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的新朋友:蘆葦女力 S-LAB 新開募,婦女就業陪伴更進一步
致力推動中高齡婦女就業和社會參與的「蘆葦女力」,是春芽公益創新發展協會的公益品牌,本月 10 日舉辦記者會,宣布位於臺北市龍山文創基地的「S-LAB」據點正式開幕,並舉辦跨域論壇,討論女力場域的發展,以及怎麼跟緊密串連的艋舺社群合作前進。
婦女培力、落實循環經濟,以工藝捲動公益
2018 年起,蘆葦女力跟路易莎咖啡展開合作,結合設計團隊與社區婦女,將廢棄的麻布咖啡豆袋(麻豆袋)循環利用,再製成杯袋、圍裙、文具袋、收納包等手作生活商品,至今已經推動 6 年。
記者會上,蘆葦女力執行總監洪寧指出,這種模式回應了 2 大議題,首先是「循環經濟」。臺灣一年進口約 4 萬公噸咖啡豆,等同產生 130 萬個麻豆袋,這些麻豆袋多半會被廢棄處理,造成一次性的資源浪費和空汙,還需支付處理費。藉由賦予麻豆袋新生,每年能為地球減碳近 1000 公斤。
路易莎副總黃佳雯表示,路易莎每年提供蘆葦女力約 2000-3000 個廢棄麻豆袋進行再製,再大量採購回流到 500 多間門市販售,累計至今,他們共採購了約 5 萬個麻豆袋製成的隨行杯袋。促進環保的同時,也省下每月 1、2 萬元的處理費。
第二是「婦女培力」。在臺灣,許多女性因育兒或照顧家庭選擇離職,儘管未來想重返職場,卻面臨育兒支援不足,容易發生工作跟家庭兩頭燒、再就業環境不友善等挑戰,想要重返職場非常困難。
對此,蘆葦女力集結北北基桃及臺南的婦女,包括幫助婦女二度就業的新知工坊、由熱愛布藝的退休人士組成的朵克麗手作、桃園聯興教會的阿美族婦女等,透過跟年輕設計師合作,讓婦女成為生產主力,既能發揮所長,也能貼補家用、建立自信和成就感。
一條龍女力發展計畫,陪伴婦女重返職場
蘆葦女力的據點,屢次面臨房東收回房子的窘境,從臺北大橋頭的迪化街二段、忠孝東路的正義國宅,現在又搬到艋舺公園下方的龍山文創園區。但這次遷移,卻也讓蘆葦女力走出國宅老屋,進到更開放、任誰都會經過的場域,成為組織轉型和 S-LAB 誕生的契機。
洪寧提到,蘆葦女力過去以短期培力為主,但今年 7 月,他們成立了 S-LAB 學院,整個培力、實習、銜接就業的一條龍服務長達半年。在前 8 週的課程中,會對接 3 種職業養成,包括展售行銷人員、商品設計師,以及能到偏遠地區或製造中心培力更多婦女的手作講師。
上完課後,會連結學員到 3 個不同的蘆葦女力場域實習,為就業做準備。一是龍山的 S-LAB,在商店販售婦女們的手作商品;二是未來會在圓山設置的研發基地,能接觸到麻豆袋商品設計等研發流程;
三是桃園平安飛行動教會提供的工坊空間。洪寧提到,教會其實有開設兒少課後班、提供老人照顧服務,卻面臨人力短缺、找不到志工的挑戰,期盼藉由合作,讓教會學員發揮縫紉編織的長才,例如教孩子、長者和婦女利用麻布袋或利樂包紙盒再創造,也在過程中達到培力與陪伴。
「坊間有很多婦女培力課程,但很多人考了證照,還是很茫然不知道要做什麼工作。」洪寧說:「我們希望透過學院課程,讓婦女自我探索、確立職涯方向,再投入一線實習場域,銜接到未來的就業,鼓勵社會參與。這能讓她們產生顯著的改變、成為那個想要的自己。」
進駐萬華,從支持陪伴到在地串聯
在跨域論壇環節,蘆葦女力邀請來自社福、社創、社造、永續等各界專家學者,由創辦人康淑華主持,討論組織投入的社會創新模式,以及未來跟艋舺在地的連結與發展。
臺灣大學社工系副教授陳怡伃指出,蘆葦女力在培力中高齡、二度就業婦女的同時,也讓女性展現身上的韌性、優勢和能力,讓她們開始感覺自己有價值,甚至發現自己對永續議題有貢獻。這跟過去把女性視為弱勢,總要「幫」她們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很不一樣。
陳怡伃說,這也是社會工作期待發展的方向,「如果我們作為工作者的角色,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人,而是一個能夠陪伴、支持,跟創造機會的人,大家就可以越走越強大。」
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主婦聯盟副董事長賴曉芬,則觀察到婦女在家庭中,往往負責物品資源、水電能源的使用,是運籌帷幄的高手。以手作、再生材質培力女性,也能在實踐永續的同時,和女性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連結互相扣合,別具意義。
談到蘆葦女力進駐萬華,在當地深耕多年、長期陪伴多元群體的「一碼村」共同創辦人黃芳惠也提到,一碼村的理念,是透過每個人跟物的修復練習,例如舉辦課程跟社區居民一起修繕二手物,從中修復自我、發現自我、產生更多愛自己的能力,激發對世界的好奇和追尋。
黃芳惠建議, 既然蘆葦女力的新據點 S-LAB 是開放空間,可以思考未來怎麼讓進入空間的人能自我開發,或是探索自身的能量,進一步去發揮、擴大對社會的影響。
康淑華則強調,S-LAB 不只是一間商店,也是婦女重返職場的實習中繼站,更是能開始各種展覽、手作體驗課、議題交流的場域,盼未來能一起創造一個凝聚社群及社會對話的平臺。
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陳一強認為,蘆葦女力如果能跟更多婦女、循環經濟、地方創生等各領域的夥伴串聯合作,即使現有人力有限,也可能創造更大的價值和影響力。
企業 X 公益的未來,如何更進一步?
談到未來,路易莎和蘆葦女力的發展方向,黃佳雯提出 2 點觀察,一是雙方合作、在通路販售的聯名隨行杯袋,如今設計已經來到第 4 代,「我們的消費者該買的也差不多了,維持關注和話題性,是接下來要面臨的挑戰。」
第二是關於就業。路易莎近年面臨較嚴重的缺工問題,讓黃佳雯開始思考,是否可能連結婦女二度就業的需求。她聽說,很多婦女都想去路易莎工作,卻擔心工作步調太快跟不上,需思考怎麼透過職務上的設計跟調整,幫助婦女發揮所長。
黃佳雯還提到,實務上常發生年輕店員認為媽媽速度慢、20 幾歲的店長不敢管 40 多歲的員工、彼此缺乏溝通等狀況,需要方法來回應「跨齡合作」的考驗。對此,康淑華期待未來能啟動更多討論、找到團隊能從中著力的可能性。
康淑華最後說,她對蘆葦女力的定位是「展現婦女在逆風中的生命力量」,盼未來繼續透過產品,訴說婦女手作背後的人生故事,落實另類的社會倡議,也讓大眾藉由消費,接觸到這些女性的多元面貌。
延伸婦女的生命力量&社區支持:
1. 生活化的運用太陽能、以弱勢需求為核心,如何讓女性自立、改變畜牧業?/「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2. 香港校園中的女工合作社:重建失業婦女的社會關係與生活,促進民主參與/《社會企業的社會影響:臺灣與香港的案例》
3. 互存互依的高齡貧窮女性:煮飯炒菜做食堂志工,無聲應援彼此的生活/《老窮奇幻紀事》
4. 從萬華紅燈區到珍珠家園,中國籍女子林双:「我在這裡沒有罪,睡得著」/《茶室女人心》
5. 萬華培根市集:進化的在地力與社福 2.0,打造既包容又競爭的類市場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