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沉睡的失智資金:南韓失智長者資產達 154 兆,詐騙風險高、破壞經濟循環

小美/「狠心的媽媽」背後:我留不住你不是不愛你,是想給你更好的生活

【專題|障礙女性的婚育路】從「完美的母親」解放,摸索多元家庭的樣貌

【專題|聽我們的故事】原住民轉型正義:政治受難歷史與創傷療癒

逆轉平等進程,紐西蘭倉促修改《同工同酬法》,低薪照顧工作、公共服務首當其衝

新北市新店區 7 月 8 日發生民眾溺水事故,造成 2 名消防員吳恩碩、張敬謙殉職,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 7 月 9 日前往行政院陳情抗議。
消促會長年訴求消防員全面納入《職業安全衛生法》,以及消防 3 大任務(火災搶救、緊急救護及預防安檢)應設立各自專責機構。但行政院參議僅回應「會轉請相關部門研議」,消促會成員群情激憤。
消促會祕書長陳彥凱指出,10 年來已有超過 40 名消防員殉職,顯示相關政策錯誤。政府在 2023 年屏東明揚大火後,選擇修正《消防法》而非納入《職安法》來保障消防員職安,造成缺乏外部監督機制及職業醫學專業。
消促會理事翁立思強調,現行制度讓 9 成以上外勤消防員必須同時執行多項任務,各領域救援專家因混編而被放在錯誤位置。他呼籲政府即刻依《職安法》指定公告消防員全面納入該法,並修改《消防勤務實施要點》,普設 3 大任務各自專責單位,避免再有消防員因制度缺失而殉職。
立法院 7 月 11 日三讀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國民黨團版本以人數優勢勝出,將特別預算上限提高至 5450 億元,但刪除臺電撥補 1000 億預算,並確定今年 10 月底前要向全民普發現金 1 萬元。
行政院先前已警告,普發現金約需 2300 億元預算,可能需要舉債籌措財源,在颱風好發季開始之際,大量舉債將對政府財政造成困難。國民黨團書記長王鴻薇表示,美國即將於 8 月 1 日實施對臺關稅,國民黨團希望盡快通過特別條例編列特別預算,且去年政府超徵稅收高達 5283 億元,政府根本不需要借錢。
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祕書長孫一信指出,去年稅收超徵 5283 億元,主要源於臺灣經濟表現良好,而非政府多收。他強調,相較於一次性普發,政府應將有限資源投入永續社福制度,如積極推動社會住宅、放寬社會救助申請門檻,以及將住宿機構納入長照給付等,才能真正解決當前社會問題。
臺北市政府 7 月 1 日起調整身心障礙個人助理服務表單,將原本「沐浴清潔」項目改為「清潔盥洗/擦澡」,引發障礙者團體強烈反彈。障礙者團體批評此舉未經使用者同意,也未舉行任何說明會,僅以 LINE 訊息通知,實質剝奪了障礙者的基本生活權益。
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祕書長林君潔指出,這項看似技術性的文字調整,實際上將讓原本極為有限的洗澡服務進一步消失。長期以來,臺北市多數個人助理服務本就未納入洗澡服務,僅少數個案可獲核定,現在連文字都不見,恐讓原本就脆弱的權益更加難以主張。
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副祕書長劉于濟表示,中央與地方互踢皮球,社會局強調依法行政,衛福部又說無禁止提供洗澡服務,導致沒人負責,由障礙者獨自承擔一切。他強調,「我們談的是生活,不是生存」,政府不應以過時的觀念定義障礙者的生活樣貌,更不應把家人當作理所當然的照顧者。
立委林月琴 7 月 9 日與多個身心障礙權益團體召開記者會,針對新北市河濱公園車阻設置問題,呼籲經濟部水利署儘速檢修相關設計標準,改善無障礙環境。
林月琴指出,儘管臺灣於 2014 年訂定《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執行 10 年來仍面臨諸多障礙。以新北市河濱公園為例,有 170 處入口設置車阻,身障者反映無法進入,政府回應卻是「打電話就好」,形成一般人自由進出、身障者卻需等候的不平等現象。
鄭豐喜文化教育基金會執行委員陳明里表示,監察院今年 3 月已針對此問題糾正新北市政府,且掌管河川區域相關規範的經濟部水利署至今也未見實際作為。
行無礙聯盟祕書長許朝富建議,無障礙設施設計應回歸使用者需求,廣納身障者意見,避免一體適用的思維。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主任 Yukih.Pupuy 呼籲,跨部會管理的公共場所應建立統一窗口,避免身障者求助無門。
內政部 7 月 3 日部務會報通過《兒童及少年被害人性影像數位鑑識資料庫管理使用辦法》草案,近期將發布施行。內政部長劉世芳表示,將運用資料庫比對,減少兒少被害人在偵查階段重複陳述,防止二次傷害。
這項辦法是依據去年 8 月 7 日總統令公布《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授權訂定的子法,同時參照《兒童權利公約》精神。為防止兒少在調查和司法程序中再次受到傷害,新訂辦法規範警察機關應運用「兒童及少年被害人性影像數位鑑識資料庫」偵辦兒少性剝削犯罪案件。
具體作法是將查獲的兒童或少年性影像進行運算,與過去查獲的性影像進行驗證查詢,輔助確認是否為前案查獲的同一性影像。此外,資料庫並不儲存查獲的兒少性影像檔案,以避免資安疑慮。
劉世芳強調,透過這項技術性措施,可以強化案件偵查階段效能,減少兒少被害人警詢重複陳述,有效保護兒少被害人隱私。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與兒福聯盟針對全臺 5、6 年級學童進行性知識調查,結果顯示近 6 成學童性知識不及格,平均分數僅 53 分,整體性知識水準普遍偏低。調查發現,在家長普遍避談性議題的情況下,近半數學童選擇上網自學性知識,但網路資訊的正確與否令人堪憂。
調查指出,學童自覺最主要的性知識來源為老師或教科書,占 82.5%,其次為家長 55.5%,而受資訊爆炸影響,自行上網搜尋達 49.8%。進一步分析發現,若知識來自正式教學管道,答對題數明顯較高,顯示正確教育管道的重要性。然而,網路資訊往往片面且可能誤導,例如搜尋「處女膜」時,隨即出現醫美廣告而非正確醫學知識。
在性別與身體界線認知方面,調查發現 39.5% 學童認為「大人摸頭是友善表現」,顯示對身體自主權的敏感度仍待加強。同時,有 24.2% 表示想談戀愛,23.1% 曾有戀愛經驗,但近 4 成對親密關係中的身體接觸界線未有明確思考。
立法院厚生會失智症倡議推動委員會 6 月 30 日舉行專家會議,針對失智症政策提出建議。根據國衛院最新調查,65 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約 8%,推估今年失智症總人口約 37 萬人,預估至 2041 年將突破 68 萬人。
召集人立委林月琴指出,政府 2014 年推動政策綱領至今,仍存在預防投入不足、資源分布不均、部會橫向整合缺乏等問題。她建議行政院應成立「失智症國家政策推動小組」,提出完整的認知健康國家戰略,將失智預防納入全民健康政策重點。
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表示,政府已建立 120 多處失智共同照護中心、545 處社區服務據點,2023 年起長照服務納入失智症患者。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系特聘教授周桂如則強調,現行長照服務體系缺乏失智議題長期規畫,政策綱領欠缺跨部整合決策動能。
與會專家一致決議,臺灣應盡速制定失智症防治照護專法,以保障失智者生活安全與財物管理等權益,建立以人為中心的失智症照護體系。
健保署推動的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實施滿 1 年,健保署長石崇良宣布將擴大適應症範圍,從目前的尿路感染、肺炎及軟組織感染,放寬至所有感染症及安寧個案。此項政策調整預計 9 月進入共擬會討論,力拚年底前正式上路,估計將有 6 萬人受惠。
根據健保署統計,截至今年 5 月底,在宅急症照護已收案近 3000 例,服務對象以 75 歲以上高齡長者為主,占 7 成,其中 78% 的個案巴氏量表分數小於 20 分,顯示主要服務對象是失能及行動不便者。
在治療成效方面,整體平均照護天數僅 6.9 天,遠低於全國平均住院天數 12 天,有效減少醫院占床數 106 床,緩解急診壅塞及病床壓力。
健保署同時規畫明年推動「提早出院」模式,讓感染症患者在病況穩定後轉至門診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期望將國內平均 9-10 天的住院天數,降至 OECD 國家平均的 5 天水準。
監察院 7 月 9 日公布調查報告指出,移民署外國人臨時收容所超額及逾期收容情形嚴重,收容管理措施不符人權保障標準,要求行政院協助解決執法人力及收容空間不足困境,並儘速推動禁止酷刑公約國內法化。
監委王美玉、張菊芳、趙永清調查發現,近 10 年失聯移工及逾期停留外僑人數持續攀升,造成移民機關查緝、收容、遣送業務大幅成長,但執法人力長期未獲增補。雖然移民署規畫在桃園觀音區興建大型「草漯收容所」,但仍在可行性評估階段,最快需至 2032 年才能完工,緩不濟急。
在收容管理方面,移民署現行規則允許對違規收容人施以獨居戒護、禁打電話、禁止會見、停止戶外活動、併用戒具等懲罰,卻未依違規情節建立嚴謹標準及流程,實際執行可能構成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
監委要求行政院應協助移民署快速規畫解決方案,並儘速完成禁止酷刑公約國內法化,落實人權立國理念。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內政委員會聯席會議 6 月 30 日初審通過《內政部新住民發展署組織法》草案,但朝野立委與行政部門就多項核心條文存在歧見。
此次修法源於去年 7 月三讀通過的《新住民基本法》,明定內政部應設置新住民事務專責中央三級行政機關。內政部規畫新住民發展署將設置 4 組 12 科,員額近 100 人,明年成立後,年度預算規模預估達 7 億多元。
關於業務職掌範圍,一些立委主張將「新住民國家考試規畫、執行、督導及獎助」納入該署掌理事項,但其他立委則反對,認為國考屬考試院職權,不應由行政機關三級單位承辦,且未設籍新住民如何參與國考也存在實務問題。
此外,朝野立委提案均主張設置 2 名副署長,但內政部次長吳堂安基於組織效能考量,建議設置 1 人即可,認為應將資源投入基層員額而非增設主管職位。
部分立委提案要求優先進用具新住民身分者,比例不得低於 30%,但行政部門擔心此舉可能與憲法平等原則牴觸。
這篇雙週報是《多多益善》每 2 週一期的公益新聞摘要,我們投入大量的時間、搜集國內外新聞,並從中討論、篩選、撰寫出 10 大要聞。
每一則新聞,都是奠基於《多多益善》對社福領域和公益產業需求的了解,為你選進攸關弱勢權益、臺灣社福發展的重要動態。
這份週報提供平時忙碌工作的人們,用一篇文章掌握公益社福時事,幫助社福、教育和人權領域工作者,掌握關鍵且重要的公益脈動。更重要的是,讓弱勢處境不被每日數以萬計的新聞淹沒。
如果你認同這樣的投入,欣賞我們製作的這份公益雙週報,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