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汪育儒、張哲誠/從障礙經驗看《反歧視法》(下):展開平權的討論,才是立法原意

汪育儒、張哲誠/從障礙經驗看《反歧視法》(上):何謂仇恨言論?如何定義歧視?

「改善交通,能改善一整個家庭」裕隆愛的里程數公益平臺,接上助人工作最後一里路

我的自閉症生活密技:當朋友理解我克服障礙的方法,我們變得更加親近了/《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

什麼是自閉症?我們由下而上理解世界、擁有特殊興趣、誤解與嘲笑讓我們隱藏自己/《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

Hey,你知道全世界哪位藝人的年齡最老嗎?
答案是:大自然。這位 46 億歲的資深藝術家,2021 年在音樂串流平臺 Spotify 上推出音樂創作,藝名是「自然」(Nature)。
聯合國博物館(Museum for the United Nations - UN Live)相當於「自然」(Nature)的「經紀公司」,讓大自然這位全世界最資深的音樂家「成功出道」。
2021 年,聯合國博物館與多個組織合作,發起自然之聲專案,將海浪、蟲鳴、鳥叫、雨聲等各種大自然的聲音錄製成音樂。透過上架 Spotify,讓世界各地的人可以聆聽大自然原始而純淨的聲音。
這樣一來,除了讓人們更親近自然,也讓這些音樂的部分版稅成為保護地球環境的資金—— 收聽者在 Spotify 上播放自然音樂所產生的版稅,將由專家顧問共同決定挹注到哪個環境保護項目。優先使用於保護和恢復特有性高,且瀕危的生態系統。
在 2019 年,超過 40 名教師、環保主義者、倡議者等來自不同領域的參與者,聚集在哥倫比亞,一起探索如何以饒具創意的方式,讓更多民眾參與提升環境永續性的行動。
跨領域的火花激盪出精采的想法。在那次討論裡,參與者想到,不如將大自然中多樣而豐富的聲音,與拉丁節奏融合,運用人們對音樂與韻律的熱愛,建立驅動大眾瞭解大自然的行動方案——
音樂製作團隊「VozTerra」於焉誕生。
VozTerra 與 20 多國的音樂家、聲音生態學家及亞馬遜的原住民領袖合作,推出「 來自你窗戶的聲音」(Sounds from your window)專案。
當時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許多地方的人們在家隔離以防疫情擴散。VozTerra 團隊邀請世界各地的民眾錄製家中周圍的自然聲響,上傳到網站,藉此讓參與者傾聽、認識大自然在世界各個角落的聲音,並與這些聲音展開對話。
大眾錄製的聲音,被 VozTerra 轉化為音樂樣本,並用這些音樂樣本製作成音樂專輯,收聽人數多達 160 萬人。這張專輯也讓 VozTerra 在 2021 年贏得拉丁美洲綠色獎(Latin American Green Awards)的殊榮。
此專案是經典的群眾外包。透過將任務切割成小份量的分工,降低民眾的參與門檻。當人們付出心力參與,更容易認同專案目標,將集體成果視為自己的成就。
因此,這個機制對倡議來說,具有很棒的加分效果。人們在參與專案的過程中,可以更加認識倡議的理念,且會因為自己付出的行動,更加認同這些理念。
VozTerra 之後還推出原創歌曲《地球吶喊》(Grita Tierra),將來自哥倫比亞、墨西哥、印度和肯亞等地的聲音,與拉丁美洲的節奏融合,以樂曲來呼籲世人重視環境保護。這些嘗試,證明用音樂來驅動人們關注大自然,是一條可行的倡議路徑。
無獨有偶,聯合國博物館也在 2021 年與 BBC 氣候行動(BBC Climate Action)、柏林 NGO「聲音與音樂研究所」(Institute for Sound and Music)(編註 11Institute for Sound and Music(ISM)是一家位於德國柏林的 NGO,致力於推廣聲音、沉浸式藝術和電子音樂文化。ISM 希望透過全球巡迴展覽,展示聲音的文化影響力。
此外,ISM 也積極與各類組織和社區合作,透過聲音、沉浸式藝術和音樂,提升大眾對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認識。(資料來源:ISM 官網))、法國 NGO「我們是博物館」(We Are Museums)(編註 22We Are Museums 奠基於法國,他們透過建立網絡、同儕學習以及了解開創性的視角等方式,為各地博物館賦權並提升它們和在地社群的領導力,希望博物館能成為推動創新作法和改革的場域。(資料來源:We Are Museums 官網))、歐盟創新科技研究中心─氣候知識與創新社群(Climate KIC) 等組織合作,研究聲音如何作為倡議者推動民眾參與的工具,並探討以聲音與音樂作為倡議媒介,能如何激發同理心、參與度和連結性。
在 2021 年末,VozTerra 萌生賦予「大自然」智慧財產權的想法。將大自然塑造為一個藝術家,邀請各界與大自然這位藝術家合作,透過合作者支付的版稅,來支付維護自然環境的費用。這個方法不僅創新,還有潛力為倡議找到一個永續的營運模式。
在幾個月的籌備後,由聯合國博物館計畫催生的藝術家「自然」(Nature)正式在 Spotify 登場。聯合國博物館基於先前的研究與經驗,更進一步推動「聽起來不錯」(Sounds Right)計畫。
比起單純錄製大自然聲音的「自然」(Nature),「聽起來不錯」計畫的推廣方式是合作聯名—— 其他藝術家或音樂家將「自然」(Nature)的大自然音樂使用於自己的創作中,透過標註「feat. Nature」的方式,讓收聽這些創作的粉絲,能進而認識「Nature」是何方神聖,進而引導他們進入這個計畫的網站瞭解更多。
網站上除了清楚陳述這項倡議行動的理念,也呼籲大家採取如減少食物浪費、以消費來支持對環境友善的企業等積極行動。讓本來只是想聽音樂的人,能更加瞭解這項倡議。
使用「自然」(Nature)的大自然音樂融入自己創作的音樂之一,歌曲名為「wherever u r(feat.V ofBTS and NATURE)」。
許多環保運動是透過強調環境浩劫來召喚群眾的認同。例如:以海龜被吸管堵塞食道、無法進食的照片等,呼籲人們減少使用塑膠、避免製造垃圾;以森林倒下、棲地消失而鳥獸散的影片等,懇請人們保育生態環境。
靠恐懼、憤怒、擔憂來召喚大家的惻隱之心,能夠在短時間內驅動不少人捐錢、出力,達到不錯的效果。然而,沒有人喜歡長期籠罩在負面情緒之中,以此進行倡議,容易落入以激情動員支持者的循環裡,讓支持者陷入疲乏。
想想看,如果有人一天到晚跟你說「現在不捐款,明天地球就要毀滅了!」第 1 個月,你可能大力支持。到了第 12 個月,你可能會感到麻木。維持自己的生活已經夠忙碌了,實在很難再騰出心神,關注讓你感到憂慮的議題慘況。
要吸引支持者長期關注議題、陪伴倡議團體行動,需要的不只是清晰的論述,還需要巧妙的方法引導人們,自發性的參與到倡議活動裡。
從音樂製作團隊「VozTerra」到聯合國博物館發起的自然之聲專案,將瞭解保育環境永續性這件門檻高的事,轉化為「聽一首歌」這等輕鬆有趣又低門檻的任務。
不過,我認為「自然」(Nature)的 Spotify 頁面尚有進步空間。因為使用者如果是透過 Spotify 第一次接觸,除了看該頁面的藝人簡介,沒有其它管道瞭解更多「自然」倡議的理念。在引導使用者瞭解倡議目標的這段旅程上,似乎斷在收聽音樂這個步驟,稍嫌可惜。
但目前使用者在 Spotify 上的點擊,也算是這項倡議的群眾協力。眾多粉絲對大自然這位藝術家的收聽與支持,能在 Spotify 上轉化為版稅,用於支持環境保育。在這層意義上,也可說是有完成倡議目標的旅程吧。
原文於 2025.2.4 刊登於作者個人網頁,Right Plus 經作者同意編整刊登。
延伸閱讀:
1. 動員群眾成為你的眼!從農地工廠和路殺社,看群眾外包如何改變公共現場/地球公民基金會
2. 印尼女性護林隊:不威脅搶奪、用溫柔擊退開發,以社區為核心守護森林/【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3. 面對氣候焦慮,你不是一個人:在「氣候咖啡館」一起抒發情緒、展開行動/【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4. 逢雨必撤村?原住民不只是極端氣候的受害者,也能成為推動變革的先行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