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沉睡的失智資金:南韓失智長者資產達 154 兆,詐騙風險高、破壞經濟循環

小美/「狠心的媽媽」背後:我留不住你不是不愛你,是想給你更好的生活

【專題|障礙女性的婚育路】從「完美的母親」解放,摸索多元家庭的樣貌

【專題|聽我們的故事】原住民轉型正義:政治受難歷史與創傷療癒

逆轉平等進程,紐西蘭倉促修改《同工同酬法》,低薪照顧工作、公共服務首當其衝

本篇報導由富邦文教基金會部分支持,《多多益善》秉持「獨立報導原則」製作完成。關於獨立報導原則:《多多益善》與合作方互信溝通、力求共識,但本站擁有報導方向、受訪者選擇、訪綱設定與稿件修改的最終決定權,並於合作備忘或合約中具體載明。
國際上,「以兒少為中心」的節目製作觀念越來越被關注,討論的不只是讓孩子出現在鏡頭前,更是從議題設定、拍攝過程,到文化觀點的呈現,都以孩子的經驗與視角為出發點。聯合國《兒童人權公約》中也強調,兒少應有表達意見、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
在臺灣,也有一群長期投入兒少節目的實踐者。他們如何試圖跳脫大人或主流社會主導的框架,尋找與傾聽孩子真正的聲音?
客家電視節目部兒少組長黃鴻儒,從事兒少節目製作將近 20 年。他強調:「比起怎麼製作,第一步要釐清的是,我們想透過節目和孩子溝通什麼?」不同年齡的孩子適合不同的節目設計,而關鍵不在於包裝得多華麗,而是節目有沒有回應孩子的處境與經驗。
在客臺自製的節目《小 O 事件簿》中,拍攝青少年一起討論各種關心的生活議題—— 興趣可以當工作嗎?怎麼面對自己的情緒?同學欠錢會不會不好意思開口?玩線上遊戲對自己有什麼意義?怎麼看待 MBTI?這些主題並非由大人單方面決定,而是團隊透過問卷回收青少年拍攝班底和他們朋友的意見,並反覆微調主題方向與切入角度,直到真正觸及他們在意的事情。
「我們花最多力氣的是營造安全、有刺激的空間,讓他們願意表達自己,而不是要求他們照著劇本走。」黃鴻儒說,這些前期討論會讓孩子對主題有更多想法,到了現場也能更自然說出真實感受。整段拍攝可能錄上一小時,最後只剪幾分鐘,但那往往就是孩子真正願意分享、最動人的內容。
這樣的製作方式,也讓拍攝過程常出現不可預期的互動。有次節目安排孩子出外景,收走他們的 3C 產品,讓孩子自己安排 3 天的行程與三餐。當中年紀較小的孩子董哥意見被忽略,悶了大半天,直到晚上烤肉時,他主動開口、誠實說出自己的感受,也促成彼此的理解與和解。
「過程中我們也要尊重對方想不想說,但孩子自己生出來的衝突與和解,是我們大人沒辦法設定、卻極其珍貴的內容。我們就是好好對待拍攝中的每個相處及意外。」黃鴻儒也坦言,這種拍攝方式背後也有風險,可能拍了一整天,最後卻發現沒有畫面可用。但他的經驗告訴他,只要認真對待孩子、相信現場的可能性,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和故事。
也因此,跟其他類型的節目相比,他們投注更多時間在與孩子建立真誠的關係。不只是給孩子發聲的空間,也是讓大人有餘裕去理解、接住他們的狀態。
他也提到:「孩子不像藝人,不能喊開拍就開始、喊收工就結束回去各自滑手機,這對孩子來說很斷裂。團隊跟孩子的關係就像夥伴,我們只是年紀大一點,不要冷落、也不用特別服侍、就是正常互動,關心他的身心狀態,回到人與人關係的基本。」
「我們想呈現的是孩子真實的想法,而不是做一個觀眾看起來像真的、他們感受卻很假的節目。我希望過程中的體驗,無論是去逛動物園、做蛋糕、買菜、露營,都是玩真的。」黃鴻儒說。
在臺灣的電視與網路媒體中,少數族群兒童的文化經驗往往難以被看見。長期投入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清華大學的幼兒教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辛靜婷指出,原住民等族群的生活脈絡與文化知識,常在課綱、節目,甚至繪本中缺席。這種忽略,會直接影響孩子對自我身分的認同與價值感。
「當孩子每天接觸的都是主流語言和影像,他們很難從中找到認同的依據。這些生活方式與自己的經驗差距太大,久而久之,他會認為只有某種樣子才是對的、值得被看見的模樣。」辛靜婷說,「原本引以為傲的文化認同,也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淡化。」
她觀察到,媒體中的原住民形象多半集中於運動員、歌手或演藝人員,但實際上,原住民族的文化豐富多元,原住民孩子的未來也不該被限制在這些刻板的路徑中。「當孩子很少接觸到屬於自己文化的內容時,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可以說什麼、擁有什麼。」辛靜婷說。
這也是兒少節目做為文化傳遞媒介的重要性。辛靜婷曾參與原住民族電視臺《酷 WAWA》等幼兒節目顧問,她提到,該節目拍攝原住民孩子的日常生活,不僅讓族群內的人有機會深入認識自己的文化,也讓其他孩子能理解多元的生活樣貌。
例如,其中一集節目中,臺東新興部落的孩子們採集洛神花果、製作果醬,親身參與部落發展的在地產業,呈現的不只是童趣,也具體反映原住民社群的日常生活智慧與勞動知識。
「即使是一件看似簡單的事,也可能是我們從未理解過的部落日常。」辛靜婷說,「我們可能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洛神花,但他們知道,還能做成果醬販售,這些都是寶貴的知識。只是我們太習慣以主流觀點去決定什麼值得教、什麼不值得教。」
她也曾到一所國小入班觀察魯凱族學生的認同發展歷程,當時班級老師為了配合主題,設計課程帶學生手作魯凱族頭飾。不過,活動僅是讓學生用厚紙板、羽毛與菱形圖樣拼湊出一頂頭飾,卻無法對應到任何具體的族群頭飾文化。
「班上那位魯凱族的學生,很清楚自己族群的頭飾會有熊鷹的飛羽、山豬牙、鈴鐺,以及象徵不同階級的配色等,是豐富又講究的。」辛靜婷說:「但在課堂上,卻被老師教成一個簡化的形象,其實會讓孩子看不到自己文化真正的樣貌與價值。」
那名學生原本對自己的魯凱族身分感到驕傲,平時會提到阿公是部落裡厲害的獵人、自己是貴族公主等。但一年後,她不再提起自己是原住民。長期觀察她的辛靜婷回憶:「她不再覺得身為原住民值得驕傲,因為她所處的學習環境裡,這個身分從未被真正肯定。」
因此,辛靜婷認為,兒少節目不該受限於主流想像的單一敘事,而應成為容納多元文化的媒介,讓各族群的語言、故事、習俗、技藝等日常,真實地在節目中呈現。不僅是讓少數族群的孩子能看見自己,也讓所有孩子學習欣賞、理解並尊重差異,將這些多元視為生活的一部分。
進入短影音時代,孩子從小習慣滑手機、看平板,接收源源不絕的影音內容,對這些「數位原住民」而言,網路和影音平臺早已融入日常。但對兒少節目的製作團隊來說,卻面臨一大挑戰。
黃鴻儒坦言,過去孩子可能透過電視主動接觸節目,但現在收視管道碎片化、時間變得極度零碎,許多人看影片也需要快轉,即使花費心力拍出好內容傳上網路,也常在演算法主導的推薦機制中,敗給節奏明快、標題聳動的短影音。
「小 O 事件簿的班底,或他們身邊的朋友,看完節目後的回饋其實都很真實、很強烈。有時我會想,影響到這些人是不是就夠了?為了有需要的青少年小眾做節目值得嗎?」黃鴻儒說:「目前我仍然覺得值得,還會繼續做下去,也在思考是否該學習更多與青少年接觸的方式。」
當短影音崛起,許多大人擔心孩子專注力變差,甚至將其視為學習的敵人。但辛靜婷提醒,這些說法有時太過簡化:「我們不需要用全然拒絕或擁抱的方式看待媒體。」
辛靜婷認為,短影音只是當代孩子接收訊息的方式之一。對某些孩子來說,他們原本就擅長在多個訊息之間快速切換,這種能力本身沒有絕對的好壞,無論是擅長專注或多工處理資訊,都是在順應不同社會環境與需求的表現。問題不在於影片長短,而是我們怎麼理解孩子正在發展什麼樣的能力。
「過去大家批評看電視不好,現在則轉而指責網路,但媒體本身不是敵人,與其禁止孩子使用這些工具,更重要的是我們大人是否先學會媒體識讀,陪孩子一起理解內容、判斷好壞。」辛靜婷說。
多年來,致力推動兒少議題與影像教育的富邦文教基金會總幹事冷彬也曾表示,真正的媒體素養不只是「識別錯誤資訊」,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成為有主體性的觀看者。當孩子意識到,每一段媒體內容背後都經過設計與選擇,就有可能發展出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她以自己孩子年幼時觀看紀錄片的經驗為例:「他首先是問誰在拍?攝影機後面是導演嗎?但當導演現身在畫面中時,他立刻反應過來,指出那應該是別人拍的。」這些觀察看似簡單,卻也能讓孩子開始思考:「這是誰讓我看的?為什麼是現在?為何要那樣呈現?」
冷彬強調,這些能力不是靠「禁止○○○」來達成的,她自己也從沒禁止孩子看抖音,重點不在控管,而是「選擇」。她相信,只要孩子接觸到足夠優質的內容,自然會建立自己的品味與判斷力,「你給孩子好的影像,他就會自己選擇去看好的內容。」
因此,基金會不僅投入兒少影視內容的開發與人才培育,更到各鄉市鎮和學校推動影像素養教育,讓孩子實際參與媒體創作、拿起攝影機、構思故事內容,也讓孩子成為主動表達的創作者,也更能理解媒體如何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當孩子懂得表達自己,他對自己的文化、土地、生活經驗,也會有更多的理解與認同,也會主動思考自己身上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冷彬說:「影像可以是思考的工具,也能成為溝通的語言。」
延伸聽見孩子的聲音:
1. 「以兒少為中心」的兒童節目如何製作?孩子的各種樣貌與悲喜,都值得被看見!
2. 【Podcast 節目】《登山總動員》小山友走進山林,展現並認識自己
3. 大人組隊、兒童占凱道!「孩子不只代表未來,也是我們的此時此刻」
4. 我們班的叢林法則:不只為學生設計的反霸凌教材,親師生共同決定命運
5. 工藤/小孩的專屬陪伴員:和小胖威利孩子玩樂中復健、上山、潛水,等待每個成長動機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