機會修法。若其法律環境能如同美國一般,同步支持全面打擊未成年性影像犯罪,才能真正予以制裁,並避免落入「公布個資、全民公審是否危及人權」等爭論。

「曾經進入房裡的,都是殺人兇手」。圖/SBS

在臺灣,不僅相關案件的刑度相較歐美國家來說極低,幾次大動作逮捕皆僅輕判 2 個月,多數平日會看色情片的民眾還缺乏法規教育,不知道如今即使只是「持有」或「下載」未成年性影像,都已視同違法。  (參考:【看見孩子 3】網路助長孩童性影像犯罪鏈,臺灣尚缺有力的執法環境

重點 2:網路讓犯罪產業快速擴張,別再假裝線上和線下是 2 個世界

網路時代快速擴大並加速了全球(未成年)性影像犯罪產業鏈。受害者的所在地、人口販運集團、影像觀看者、製造者、販賣者、持有者、購買者、網站經營者與散佈者往往同時分散在全世界數十個不同的地區或國家。 

這些犯罪過往是製成光碟、錄影帶、雜誌書刊,現在則是直接以 TB 計量的檔案販售,或是成立散播相關影像、有專門運作機制的私人論壇,和註冊會員收取「會費」。在許多非法的未成年色情網站及此次南韓事件中皆可見,參與者甚至必須提出受虐孩子的原始照片來證明自己有資格登入,以取得在網站中販售或交換影像的權限。

N 號房內的訊息內容。圖/鳳凰天使 TSKS(微博)

特別是未成年線上性虐影像,往往出自世界各地不斷遭侵害的孩子,是持續在發生的恐怖故事。美國國家保護失蹤與被剝削兒童中心(NCMEC)主席 Ernie Allen 便強調:「這不是未成年『色情片』,這是犯罪現場,這些都是孩子受虐的證據。」(參考:【看見孩子】專題:網路影像背後,那些真實遭性虐的孩子

重點 3:受害時間不僅止於施虐當下

網路性影像犯罪不同於一般犯罪,受害時間不僅止於當下,更常在傷害行為停止後才進一步失控,持續不斷。許多倖存的性影像受害者即使已經長大成人、連犯罪者都已被捕,施虐或私密影像卻持續被散播,形成此生都無法擺脫的夢魘與威脅。

當私密影像被分享到網站或線上雲端平臺,無人能預測這些資料會如何被他人利用,影像一經散布便難以徹底根除,即便檢舉刪除也無法保證不會被多次上傳,或被他人存在硬碟裡觀賞。

南韓《中央日報》報導 N 號房事件。圖/Naver

重點 4:施虐者未必出於性慾,外表很可能難以辨識 

並非所有加害人都是為了滿足自身性慾而行動。未成年性剝削影像尤其有其販售價值,在全球犯罪鏈之下,每個環節都有人能從中圖利因此許多施虐者未必就是戀童者,或一般人想像中的「變態」。

除了圖利,犯罪者也可能只因為孩子較弱小、容易下手而施暴。這些人外表很可能看來與常人無異,難以輕易辨識。有些受害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受害者,因為加害者不見得真的會威脅自己,對方想要的只是影像本身。部分加害者因此在取得私密照並販售後,依然能在受害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與之維持友好關係、保持正面形象。 

重點 5:親近的親友也可能成為性剝削者 

許多研究早已指出,9 成以上的性侵來自熟人美國國家保護失蹤與被剝削兒童中心(NCMEC)數據也顯示,高達 75% 的兒少性剝削內容是由父母及親戚朋友參與虐待拍攝

此外,有 5% 的影像由孩子自製,原因除了不明白後果嚴重性而自願拍攝,更可能如同此次南韓事件中的受害女學生一般,因為遭性勒索而被迫配合。(參考:線上孩童性影像全球氾濫:75% 由父母親友施虐或拍攝,長大後持續受虐或成施虐者

也有些父/母則是面對孩子遭伴侶性侵而陷入自我封閉,甚或進一步成為共犯,在伴侶的指示下開啟付費直播、在鏡頭前性侵或傷害孩子。這類型的成年人雖不是主要的施虐者,卻也絕不是「無能的旁觀者」。(參考:【看見孩子 3】網路助長孩童性影像犯罪鏈,臺灣尚缺有力的執法環境

重點 6:在現實中如何保護自己,在網路上就這麼做

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時刻提點孩子小心陌生人;但在網路世界裡,和「陌生人」接觸不再可怕。家長應隨時提醒孩子辨識網路資訊,並仔細考量分享個人影像和資訊的必要性,尤其可陪孩子檢視「數位足跡」,了解其嚴重性。

例如,孩子在網路上向陌生人坦誠自我到什麼程度,留下多少個人資訊、興趣、喜好、關注的議題、常去的地點等,都會「幫助陌生人偽裝成一個了解他的人」,以此接近孩子、與之成為好友。接著再找機會搭訕、誘導孩子出門見面,或要求傳送私密照和個資,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威逼勒索與脅迫。(參考:法治環境防範不力,成年人應從小教育孩子科技風險) 

N 號房內其中一位加害者對受害者的脅迫簡訊。圖/引自網友臉書

此外,在全民曬娃的時代,父母也必須尊重孩子的隱私。根據兒童福利聯盟調查,有 84% 的父母曾上網分享育兒狀況,其中有 21% 曾貼出孩子的裸露照,高達 3 成的父母遇過孩子照片被不當截圖或轉載使用。

澳洲多名兒童網路安全專員亦曾透露,有大量的戀童網站照片都出自孩子父母在 FB 或 Instagram 的貼文。英國巴克萊銀行(Barclays)甚至指出犯罪者只需從父母的社群平臺帳號收集孩子資料,就能製造假帳戶進行借貸。(參考:懸崖上的小網紅:父母公開曬娃、小孩網安意識不足、直播平臺欠缺自律,釣出戀童犯罪者與龐大商機

重點 7:性剝削與性侵害無所不在,是公眾議題而非家內私事

這就是人類會做的事,但人類也能終止這些罪行。」學校老師、社區鄰里、診所商家裡的所有成年人,都必須理解到這種事隨時可能在日常中發生,才能在社區裡提高警覺,對那些行為表現異常的孩子伸出援手。 

南韓警政警政首長閔鉀龍(音譯,민갑룡)回應 N 號房事件,承諾將盡可能採取一切手段查緝網路性犯罪。圖/南韓國家請願 YouTube

受害孩子雖可能因受脅迫而不敢求救,身體和言行上卻可能出現徵狀。例如身體可能出現瘀傷,或在炎熱的夏天還穿著長袖衣物掩蓋傷口,也可能因為旁人的觸摸或環境中的巨響而畏縮。或者,他們會因為內傷而導致腰痠、胃痛,因肋骨斷裂而呼吸不易、在運動過程中感到疼痛等。此外,任何成年人才有的、與性相關的言語或行為都必須認真看待。

唯有集法律與社會集體之力正確認識、有效防範,我們才能建構一個讓受害者安心述說、讓通報者放心舉報、讓潛在犯罪得以被提早防範的社會。


延伸閱讀:
1. Right Plus【看見孩子】專題:網路影像背後,那些真實遭性虐的孩子
2.  線上孩童性影像市場化、產業化,持有未成年性影像即屬犯罪
3. 線上孩童性影像全球氾濫:75% 由父母親友施虐或拍攝,長大後持續受虐或成施虐者
4. 懸崖上的小網紅:父母公開曬娃、小孩網安意識不足、直播平臺欠缺自律,釣出戀童犯罪者與龐大商機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葉靜倫
葉靜倫

Right Plus 創辦人 & 總編輯。曾任出版社資深編輯、NGO 雜工、NPOst 主編,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

想當特務卻當了 10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文章: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