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奉獻臺灣超過 30 載,小兒麻痺之父畢嘉士醫師逝世

首圖/2013 年,時屆 90 高齡的畢嘉士醫師於傳記發表記者會時來臺攝影。取自畢嘉士基金會

為臺灣奉獻一生、駐臺行醫超過 30 年的挪威畢嘉士醫師於本月 15 日逝世,享壽 93 歲。由畢嘉士醫師參與創辦經營的屏東基督教醫院屏東勝利之家,以及以他為名、傳承其精神的畢嘉士基金會將於 12 月 13 日下午 4 點於屏東基督教醫院集會堂聯合舉辦追思禮拜,邀請畢醫師的臺灣友人、同事與病友齊聚,緬懷畢醫師在臺無私的奉獻。

「所有改變,都是從一個人開始;但沒有任何改變,能只靠一個人成就。」By 畢嘉士醫師,享壽 93 歲。

臺灣在 50 年代曾面臨巨大的公衛困境。全島大流行的小兒麻痺症每年病例高達 400-700人,上千名孩子因病毒感染導致肌肉萎縮、無法站立,被迫使用過期疫苗,甚或在地上爬行。不幸的孩子轉眼便離世,倖存的孩子必須終身面對肢體障礙。當時的社會氛圍對身障孩子來說極為嚴酷,周遭鄰里往往認為他們「必定是上輩子做了壞事」,許多父母因此將孩子藏在家中,學校也拒絕入學。

與此同時,自日本殖民時代便被強制隔離的漢生病患者(即過去所稱的「痲瘋病」),導致高自殺率及樂生療養院中無數的悲歌名列當時 10 大死因之一的結核病患亦遭社會強制隔離,無數人貧病交迫,形鎖骨立。

戰後臺灣進入美援時代,平均每年一億美元的挹注,有效穩定了民生、抑制飛漲的物價。然而由於政權更替、行政效能孱弱,社會救助功能不彰,一半以上的物資必須透過教會團體等民間組織配給,再加上中國將大批宣教士驅逐出境,使得許多宣教士轉而來到臺灣,一蹲點就是半世紀。

畢嘉士醫師。圖/畢嘉士,一起做好事

這些由西方宣教士帶來的公衛與醫療面貌,與當時臺灣因恐懼而隔離的療養院所極為不同,他們帶領的醫護人員往往主動進入社區尋找病患,積極推動治療,並陸續成立醫療照護所。如今的馬偕醫院、埔里基督教醫院、屏東基督教醫院、振興醫院等,都在這樣的背景下落地生根。

1954 年,出身貧窮礦工家庭、費盡千辛萬苦考取醫師執照的畢嘉士醫師,從挪威坐了近 3 個月的船抵達臺灣。28 歲的畢醫師首先進駐臺北樂生療養院,2 年後南下參與創辦如今的「屏東基督教醫院」(屏基)。1961 年,畢醫師成立了全臺第一所小兒麻痺兒童療養院,同時在高雄設立特別診所,收治漢生病患。隔年,在多方奔走下,他成功讓 4000 多個孩子得以免費進行臺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小兒麻痺疫苗接種

畢醫師隨後打造了臺灣第一個小兒麻痺支架工廠,讓患病爬行的孩子能透過矯正與復健,從地上站起來,拾回他們的尊嚴。接著又成立了小兒麻痺兒童之家(即今日的「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提供出院後的孩子生活照顧、住宿、教育與復健,並進一步從美國引進脊椎矯正手術,治療小兒痲痺患者脊椎側彎的後遺症。

50 年代臺灣的小兒麻痺孩童。圖/畢嘉士基金會提供

畢醫師的努力不僅使屏基名列當時世界 8 大脊椎矯正中心,也讓這種治療、復健與照顧模式推展而出,促成彰化的喜樂保育院、嘉基的小兒麻痺之家、花蓮的畢士大教養院、臺東的阿尼色弗小兒麻痺之家等陸續成立。他甚至說服屏東仁愛國小開辦全臺第一個肢體障礙特殊教育班,並與屏東縣教育局首創全臺第一個「床邊教學」,安排老師親自到病童床邊授課。1978 年,畢醫師又成立了臺灣第一所腦性痲痺兒童病房。

這個病患與同事們口中的「畢爸爸」,最有名的事蹟包括曾親自用嘴為病友吸出喉中的濃痰,也曾在開刀途中因血庫缺血,捲起袖子讓護士為他抽血。遇到貧苦的病患付不出醫藥費,他便簽下「Bill O. Bjørgaas」(畢嘉士買單)字樣。他曾在受訪時說:「我沒有辦法看到別人受苦,《聖經》上說,我們大家都是一樣的,應該要彼此幫忙。」畢醫師的愛發自內心,不分貧富貴賤,人生最大的回報是病人因病痛解脫而綻放笑容、看見原本不良於行的孩子能夠挺直腰板,向外發展。

2013 年畢嘉士醫師重回臺灣,曾經被他醫治的病患,紛紛回來與他相聚。圖/畢嘉士,一起做好事

1984 年,畢醫師從屏基退休,「這裡是我的第 2 個家,我很想來。但臺灣已經進步了,可以照顧自己,不需要我了。」他說。之後他繼續至越南、波利維亞、尼泊爾、海地等地傳愛。1997 年,畢醫師榮獲第 7 屆臺灣醫療奉獻獎,隔年短暫返臺支援恆春基督教醫院。2000 年,在國內外醫師協力合作下,臺灣正式從小兒麻痺國家中除名。

2008 年,挪威國王頒授最高榮譽的聖歐拉夫一等勳章(The Medal of St. Olav)給畢醫師,表彰他的醫療宣教貢獻。2013 年,畢醫師返臺參加屏基 60 週年慶,許多老病患聞風而至。離臺數十載,他依然記得每個病患與他們的故事,熱情和昔日老友們握手、擁抱、話家常。

畢醫師如同臺灣過往許多無私奉獻的宣教士與國際友人,在那「永不放棄」的信念下,留給臺灣許多珍貴的禮物。那些醫療技術與助人的價值,繼續由臺灣醫者、NGOs 與無數深受啟發的年輕人,分享傳愛各地。


延伸閱讀:
1. 從臺灣的偏鄉到世界的偏鄉,畢嘉士改變了什麼?
2. 【專題】1. 從臺灣的偏鄉,到世界的偏鄉/畢嘉士基金會與非洲社區計畫
3. 從自殺防治、生命線、燒燙傷中心到全人醫療,羅慧夫醫師遺愛臺灣的社會支持網


畢嘉士醫師臺灣行醫大事紀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葉靜倫
葉靜倫

Right Plus 創辦人 & 總編輯。曾任出版社資深編輯、NGO 雜工、NPOst 主編,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

想當特務卻當了 10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文章: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