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暴母子報警 3 次未果,監院:警找人「喬事」、社政失靈、縣府欺上瞞下

彰縣母子長期受暴,曾多次求助縣府、警方和社會處,卻直到向網紅求助後,受虐情事才被重新徹查。孩子身上雖早有傷疤,社工或教保人員也未能警覺並通報。
Read more把好事做對 把對的事做好
彰縣母子長期受暴,曾多次求助縣府、警方和社會處,卻直到向網紅求助後,受虐情事才被重新徹查。孩子身上雖早有傷疤,社工或教保人員也未能警覺並通報。
Read more臺灣有超過 7 成的成年身心障礙者都有生養子女,許多障礙媽媽卻連產檢臺都上不去,甚至曾被勸導結紮。其實很多憂慮,只是出自未被好好釐清的想像。
Read more對李玉華來說,社宅服務能從過往的慈善救助觀點,轉向從「人權觀點」來看社區和社福,並且將「住宅」視為建立社會安全與穩定生活的基本需求。
Read more在臺灣,平價、優質的幼兒園型態如何展開佈建;何以建立社區連結,使社會住宅成為婦女重新安居自立的所在?
Read more親密關係型態的家庭暴力,近 10 年
來整體通報件數微幅上升。然而社會卻很少友善、充分的討論和認識。
災難中的國際合作,絕不是一句「Taiwan Can Help」、把物資送過去這麼簡單。
Read more志工計畫最重要的還是回歸當地需求:我們看到了什麼樣的問題、什麼樣的需求?這次計畫可以帶來什麼樣的價值?
Read more精神障礙在女性街友占比中高達 6、7 成,是男性街友的近 3 倍,這種情形近年還出現在較年輕的女性身上。
Read more取經自北歐的保母制度、向德荷學習的多世代共融園區、延襲國際準則的會所模式,都是臺灣 NGO 向外學習、在地實踐的模式。
Read more以人為本的非營利幼兒園,社會住宅裡的受創家庭支持,我們如何在夾縫中做到那些不可能的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