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2】快樂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孩子,臺灣 NGO 將國際經驗帶回原鄉

編按:本文由至善基金會贊助赴緬甸採訪、作者獨立完成。

承上篇:1. 攜手推動家長共學,NGO 將國際經驗帶回臺灣

「過往我們通常以 3 年為期,第 1 年努力說服家長們關於 ECCD 的重要性,並且從中培訓引導師(facilitator);第 2、3 年這些引導師會遊說更多家長加入,我們再訓練社區組成自己的親職教育網路,並且與在地團體和社區合力興建、經營 ECCD 中心,也培訓其中的托育照護人員。」

Plan 緬甸 ECCD 計畫專家(ECCD Specialist)May Yu Aung 解釋:「第 2、3 年的培訓,是為了讓社區發展自己的力量,讓 Plan 能在第 4 年時順利撤出。」

不過,如今在良烏鎮的 10 個村子裡,即使計畫執行僅短短半年,已經讓所有人都感受到明顯的改變。

良烏鎮的計畫評估從 2 年前就開始。Plan 花了數月在當地推行 ECCD 觀念,同時評估需求,檢視各家庭的孩童人數、年紀與經濟收入、考量父母的積極度,接著在每個村裡選出 30 位媽媽組成家長教育團體(Parenting Education Sessions),從中訓練引導師。在引導師的帶領下,家長團體每月聚會 2 次,透過深度的交流與實作,討論並交換育兒心得。

圖/至善基金會提供

「我們在這裡學到非常多東西!」
「第一次知道小孩子的大腦發展這麼重要。」
「最大的收獲是學會怎麼為女兒準備營養均衡的食物。」
「牛奶、肉和魚是一種,蔬菜是一種,醣類澱粉是一種。3 大營養食物好重要!」
「我兒子現在很少生病了!他甚至還會在吃飯前提醒我要洗手。」

在團體訪談中,媽媽們你一言我一語,興奮訴說家長團體帶來的各種知識。其中,「洗手」與其他如刷牙、洗臉等,是大多數家長都會提到的小習慣大改變。「『洗手』本身並不難學,重點是要能養成習慣,並且知道在什麼時候洗手。」

Plan 緬甸 ECCD 計畫經理(ECCD Program Manager)Myo Myo Wai 強調:「上完廁所之後洗手、飯前洗手,這麼簡單的小動作,只要真的養成了習慣、在對的時候進行,就能避免生病與感染。」

此外,緬甸許多父母過往對待孩子,都習慣用打罵與咆哮,就算是像洗手這樣有益健康的事,也是又催又逼的趕著去做。其他所有生活行為的禮節、對人的尊重等,更經常在棍棒與巴掌間完成。

「自從進入家長團體後,我終於知道打罵只能暫時控制小孩的行為,卻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30 歲的 Cho Cho Win 有一個快 3 歲的女兒,她在團體中學會如何與孩子溝通:「以前我不知道怎麼控制自己。我女兒一直問問題讓我很心煩,忍不住就會動手。」

「現在我知道,她這個年紀的孩子就是會一直透過問問題來學習新事物,打罵只會讓她受傷,並且破壞我們之間的感情。」Cho Cho 進一步強調:「而且,打罵這件事,等她長大之後就沒用了,到時候她只會變得跟我以前一樣,易怒、煩躁,對別人大吼大叫,甚至跟著動手打人。」

現在的 Cho Cho 最大的改變,就是學會在動手之前「多想 2 分鐘」,她甚至學會用團體中的詩歌教材來跟女兒溝通,提醒她打理個人衛生,並且母女倆一起做家事。「溝通是件很重要的事,不只用在我跟女兒之間,我現在甚至連對我先生也比較會相處了。」

ECCD 計畫中的孩子,逐漸養成洗手的習慣。攝/葉靜倫
ECCD 計畫中的家長團體,正由家長中培訓出來的引導師上課中。圖/至善基金會提供
因為看到孩子明顯的改變,父親也開始十分支持親職教育。圖/至善基金會提供

在遊戲中學習,以玩樂實現目標

Cho Cho 同時也是 Plan 培訓出來的遊戲小組(Playgroup Sessions)師資之一。遊戲小組是親職教育計畫的另一大核心團體,每週聚會 2 次,Plan 會在其中教父母們陪孩子玩遊戲、依循在地脈絡製作相應的玩具教材(Toy making),並讓他們理解遊戲對孩子的重要性,諸如提升孩子的數理、邏輯等能力,促進肌肉發展與身體健康等。

一個 5 歲女兒的母親 Daw Khin Mar Lwin 表示:「以前我們沒有專門為小孩設計的玩具,我也不知道玩遊戲這麼重要,現在才知道原來『玩』的過程中,孩子也在學習。

遊戲小組除了引導師,還有志工老師,Daw Win Khin 就是其中的一員。她有個 4 歲半的女兒,她不只透過家長團體學會許多懷孕期的知識,了解到孕產期間的保養如何影響孩子日後的發展,也透過遊戲與溝通,學會耐心聽女兒說話。她甚至開始懂得跟女兒解釋做出某些事的後果,而不再動不動就開打。

另一個母親 Daw Myint Yee 也興奮的說:「真的很有趣!以前我最常跟我兒子說的話就是『再不聽話我就要打人!』他因此變得很怕我。現在我學會說故事給他聽,他很開心,我先生也很高興。」

這樣的改變,也體現在她的女兒身上:「我有空時會教我女兒認顏色,她現在很會認了,而且變得很活潑喔!不但不再害怕老師,還能自己刷牙洗手。」她頓了頓說:「我覺得親職課程已經變成我們社區吸收新知的來源,而且我希望孩子們都能比我更聰明!」

短短半年,不只父母、鄰里、社區村民都感受得到孩子們變得更有禮貌、更快樂、更主動幫忙,就連 Plan 和至善的計畫人員都明顯感受到父母與孩子們身上的自信。「以前他們不太敢說話的啊,見到外人都很害羞,現在真的膽量變大了!」Lin Lin 笑著,進一步強調,Plan 教育計畫中最重要的「包容」理念,就是要創造一個讓所有孩子都能安心發問、勇於發問的環境。

緬甸05
圖/至善基金會提供

34 歲的 Aye Aye Maw 是家長團體的引導師之一,她對 4 歲大的女兒身上明顯的變化感到喜悅:「我女兒現在回家都會滔滔不絕的講故事給我們聽,她還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像 Aye Aye 這樣由衷的喜悅,不斷在團體中流轉,所培養出來的自信與互相感染的正能量,不知不覺讓每個人對社區的事務與發展更加關心,也更積極想改善彼此共同的生活環境。

「我們在團體教育中得知,酒精會阻礙大腦發展,還會影響人的心情與行為,家長喝酒也會影響到孩子。」另一名家長團體引導師 Yin Yin Soe 說:「我們因此跟社區鄰里一起討論孩子的未來,後來就決定要支持關閉村裡販賣酒精飲料的小店。」

如前所述,ECCD 在許多國家,都是將孩子們集中起來上課的單純學齡前教育,目的在讓學齡前孩子能順利銜接小學教育。然而在緬甸,Plan 改以親職教育的方式培力父母,讓教育隨時能在家庭中發生,顯然也直接又極具效力的達到了 ECCD 原本的目的。

資源、需求、能力,3 方協力完善推行

當然,身為經驗豐富的兒少發展 NGO,Plan 不會僅滿足於家長們興奮的回饋。Plan 有其完整的成效檢視方法,透過定期的社區會議討論與目標檢核,彈性調整計畫。Plan 也試圖從受益人數與地區(覆蓋率)、孩童成功進入小學的就學率孩子們的身高、體重、健康狀態等指標,來評估計畫的成效。

「一個計畫有 3 個最關鍵的要素,那就是資源、需求能力。」洪智杰說:「有需求的地方,還需要有妥善運用資源的能力。緬甸有 ECCD 的廣大需求,而 Plan 則有很強的能力。」

緬甸06
家長團體中的媽媽,非常認真在上課。圖/至善基金會提供

事實上,Plan 的能力不只來自其 80 年經驗的累積,還在其認真看待政策倡議的行動方針。他們與緬甸社會福利、行政、教育、兒童權利委員會等各層級的政府部會官員都有多元的合作,因此得以將有限的資源透過跨部會、跨組織、跨領域的整合,達到最大的發揮。

「至於資源的連結與投入,正是至善能夠著力的點。」洪智杰說:「事實上,這個合作計畫我們希望從企業募款來努力,因此透過這次機會,倒讓我們開始學著跟企業打交道,從企業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思維,這也是意外的收穫。」他進一步強調:「最重要的是,至善在緬甸學到的經驗與觀念,日後也都能內化到組織裡、回饋到我們在臺灣的幼教計畫中。

將國際經驗落實臺灣,彼此受惠

洪智杰所說的「回饋」,便是預計在不久的將來,逐步在至善的原鄉服務中落實親職教育,不僅跟至善現有的幼照中心結合,還試著從中心「走出去」、主動向外推行外展服務。

例如至善即將從明年下半年於部落中開始試行的「行動玩具圖書館」,便是受到 Plan 所規畫的遊戲小組啟發甚深。行動玩具圖書館預計結合玩具車和幼教器材,將遊戲帶進社區。

「這其中還有非常多的細節,例如玩具圖書館在運作過程中,父母的角色為何,至善該如何適當的介入、玩具與遊戲的設計方法等,都需要與 Plan 學習。」洪智杰表示:「此外,除了 3-5 歲的學齡前教育,Plan 在孕產婦的育兒知能、0-2 歲的兒少發展,以及青年學生畢業後銜接社會的方法等都很專業,而這些部分,至善目前都還沒有合適的方案。」

「我們都知道,學齡前的孩子著重在發展依附關係,上了小學開始發展認知能力,到國中時會逐漸建立價值觀。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活動和方案的設計都極為不同,這些都是至善能從 Plan 身上汲取的。」

無論是至善與 Plan,還是緬甸媽媽們的「共學」團體,或緬甸父母們與社區的互助,或甚至緬甸經驗與臺灣經驗的交流,都是 NGOs 致力尋求「夥伴關係」的佳績展現。臺灣 NGOs 與國際 NGOs 的合作,無疑可成為互助互惠的良好循環。

Plan 緬甸辦公室。攝/葉靜倫

本文原刊載於公益交流站,於此收錄於原作者作品集中。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葉靜倫
葉靜倫

Right Plus 創辦人 & 總編輯。曾任出版社資深編輯、NGO 雜工、NPOst 主編,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

想當特務卻當了 10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文章: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