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程式設計,給偏鄉孩子一堂生命教育課/專訪蘇文鈺教授

2018 年開始,國中、小學都將開始帶入程式教育。這對 50 歲之後才投入偏鄉程式教學、每每被拒絕的成功大學蘇文鈺教授來說,可謂百感交集。

「需要教育的永遠都是大人。過去我以為偏鄉不是很需要幫助嗎?大家理應都會支持我們想幫助偏鄉孩子的計畫,但現實是,我們一天到晚受挫,經常在接洽過程中,對方會說:『學程式做什麼?我們的學生連國英數都學不好!』」蘇文鈺感嘆,國語文英語數學,其實都比「程式」還難啊!只要花個 4、5 年學程式,就能找到還不錯的工作,寫寫網頁和 app,這些都不需要是高手就做得到。

成大教授蘇文鈺,自 2012 年開始針對國小 3、4 年級的學生編寫程式教育教材,並且自 2014 年開始,在嘉義東石鄉西崙村的過溝基督教會教偏鄉孩子們寫程式,之後除了東石,包括布袋、義竹甚至新營的孩子都輾轉聞風而來,人數幾達百人。

這些孩子和希望小學的孩子們一樣,多半背景複雜又生活辛苦,極需專業的補救教學扶助。蘇文鈺帶著他的研究生和在職程式設計師們,每月 2 個週末,再加上寒暑假的營隊,投入大量心力和耐力,用程式語言和關愛照顧,直探孩子們的內心。

用程式把人帶回偏鄉、讓孩子獨立

但是,究竟為什麼要學程式?

「我自己是個資工系老師,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我的很多學生只要有電腦和網路就可以在家工作。而偏鄉的問題並不是教不出人才,而是優秀的人才都不願意回去,或者回去了也沒有工作機會。學程式,難道不是個方法,可以讓偏鄉的孩子脫離地域限制、在家鄉工作嗎?」蘇文鈺感慨的說。

對蘇文鈺來說,電腦、資訊、數位製造(例如需要以程式驅動、設計的 3D 列印)是他目前唯一看到能讓人願意留在家鄉的學門,程式教育因此成為他扭轉城鄉差距的方法。「對那些中低收入戶來說,光砸錢給他們是沒用的,當然要從教育著手,這關係到每個人機會的均等。也唯有把有本事賺錢的人留在偏鄉,把家鄉的經濟活動帶起來,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圖/「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粉絲團

除了讓孩子們留在家鄉,學程式也是為了讓他們學會解決問題。在蘇文鈺心中,這些單親、失親、隔代教養、家境辛苦的孩子,往往很早就需要自立,而寫程式、數位製造、玩 3D 列印,都只是個教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已,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他們有能力面對挫折重重的生活。他甚至組團帶孩子們出去「見世面」,讓他們練習跟外面的人介紹自己設計出來的東西。

「我可不是只在教程式、把孩子教成一個阿宅耶!我要他們自己去發揮,去宣揚自己的成果、學會推銷自己,否則光會電腦有什麼用!」蘇文鈺率性的說:「我教給你原則,接下來如何搞定,那是你家的事了。」

話鋒一轉,他認真說:「我們現在教給這些孩子的東西,10 年後全都是沒用的,全都會過時。所以我們究竟在教什麼?」

「我們在做的是釋放這些孩子的潛力,讓他們的心自由,讓他們不因為出生背景和地域而受到限制。」

只要好玩,什麼都好學

除此之外,程式和數位製造還神奇的改變了許多孩子過動、不專注和對未來的茫然。「很多孩子已經進入能自己解決問題的階段,他們缺的只是動機,也就是興趣。」蘇文鈺解釋:「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們熟悉所有好玩的事。小孩子就是要盡量讓他玩!給他時間胡鬧,讓他們盡量去試,激起他們的興趣,他們就會專心去研究,一投入就是一整天,連飯都不想吃。」

「一旦興趣起被激起,很多原本連基本單字都看不懂、看見英文就怕得跟鬼一樣的小孩,都會主動去學英文了。」滿懷熱忱的蘇文鈺說:「我想要把偏鄉都變成快樂的地方,來上課的人以後也都能找到不錯的工作,至少最基本的是,能脫離貧窮。更好一點的是,他們願意回頭來教育他們的下一代、回鄉來工作,然後創業,把能量擴散給更多的人。」

遙想未來,蘇文鈺滿心期待:「以後等這些數位製造的機具夠便宜了,這些孩子就可以在他的家鄉創業了。」

圖/「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粉絲團

創業、帶起家鄉的經濟,是蘇文鈺心目中渴望看見的美好未來,最終,偏鄉的力量還是得靠偏鄉的孩子自己找回來。「我們都是過客罷了。」蘇文鈺說,這些孩子並非天生頭腦不好,只是缺乏陪伴。很多孩子家裡並不窮,但父母不在身邊,往往重創他們的學習力。蘇文鈺集合孩子們共同學習,也是為了讓他們找到一起努力的同伴。

「讓這些孩子一起成長,可以互相切磋。相信我,不管政府花再大的力氣做教育,你成長的階段,沒有厲害的同伴是沒有用的。想變成超人?那就先加入超人吧!」這也是蘇文鈺辦暑期營隊的其中一個重點——讓來自各方不同的小朋友見面、認識,打開更寬廣的視野。

是程式教育?還是生命教育?

程式教育也是蘇文鈺心目中最好的生命教育。「寫程式有兩種,一種是依循電腦的運作,來執行一些事,提高效率。這種運用方式,最終就是讓我們淪為代工而已。真正的意義是第二種:用電腦來完成人類想完成的事。」蘇文鈺強調,人類想完成的事很多時候是沒有意義的,例如,努力讓電腦下棋下得比人類還好,這有意義嗎?

「看起來沒意義,其實它的影響深遠。西方人看待電腦下棋之所以跟我們不一樣,是因為他們長久以來一直在探討一件事:電腦可不可以有智慧?電腦有智慧,不是為了讓我們失業,而是為了幫我們去做很多繁雜的事,讓人類可以有時間去做更多高階的事,例如藝術、哲學、音樂等。」談起 AI,蘇文鈺停不下來:「學程式然後去工作,只是附加價值,如果我們只會以實用性的角度來看,不能以哲學的角度來看,永遠不會進步。」

從這些理念出發,蘇文鈺也跟永齡基金會合作,訓練程式教學老師。對滿腔熱忱的蘇文鈺來說,永齡基金會原本就有一大群多元學習、極待成長的弱勢學童,且偏鄉的老師極需跟孩子們博感情,小孩子對大人的感覺非常敏銳,不付出真心、熱忱與關愛,根本難以接近。而這些,正好是大學在學生出身的永齡體系師資群最大的優點。再加上,在地老師和學生們的距離,也比一般外面訓練出來的老師更接近。

「讓我們來訓練偏鄉老師,教材我們出,一起把偏鄉的師資帶起來,把力量留在鄉下,才是解決之道。」想到接下來更多想做、要做、必須做的事,蘇文鈺滿懷勇氣與信心。

圖/「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粉絲團

延伸閱讀:希望小學專題系列


本文原刊載於公益交流站,於此收錄於作者作品集中。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葉靜倫
葉靜倫

Right Plus 創辦人 & 總編輯。曾任出版社資深編輯、NGO 雜工、NPOst 主編,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

想當特務卻當了 10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文章: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