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慰方法、情感教育、省力性愛姿勢,新加坡 NPO 讓性探索也能無障礙/「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編按:創新!不是空話 Think Globally」專欄每 1-2 月整理國外創新的社會服務案例、汲取國際經驗,除了工具與科技性的創造,更專注於創新的過程、影響、突破性的思維與價值。

本專欄需要爬梳大量外文資料、認識相異的政經與社會文化背景,同時必須理解臺灣公益界的發展與需求,研究成本極高。《多多益善》今年因此再度與重視社會工作專業與 NPO 發展的蘆葦女力公益信託基金合作,盼能持續為公益服務提供更多元的視野。

打開 Google,輸入「身心障礙」和「性教育」,你可能會找到很多「月經是什麼」或者「怎麼保護自己」之類的文章,但很少有資訊能夠解答以下這些問題:「我自閉症的女兒會在公共場合自慰,我該怎麼辦」或者「身為肢體障礙者,要用什麼姿勢做愛才能更省力」。

這類聽起來很聳動、講起來很尷尬的問題,其實,是身心障礙社群的真實困境。性往往被視為禁忌、尷尬的話題,加上一般大眾對身心障礙者缺乏多元的想像,在電影、電視等大眾媒體中,身心障礙者要不是弱小、單純的角色,要不就是樂觀、勵志的形象。也因此,身心障礙者非常缺乏相關的性教育資源。

新加坡《亞洲新聞臺》(Channel NewsAsia,CNA)曾報導身心障礙者的性教育狀況,性教育諮詢師瑪瑟(Martha Tara Lee)就表示,人們總以為身心障礙者「沒有性慾望,也不需要了解性」。然而以精神病人為例,「精神病人進入青春期,可能會發現自己勃起或夢遺。要是都沒有人跟他們解釋這些現象,他們可能會覺得很困惑、很害怕。」

自閉症女兒當眾自慰,媽媽不知所措

在許多家庭中,因為性被視為尷尬的話題,加上老一輩可能沒有機會接觸性教育,因此,即使家長發現身心障礙孩子有性慾望,也常常不知道怎麼反應。而學校雖然有性教育課程,但主要都針對衛生和護理,例如怎麼用衛生棉、多久要更換一次,缺乏情感教育或人際互動的引導。

而醫療界則覺得性教育沒那麼急迫。新加坡「心理健康醫學院」(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IMH)精神病學教授莊曉安(Chong Siow Ann)曾說:「多數人認為病人的性慾望跟醫療無關,所以這些性慾望的困擾,常常淹沒在一堆更優先的臨床事項裡。」

此外,身心障礙者在隱私方面也會遇到困擾。臺灣身心障礙者性權團體「手天使」就指出,很多家庭為了方便輪椅進出,或為了方便照顧,會直接拆掉身心障礙者的房門,或讓照顧者跟身心障礙者同睡一間房。這導致身心障礙者缺乏隱私空間,即使想探索自己的身體,也很難找到機會。

臺灣身心障礙者性權團體「手天使」,除了提供重障者性服務,也持續透過多元的行動,倡議身心障礙者的性別教育、性權、無障礙等議題。圖/取自手天使 FB 公開貼文

性資源的匱乏,還可能影響家庭、人際關係。《亞洲新聞臺》採訪了自閉症患者的母親杰奎琳(Jacqueline Ang),杰奎琳有一對患有自閉症的雙胞胎女兒,受訪時,實際年齡 18 歲的她們,心智年齡約等同 2 歲。

杰奎琳的女兒約在 10 歲時,開始會自慰,雖然生理上逐漸進入青春期,但心智上她們仍不太了解人我界線,因此也毫不隱藏,躺在家中地板上就直接開始撫摸私處。杰奎琳的女兒不太會說話,她也不知道怎麼跟女兒談。後來,女兒自慰越來越頻繁,甚至在學校也自慰,被老師看見。

當時,杰奎琳唯一的應對方法是責罵,卻帶來反效果,「我們越罵她們,她們的情緒就越崩潰⋯⋯當她沒辦法做想做的事時,尖叫、大哭樣樣來」,連平常有效的玩具、食物也都無法安撫姐妹倆。家庭關係因此變得很緊張,傑奎琳說:「我們感覺得出來她們很挫折,我們也因為這樣覺得很沮喪。」

此外,女兒剛開始頻繁自慰的前幾個月,杰奎琳變得不太愛帶女兒出門,就怕她們在公共場合也自慰。「每次出去,都需要做好計畫,尤其是我們要去新的地方,她們可能會有新的體驗⋯⋯我們不知道她們會有什麼反應。」身心障礙者的社會參與機會本來就比較少,不出門更影響他們與外界交流。

最讓人感到壓抑的是,杰奎琳不好意思跟別人談這件事,一開始甚至不敢跟老公講,因此也無法找人求助。杰奎琳曾試圖自己找資料,但網路上的資訊也都非常籠統、淺薄。杰奎琳幾乎毫無援助。

性教育工作坊:從自慰方法到情感教育,什麼都不避諱

因為了解不少家長都有類似的困擾,成立於 1986 年的新加坡 NPO「身心障礙者協會」(Disabled People’s Association,DPA)在 2019 年發起了「不平凡的愛」計畫(DisOrdinary Love)。這個計畫透過工作坊、一對一諮詢、IG 倡議,提供數百位身心障礙者和家屬安全、正確的性教育和情感教育資訊。

從 2019 年到 2022 年,DPA 共舉辦了 6 場工作坊,包括「約會工作坊」(Dating 101)、「性健康工作坊」(Sexual Health & Wellness)、「身體自愛工作坊」(Body Positivity),每個主題都會舉辦 2 個場次,一場辦給身心障礙者的家長,一場辦給身心障礙者本人。

新加坡身心障礙者協會(DPA),「不平凡的愛」計畫(DisOrdinary Love)相關活動海報。圖/擷取自 DPA FB 公開貼文

跟一般學校常見的性教育課程相比,DPA 的工作坊有幾個特點:

  • 為了提供實用的資訊,不避諱禁忌
  • 強調每個人都有多元的選擇
  • 強調「尊重」和「同意」,而非「禁止」

以 2021 年的性健康工作坊為例,授課內容除了「月經」、「避孕」、「性病」之類的主題,還包括「怎麼自慰才能更省力、更舒服」、「有哪些性玩具可以輔助」。

這些主題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難以開口的禁忌,但講師瑪瑟毫不避諱地講解這些內容。比如在介紹「性愛方式」時,講師就提到所有可能的性交方式,除了最常見的透過陰道性交,也能透過口腔或肛門。講師也會提醒,進行不同類型的性行為時,怎麼做才能確保安全。例如肛門性交需要使用潤滑劑,而陰道性交和口腔性交則有不同的避孕套可以使用。

而在介紹性愛姿勢時,講師也特別整理出幾個對肢體障礙者來說,比較省力的姿勢。例如無法跪著的話,有哪些躺著的姿勢可以嘗試,或者該如何用桌子、枕頭或輪椅輔助性愛。唯有不避諱地詳細解釋,才能將這些資訊確實傳遞給需要的人。

杰奎琳是工作坊的第一批報名者。她說,剛開始參加時,她也很不好意思分享女兒們的狀況,後來她意識到,講師瑪瑟明明跟她差不多年紀、同為女性,卻也那麼大方的授課,她就說服自己,成為工作坊上第一個分享經驗的媽媽。

接著,其他家長看到後,也陸陸續續分享自己的難題。杰奎琳這才逐漸意識到,原來女兒的狀況並非個案,許多身心障礙家庭都可能遇到。在工作坊結束後,杰奎琳也選擇了最適合女兒的性玩具給她,讓她能在家釋放慾望,並在自慰時可以更舒適、省力,也更安全。

圖/擷取自 Disordinary Love Youtube 影片

性探索的關鍵:多元的選擇 & 尊重個人意願

另一方面,考量到每個學員的狀況都不同,講師會反覆強調每個人都有多元的選擇。例如談到 A 片時,她會告訴大家,如果對影像感到排斥,也有「色情音檔」可以使用。另外,大家也可以選擇符合自己價值觀的 A 片,例如有種 A 片叫做「道德 A 片」,強調 A 片演員都有合理的薪水和勞動權益。

而在介紹「性高潮」時,一般人總認為只有刺激生殖器才能達到性高潮,但課程中也提及,身體會適應自己的障礙狀況,例如脊髓損傷者或輪椅使用者可能會發展出不同的敏感帶。

其實不只身心障礙者,每個人面對性行為都會有不同挑戰。例如在性反應的 5 個階段(註)中,或許有人很難感受到前期的「興奮期」(Desire),有人則很難進入「高潮期」(Orgasm)。而身心障礙者需要做的,就是像其他人一樣,在安全的條件下,盡情地探索自己的身體。

在工作坊的各個環節都可以感受到,尊重個人意願,是貫穿所有課程最重要的概念。

例如,談到「身體哪裡可以碰觸、哪裡不能碰觸」時,講師會使用「紅燈部位」、「黃燈部位」和「綠燈部位」來分辨身體部位的私密程度。但即使提及胸部、私處等紅燈部位時,也會很細緻的強調重點在於「同意」——

  • 「有人觸摸你的生殖器,不一定是壞事,前提是要得到你的同意。」
  • 「當有人觸摸你的私處、生殖器、胸部時,你要小心。如果你不同意,這些行為就是性侵犯。」
  • 「即使是伴侶也不能強迫、威脅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更不能用『其他人可以,為什麼你不行』之類的藉口來要求你。」

註:根據工作坊資料,性反應五階段分別為慾望期(Desire)、興奮期(Excitement)、高原期(Plateau)、高潮期(Orgasm)、消退期(Resolution)。

講師用「紅燈、黃燈、綠燈」部位,來講解身體部位的私密程度。圖/擷取自 Disordinary Love Youtube 影片

性教育宣導百變又好玩,讓「性」不再成為問題

因為多數人仍然將性視為不可談論的禁忌,為了服務那些「不敢報名」的人,DPA 也從 2020 年開始經營 IG ,讓有需要的人能在網路上查到這些正確、安全、實用的性資訊,同時宣傳「工作坊」或「一對一諮詢」服務。

IG 上的內容包羅萬象,一般大眾比較容易想像的包括「身心障礙者如何放鬆身心」「身心障礙有各種不同的樣貌」;也有一些貼文試圖打破大眾對身心障礙者的刻板印象,例如介紹「幼體化」的概念介紹什麼是「勵志色情片」

但也有不少,是針對身心障礙者的性教育、情感教育,內容同樣百無禁忌。情感教育包括「身心障礙者怎麼使用交友軟體」「唐氏症約會指南」,跟性行為有關的例如「性玩具有哪些種類」、「挑選性玩具的小技巧」,甚至還有一則貼文,分享了「性玩具應該被視為身心障礙輔具」的全新概念。

DPA 倡議組組長蘇米塔(Sumita Kunashakaran)表示,在計畫開始前,DPA 內部也覺得這跟平常在做的倡議工作差太多,因此對計畫持保留態度。他們也擔心家長很難接受這些內容,但結果「他們不只接受,甚至比想像中更熱絡」。第一屆工作坊的熱烈程度,甚至讓 DPA 提早關閉報名系統。

最近,這個計畫也獲得奧地利「艾爾斯基金會」(The Essl Foundation)的無障礙獎「Zero Project」。新加坡國家法院也與 DPA 談妥合作,希望他們為身心障礙犯罪行為人辦理工作坊和課程。

在臺灣,或許也有不少身心障礙家庭很想知道怎麼排解障礙者的性需求、該怎麼約會。但公開談論這些內容,可能會讓很多 NPO 感到卻步。DPA 的正面經驗,或許可以提供參考—— 只要願意嘗試、談論、盡可能做足準備,就有可能讓性不再是「問題」。

DPA 除了透過經營 IG 、製作各種實用的性資訊之外,也提供豐富外部資源,例如提供販賣性玩具且倡議正確性知識的網站資源。圖/擷取自 XES Products 網站

延伸閱讀:
1. Right Plus 多多益善【創新!不是空話 THINK GLOBALLY】專欄
2. Right Plus 多多益善【身心障礙】議題文章
3. Right Plus 多多益善【性別平權】議題文章


參考資料:


首圖/新加坡身心障礙者協會(DPA)把DisOrdinary Love 」計畫經營成社群 IG。包括在數則貼文中,以圖文介紹不同樣貌的身心障礙者介紹不只有「導盲犬」,還有協助自閉症兒童、警報癲癇發作等各式各樣的援助犬。讓大眾認識身心障礙的多元性與相關知識;擷取自 DisOrdinary Love IG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李修慧
李修慧

曾任「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採訪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勞動權益報導;「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小編。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臉書專頁 Poem4life。

文章: 175