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淪為長照政策邊緣人,提 27 頁政策建議書和7國語言圖文包

30 多年來,跨國婚姻移民陸續來臺紮根,其中多數都是女性。她們身為媳婦,常被期待扛起照顧家庭的責任,有時還得外出工作養家,隨著家人和自己逐漸邁入中老年,長期照顧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然而,許多移民定居臺灣十多年,對長照服務完全陌生,即使聽說過,也會面臨語言門檻「看不懂」相關資訊,不清楚怎麼申請或可使用哪些服務等挑戰,最後仍只能獨自背負艱鉅的照顧重擔。

對此,南洋臺灣姊妹會臺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移民/住人權修法聯盟,邀集跨黨派立委和專家學者等人,25 日在立法院召開長達 1 個半小時的記者會交流,並演出行動劇、公布「移民照顧政策建言書」和菲律賓、越南、印尼、泰國、柬埔寨、緬甸等多語言版的「移民照顧十大挑戰懶人包」,呼籲政府正視新住民的長照困境。針對建言書訴求,衛福部長照司和移民署也承諾 1 個月內回應。

記者會上,南洋姊妹會表演行動劇,呈現移民女性的照顧困境。攝/曾玉婷
多語言版本的「移民照顧十大挑戰懶人包」,上排左起為中文、越南文、泰文,下排左起為印尼文和菲律賓文。圖/Right Plus 多多益善

困境1:長照專線只有中文、多語言文宣還是看不懂

來自越南、在臺生活 23 年的洪滿枝,是南洋臺灣姊妹會的理事長。她觀察到許多新住民女性都是家中的主要照顧者,當公婆或先生重病時,卻常不知道該向誰求援,也從沒聽過 1966 長照專線。並且,專線只有中文服務,反而成為新住民求助的阻礙。

實際上,衛福部長照專區網站雖然提供泰文、越南語、印尼語等多語言文宣,但對新住民來說仍很難理解。在許多新住民的母國,「長照」不是普遍存在的概念,這不僅是新名詞,更涉及一整套完全陌生的制度和服務方式,要理解並善加利用相當困難。

「當臺灣喊出長照 3.0,資源越來越多,但新住民姊妹還是用不到。」洪滿枝說。

因此,姐妹會與多多益善合作,統整新住民照顧過程遇到的十大挑戰,製作成白話好懂的圖包,強調以「情境」出發來對應需求和解方。

舉例來說,許多姊妹公認最困難的「替家人洗澡」,可能包括搬不動家人、浴室地板滑、傷口不能沾水等困擾。圖包先點出這些問題,再告訴新住民可申請哪些對應的長照服務、最後才對應申請管道,但政府的資訊通常只有最後一步。

南洋臺灣姊妹會理事長洪滿枝。攝/曾玉婷

企畫圖包的臺灣公民對話協會理事長葉靜倫表示,長照網站上雖然列出了所有服務,但是以行政本位出發,也就是行政單位攤開手上所有的資源要民眾自行選擇,而不是從民眾的需求來溝通;且許多敘述和專有名詞,連臺灣人都很難理解。

例如「專業服務」,其實是政府可派人到家中指導,包括洗澡或將飯菜製成泥狀等技巧;或「機構喘息」,詢問 3 個姊妹會出現 3 種不同的解讀。這些政策用語在字面上都不夠直觀,容易讓人摸不著頭緒。而如果不知道服務能幫上自己的忙,自然也不會去打長照專線。

姊妹會呼籲,政府應推動 1966 專線的多語化,培訓通譯人員具備長照領域的專業知識,並增加淺白易懂的多語文宣、漫畫或語音,協助移民更理解長照,提升資訊可及性。

困境2:移民女性獨自承擔照顧責任、經濟負擔沉重

記者會上,姊妹會透過行動劇,演繹新住民長期照顧家人時的無助處境。其中一句臺詞提到:「我照顧先生好幾年,又要工作賺錢,但婆婆不允許我找人幫忙,真的好累,不知道該怎麼辦。」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表示,許多移民女性嫁來臺灣後,就被期待成為家庭照顧者,要她們放下照顧責任,比一般臺灣家庭更困難。若缺乏政策支持,她們很難僅憑一己之力走出困境,建議政府與熟悉她們背景的民間團體共同合作。

建言書也寫到,新住民女性在家庭中,常面臨話語權受限的難題,甚至會因為先生或公婆反對而無法申請長照,認為外籍媳婦就必須親力親為照顧家人。這導致她們無法兼顧照顧和工作,在經濟收入中斷後更容易陷入貧窮。

對此,建言書呼籲政府成立「長照權益專班」,協助新住民認識自身權益、建立支持網絡,以及發展「移民照顧者支持團體」,透過線上社群等方式,讓新住民能隨時獲得適切的心理支持。並盤點移民家庭面臨的各種照顧困境,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援。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攝/曾玉婷

困境3:新二代親職化、專業服務缺少文化敏感度

臺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常務理事李依靜是中國新二代,她正面臨父親重度失能、急需長照服務介入的處境:「當新住民在長照遇到困境,第一個求助對象往往是子女。身為二代,我們雖然不一定會直接承擔主要的照顧,但常要負責轉譯各種資訊。」

李依靜指出,語言隔閡讓新住民在長照和醫療領域中,面臨嚴重的資訊不平等。「當醫生問是否要插管或氣切時,幫母親翻譯這些醫療術語,說明兩者優缺點、後續照顧會遇到哪些狀況、能夠一起討論的人,通常不是醫護人員跟社工,而是二代。」

「很多時候即使醫生有解釋,母親也聽得懂,但還是很難理解是什麼意思。」她提到,臺灣許多醫療流程都跟移民母國有很大的差異,即使是中文流利的中國移民也會碰到理解上的困難,更遑論東南亞新住民。

同時,新二代也要協調母親與其他家人在照顧上的意見摩擦,一邊要幫媽媽提升家裡的話語權,一邊要讓家人理解為何媽媽會做某些醫療決策。

「過程中,二代不僅要承擔來自臺灣家人或移民母親的情緒,還要提供隱性的照顧和陪伴,幫整個家庭完成照顧責任。其實我們比同儕更容易提早成為年輕照顧者,親職化問題對我們來說很沉重,也亟需政府積極正視處理。」李依靜說。

中國新二代李依靜,同時是臺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常務理事。圖/南洋臺灣姊妹會提供

南洋台灣姊妹會祕書長陳雪慧提到:「無論是社福、醫療或長照領域,對於移民家庭的處境其實不熟悉,甚至常有誤會。我們應該提升專業工作者的多元文化敏感度,才能有效溝通與回應這些家庭的需求。」

陳景寧進一步補充,目前照服員必須上滿 14 小時的「原住民族文化敏感度及能力訓練」,未來也應發展出針對新住民的課程,像是各國文化特色與溝通技巧等。

困境4:顧家一輩子,自己倒下卻無人幫忙

在臺灣,沒有中華民國身分證的新住民無法使用長照,代表未來自己若失能或失智時,只能仰賴家人照顧。即使能「自費」申請長照,但對很多移民家庭是極大負擔,加上經濟陷困的新住民若未設籍,也沒辦法申請低收入戶等經濟和生活補助。

長期研究移民議題的政大社工所教授夏曉鵑分享:「有泰國姊妹曾說,她因為種種因素無法取得臺灣國籍,用居留身分來臺 30 年,剛開始要照顧孩子、公公,現在要照顧中風的先生。」

「但因為沒有身分證,未來如果她倒下了,臺灣政府不會照顧她。她唯一希望的是,老了以後能得到臺灣政府的照顧。這是一個非常卑微,也是非常基本的訴求。」

政大社工所教授夏曉鵑。攝/曾玉婷

立委羅美玲表示,新住民未入籍的原因,除了個人意願和入籍年限未到,還有一些不得已的因素。以柬埔寨為例,即使想放棄國籍,從辦理手續到通過審核都非常困難

羅美玲說:「這些新住民很多是臺灣人的配偶,臺灣小孩的爸爸媽媽,他們同樣在臺生活工作、納稅、履行國民義務,但同樣可能會年老、失智、失能,最終在臺終老,卻因為沒有取得臺灣身分,無法享有長照服務,盼將 30 萬未入籍的新住民納入長照。」

羅美玲也回顧,今年 10 月立院總質詢時,她曾向衛福部長邱泰源提出這項呼籲。當時邱泰源回應,擴大長照服務範圍茲事體大,但衛福部會研議並評估可行性。

困境5:新住民考照服員資格,培訓和考試關卡多

不少新住民有照顧家人的經驗,後來自己也考上照服員。但羅美玲指出,新住民的居服長照結訓考試沒有提供多語言題庫,造成有些人雖然能聽懂中文,卻因為文字辨識有困難,無法順利通過筆試。儘管有些單位會採用口述方式考試,但也非長久之計。

建言書中,也呼籲政府應建置移民照顧員的多語培訓及考試系統,或提供多語的語音輔助考照,讓新住民克服語言障礙,順利取得資格;也建議開辦不同語種的移民照顧培訓專班,強化針對不同文化背景的照顧訓練。

陳景寧強調:「臺灣進入大缺工時代,若姊妹願意從家庭照顧者跳出來,成為專業服務人員,我們都要極力支持。當她們走出來,不只改變一個人,也可以改變自己和更多的家庭。」

民進黨立委羅美玲。攝/曾玉婷

長照司和移民署:1個月內回應建言書訴求

針對 1966 長照專線的多語言需求,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建芳表示,會將意見帶回去討論。至於現階段的做法是,當新住民來電時,會先請他們留下聯絡方式,之後安排通譯人員進一步回應。

祝建芳還指出,衛福部未來也計畫研擬 AI 翻譯技術,提供線上即時的多語服務。但記者會上也被提醒,有些國家根本沒有類似概念(如「喘息」),或像柬埔寨文、緬語等,AI 翻出來更難以讓新住民理解,這也是為什麼此次姊妹會需要自行人工翻譯多語言版的圖文包,建議政府還是要尋找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新住民投入翻譯與溝通。

移民署副署長陳建成則稱:「新住民長照政策的主責機關是衛福部,但本署也不會置之不理,會配合來推動相關措施。」

最後,立委張智倫也要求長照司和移民署,針對會上提出的多項訴求,在 1 個月內給予正式回應。

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建芳。攝/曾玉婷
移民署副署長陳建成。攝/曾玉婷

延伸認識新住民:
1. 臺灣首部新住民基本法,納入專業移工、成立專責機關,影響超過百萬人
2. 雅雯/為了成為臺灣人、拿到那張身分證,我們為家人姊妹上街奮戰
3. 在跨國婚姻、重組家庭中長大,新住民二代:相信自己不完美也不脆弱
4. 張馨云/回柬埔寨放寒假:外婆的料理和高腳屋,露天洗澡、餵牛吃草
5. 老娘來拜年!臺灣新住民姊妹怎麼過年?/【善盡天良|眾聲相 EP49】


你的一筆捐款,讓許多脆弱處境和善意行動被看見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曾玉婷
曾玉婷

Right Plus 記者,文字工作者。喜歡書寫和音樂。志向是真誠對待生活中的每個枝微末節。最近經常會想起:「這是人們會說起的一年,這是人們說起就沉默的一年。」

文章: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