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ICE

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郭昱宜/照顧家人是孝順或不得不?長照 3.0 如何讓年輕照顧者不再被遺忘?

撰文/郭昱宜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

說到「家庭照顧者」,你腦中浮現的形象是什麼?

一般而言,家庭照顧的責任多是落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壯年,也就是「三明治世代」,然而,2023 年新聞媒體「願景工程」推出〈看見年輕照顧者〉專題報導,深度探討過去在臺灣甚少被關注的「年輕照顧者」(長期照顧家人的 25 歲以下兒少、青年) 1 作者註 1:年輕照顧者
年輕照顧者(young carers)指在家中長期、規律且無償的照顧因障礙、疾病或高齡而需要幫助的家人。多數國家將年輕照顧者的年齡界定在 18 歲以下;僅澳洲拉高年齡,訂為 25 歲以下。
 ,這個群體才更受到關注。

一個國家中,有多少的年輕照顧者?在英國、澳洲、日本,都有針對「年輕照顧者」所做的全國性調查研究,英國諾丁漢大學推估,高達 20% 在學生正在承擔照顧責任;

澳洲 2022 年的「障礙、高齡化和照顧者調查」(SDAC)指出,澳洲的年輕照顧者約有 39.1 萬人,占澳洲 300 萬名照顧者中的 12.9%;

日本厚生勞動省調查發現,有 4.9% 的國高中生為年輕照顧者(國中 5.7%、高中 4.1%),平均每班就有一名年輕照顧者。     

在臺灣,對於年輕照顧者的關注卻相當不足,政府尚未針對年輕照顧群體進行基礎調查,無法得知有多少的年輕照顧者。政府甚至持續舉辦「全國孝行獎」 2 編註 2:全國孝行獎
每年內政部和全臺各直轄市與縣(市)政府共同辦理、選拔共約 30 名「孝行楷模」,頒獎表揚、致贈獎座和獎金。根據願景工程報導,2017 年至 2022 年,全國孝行獎共有 161 位得獎者受獎時未滿 24 歲

這些年輕照顧者,多來自單親、隔代教養家庭,因缺乏經濟支援與照顧人力,不得不一面照顧家人、一面半工半讀。(資料來源:光頒孝行獎,拯救不了年輕照顧者和長照家庭
 ,歌頌與美化兒童、青少年對親人的照顧情況 。

內政部舉辦的「113 年全國孝行獎表揚典禮」,一位因長期陪護家中長輩而獲獎的年輕照顧者。
圖/內政部官網

政策對照顧者的支持,遺忘沒有選擇的兒少

擔任照顧者的角色,為這些年輕兒少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在學業上,他們課堂的出席率偏低、成績表現不佳;在心理層面,他們同時承受課業與照顧的雙重壓力,長期處於疲憊、孤獨、焦慮與對未來的茫然與不安中;

在生理上,他們可能因協助被照顧者,導致手臂、背部受傷,或因此長期睡眠中斷,影響健康;在人際關係上,可能因照顧家人,缺乏與同儕互動的時間與精力,難以建立穩定的友誼與親密關係;

在生涯發展上,可能因家庭狀況導致學習、成長的機會有限,未來的選擇受限,甚少有思索人生藍圖的空間。

年輕照顧者犧牲的不僅是他們的未來人生,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郭慈安表示:「從長遠看,這也影響到國家生產力與競爭力,且當他們無法保障自己的生活,國家還是得負起責任。」

檢視臺灣與家庭照顧者有關的政策,皆未針對年輕照顧者訂定具體福利措施

例如,《身心障礙者家庭照顧者服務辦法》《長期照顧服務法》雖訂有「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提供長照服務資訊和知識、技能訓練、喘息服務與情緒支持,但並未針對年輕照顧者給予特定支援,適用性仍待釐清;

例如《老人福利法》中提供的「特別照顧津貼」,針對中低收入,且失能程度達重度以上的長者,照顧者可申請每月 5000 元的照顧津貼。然而申請資格限定照顧者須年滿 16 歲,僅涵蓋一部分的年輕照顧者。  

示意圖/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 FB

成人家庭照顧者若同時是受雇勞工,可以運用《性別平等工作法》中的「家庭照顧假」,親自照顧發生嚴重疾病及重大事故的家人。但對於處於就學階段的年輕照顧者,則沒有相關的照顧假制度。

正處成長與求學階段的年輕照顧者,相較壯年照顧者,他們不僅缺乏選擇的權利(是否要成為照顧者),他們的照顧技巧與長照資訊也不足,處境更為脆弱,因此年輕照顧者應獲得重視,而非僅被視為「一般照顧者」。

讓孩子當孩子,長照 3.0 做得到照顧公共化嗎?

然而,政策究竟是要幫助年輕照顧者更好的適應與執行照顧者的角色,還是幫助其脫離照顧者的角色、回到孩子的身分呢? 

當前臺灣與家庭照顧者有關的政策,仍將家庭照顧者視為提供照顧服務的人力,給予照顧技能訓練、照顧津貼及照顧假,希望家庭照顧者發揮「非正式資源」的功能、更好地照顧家人。

其中,僅有「喘息服務」,偏向幫助家庭照顧者在一段時間內,卸下照顧責任,同時也回應被照顧者的照顧需求。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若要幫助年輕照顧者脫離照顧者角色,便是要滿足被照顧者的照顧需求,也就是要「照顧公共化」—— 讓照顧責任從原先私領域的家務事,轉化為社會的公共事務。

然而,檢視過去臺灣的長照 2.0,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執行長林依瑩表示:「不少年輕照顧者無法申請長照 2.0 的服務」。他們遇到的共通問題可能是,因為家中的被照顧者未滿 65 歲,也未領有身障證明,因此無法使用服務3 編註 3:長照 2.0 的服務對象有哪些?
經長照管理中心評估,失能等級達 2 級以上,且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可以申請長照服務:
1. 65歲以上老人
2. 55歲以上原住民
3. 50歲以上失智症者
4. 失能身心障礙者

示意圖/by 頭家國民小學 on flickr @ CC BY-NC-SA 2.0

有鑑於上述的問題,建議政府可以針對家中父母已明顯失能,且無成年照顧者的情形,增訂彈性認定條件,讓被照顧者直接符合長照服務資格。當被照顧者的照顧需求獲得滿足,可以減輕孩子因照顧工作而承擔的多重壓力。

不過,以長照 2.0 提供的服務項目與使用額度來說,仍無法全面取代家庭照顧者的角色——即便年輕照顧者有申請長照服務,白天居服員進入家中,協助部分照顧工作,例如協助洗澡、備餐、整理環境或簡單復健,但居服員的服務時間有限,無法涵蓋全天的照顧需求。

當孩子晚上放學回家後,仍需承擔照顧家人的責任,像是協助如廁、翻身、餵藥或安撫情緒等,使他們難以專心完成課業、複習功課,甚至犧牲參與課後活動與社交的機會。

因此建議政府在規劃即將啟動的「長照 3.0」時,除了應考慮將「有照顧需求,卻無成年照顧者的家庭」納入服務對象,也需要強化「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中的「喘息服務」,特別是提升夜間喘息服務的可近性與使用額度。

這樣一來,孩子放學後有選擇學習、玩樂與休息的空間,能避免他們因照顧責任而犧牲成長發展的權益。

本文參考資料列表41. 吳書昀(2010)。「甜蜜的負荷」外一章:兒童少年家庭照顧者的生活境遇與福利建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1,153-189。
2. 袁修文、古允文(2023)。家有精神疾病的父母:探討兒少照顧者社會烙印與孤獨感及對未來的選擇。臺灣社會工作學刊,26,1+3-49。
3. 衛生福利部(2016)。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2.0(106~115 年)(核定本)。長期照顧。
4. 駐大阪辦事處派駐人員(2021年04月12日)。日本有5%的國高中生為「年輕照顧者」,每天花4小時承擔家事及照護工作。台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資料檢索日期:2025 年 05 月 31 日。
5. 趙俊祥、李郁強(2024)。兒少家庭照顧者相關法制研析。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
6. 周妤靜(2023年03月21日)。看見年輕照顧者。願景工程。 資料檢索日期:2025 年 05 月 31 日。
7. 呂嘉鴻(2023年08月16日)。台灣「年輕照顧者」困境:14歲,中學生……他們的人生卻被按下了暫停鍵。BBC中文。資料檢索日期:2025 年 05 月 31 日。
8. 林依瑩(2023年10月11日)。照顧現場專欄|還在上學卻要照顧父母,怎麼辦?如何解決年輕照顧者的困境?銀天下。 資料檢索日期:2025 年 06月 01 日。
9.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22). Disability, Ageing and Carers, Australia: Summary of Findings. 資料檢索日期:2025 年 06 月 01 日。


延伸看臺灣長照需求:
1. 陳歆妍/照服員為何離職?長照 3.0 能改變低薪、勞動條件、穩定長照人力嗎?
2. 「沒有交通就沒有生活」花木蘭長照車隊:用一臺車養活一個家、一個家照顧一個社區
3. 東亞與歐洲照顧年會:打造社區照顧生活圈、正視長照成本上升與人力不足、保障移工
4. 要賺錢又要顧家的長照邊緣人,臺灣新住民:「每天都像沒有靈魂一樣」
5. 5 年 44 起身心障礙長照悲歌共赴死,身障團體:僵化評估逼人走絕路


你的一筆捐款,讓許多脆弱處境和善意行動被看見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